亭榭基
【原文】花间隐榭〔1〕,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隐花间,亭〔2〕胡〔3〕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4〕茂密之阿〔5〕;苍松蟠郁〔6〕之麓;或借濠濮〔7〕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8〕。亭安有式,基立无凭。
【注释】〔1〕榭: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常见的园林休憩建筑,多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
〔2〕亭: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
〔3〕胡:疑问代词,何。
〔4〕翠筠:绿色的竹子。
〔5〕阿:山之隅、水之涯。
〔6〕蟠郁:盘曲茂密。
〔7〕濠濮:二水名,泛指水。
〔8〕沧浪濯足:出自《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后遂以“沧浪”指此歌。
【译文】在花间造榭,于水边建亭,这是园林造景的情致所在。榭必定要隐藏于花间,而亭则不一定拘泥于水边,在泉水流淌的竹林,或景观迷人的山巅,或翠竹茂密的山弯,或苍松葱郁的山麓,都可以建亭。亭也可以建在水桥上,观赏游鱼便可入亭凭栏;倘若把亭建在池水中,清清池水则可荡涤身心。亭的建造有一定的形制,亭基的确立却没有明确的准则。
□ 殿春簃图示
殿春簃为一独立小院。“殿春”出自苏东坡的“尚留芍药殿春风”一句,“簃”指阁楼旁的小屋。尽管整个小院占地不到一亩,但景观丰富而又不觉局促。殿春簃主体建筑将小院分为南北两个空间,北部为一大一小宾主相从的书房,是实地空间,但实中有虚,藏中有露;南部为一个大院落,散布着山石、清泉、半亭,南北两部形成空间大小、明暗、开合、虚实的对比。
◎三种常见门户式样图
门户在居住建筑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门户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使住宅进出内外间有一定的过渡,二是防盗保安全。门常见的设置有单扇和双扇两种,单扇称“户”,双扇称“门”。为了美观,也为了显示身份与地位,门上的装饰成为大门非常重要的部分,进而逐渐演变成门楼装饰。此外,门楼的修建应与厅堂的方位相一致。以下三幅图是比较典型的大门式样。
① 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一般来说,它多被用于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的过渡部分。它在其中起到了承重和装饰的双重作用。
② 瓦当
瓦当又称“瓦头”,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瓦”,即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所谓“当”,有“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之说。瓦当是瓦的头端。瓦用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面,主要的功能是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装饰屋面。
③ 铺首
铺首是门扉上的环形饰物,大多为兽首衔环之状。金者,称金铺;银者,称银铺;铜者,称铜铺。其形制,有冶蠡状者,有冶兽吻者,亦有冶蟾状者,又有冶龟蛇状及虎形者,均取其镇凶辟邪之用。此外它不光作为一种装饰,还有实用意义,叩环有声,便于敲门。
④ 滴水
滴水指的是在建筑物屋顶仰瓦形成的瓦沟最下面的特制瓦。一般设置在屋檐、窗台的下侧,其主要用于防止雨水沿屋檐、窗台侵蚀墙体。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滴水形象见于唐代的绘画和石刻。宋辽时期滴水为重唇板瓦,明清时期渐渐演变发展成为如意形滴水。
⑤ 墀头
墀头是古代硬山式建筑的山墙侧面(即建筑的正立面方向),它是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的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以丰富生动的图案见长。现多见于北京四合院。
⑥ 门簪
门簪是连楹固定在上槛的构件,其形制略似妇女头上的发簪,少则两枚,通常四枚,或数枚。门簪有方形、长方形、菱形、六角形等样式,正面或雕刻,或描绘,饰以花纹图案。其图案以四季花卉为多见,四枚分别雕以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图案间多见“吉祥如意”“福禄寿德”“天下太平”等字样。若只有两枚门簪,则多雕刻“吉祥”等字样。
⑦ 挂落
挂落是额枋下的一种构件,常用木格或镂空的雕花板做成,也可由细小的木条搭接而成,多用作装饰或用来划分空间。
⑧ 门墩
门墩,又称门座或门台,是中国老式住宅四合院中用来支撑正门的门槛、门框和门扇的石头。
⑨ 门槛
此门槛可抽出,供马车行走。在民俗中,门槛有能坐、不能踩的规矩。辽宁西部地区有端午之日偏要坐一坐门槛的习俗。在台湾一些地方,新娘娶进门之前,门槛已放上铜钱,称为“缘钱”,“人未到,缘先到”。苏州坐月子的妇女要遵守不到别人家串门的禁忌,据说若踏了别人的门槛,下一世要替人洗门槛。
格式门簪及各式铺首图式
□ 月到风来亭
榭宜常建于花间、岩间等隐秘之处,亭宜依水而立。风到月来亭就建于网师园的彩霞池西边,它呈六角攒尖形,三面环水,戗角高翘,黛瓦覆盖,青砖宝顶,线条流畅。亭内设“鹅颈椅”,供人坐憩。正中有一面很大的镜子,在明月当空的月夜里,水中、镜中、天上三个圆月珠联璧合,形成“三月同辉”的奇景。
廊
廊,泛指屋檐下的过道、房屋内的通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是建筑的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建筑外观特点和划分空间格局的重要元素。园林中的廊有多种形制,如直廊、回廊、曲廊、复廊、水廊、双层廊、叠落廊、抄手廊等,常配有几何纹样的栏杆、坐凳、鹅颈椅、挂落、彩画,隔墙上装饰什锦灯窗、漏窗、月洞门、瓶门等。不仅可以供人游玩、小憩、遮风避雨,更具有划分园林景区、形成空间变化、增加景深和引导的功能。
假山
早在殷末周初,帝王园囿中的“台”便具备了假山的雏形。秦汉时的假山多以远景式的土山和土石结合为主。而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为人们熟知的假山叠石,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才出现,并逐渐确立其在园林艺术中的主导地位,此后逐步转向近景式的写实风格。隋唐时期,山石的观赏价值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被广泛置于园林或供于盆中珍赏,不过此时的人工造山并不多见。直到宋代,以临摹自然为主的写实式山石掇叠方法的出现,才令假山艺术达到巅峰,并且出现了一批专门叠山的匠人,开始使用天然石块堆叠假山。明清两代进一步将宋代的叠山技艺发展到“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写意阶段,从此名家辈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叠石造山艺术逐渐进入成熟阶段。
个园叠石
个园以假山堆叠而名噪当时。《扬州画舫录》谓之“扬州以园亭胜,园亭以叠石胜”,个园的假山即是例证。个园的立意颇为不凡,它采取分峰用石的方法,创造了象征四季景色的“四季假山”,这在古典园林中确实独一无二。分峰用石又结合不同的植物配置:春景为石笋与竹子,夏景为太湖石山与松树,秋景为黄石山与柏树,冬景的雪石不用植物以象征荒漠疏寒。它们以三维空间的形象表现了“春山怡淡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以及“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这四组假山环绕于园林的四周,从冬山透过墙垣上的墙孔又可以看到春日之景,寓意“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隆冬虽届,春天在即”,从而为园林创造了一种别开生面、耐人寻味的意境。
□ 樵风径
修建园林时,应首先留出房廊的地基,但是也可直接利用房檐,在檐下建廊。樵风径是一条高低蜿蜒的爬山走廊,其名取自宋之问诗句“归舟何虑晚,日暮有樵风”和杜牧诗句“陶潜官罢酒瓶空,门掩杨花一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