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代风筝发展沿革
风筝发明以后,曾被用于战争、侦察和科学实验,但在民间其主要功能还是用来消灾和娱乐。从唐代开始,繁荣的经济和安定的社会环境为风筝艺术的发展及民间普及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造纸业的发展,推动了纸糊风筝的兴起,加之中国传统节日的盛行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渐兴,风筝逐渐与民俗相融合,成为民间百姓的娱乐工具。如唐人路德延的《小儿诗》记述的十数种儿童游戏中,放风筝即是其中之一,诗曰:“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此时风筝的形制开始缩小,并出现了会发出声响的风筝。风筝不仅成为宫廷和王公贵族的消遣之物,也成为文人墨客吟诗作词的对象。许多诗词中都生动地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中唐诗人元稹在咏物诗《有鸟二十章·纸鸢》中写道:“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晚唐诗人高骈《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从宋时文献中可知,这一时期风筝的主要功能是娱乐。相传,北宋皇帝徽宗赵佶曾主持编撰《宣和风筝谱》,其中多处记载了帝王、贵族赏玩风筝的盛况。庄绰撰《鸡肋编·卷下》记载了北宋年间,道士借风筝为题,做诗讥讽宰相吕惠卿的轶事:
吕惠卿吉甫,自负才高,久排摈在外。大观中,始召至京师,为太一宫使。时年八十矣。视宰辅贵臣皆晚辈,进出己下者,意气颇自得。一日延见众客,有道士亦在其中,自称宗人,礼数简易。吕视之不平,因问其所能,曰:“能诗。”吕顾空中有纸鸢,即使赋之。道士应声曰:“因风相激在云端,扰扰儿童仰面看,莫为丝多便高放,也防风紧却收难。”吕知其讥己,有惭色。方顾他客,已失所在。其风骨如世之画吕洞宾,人皆疑其是也。
金代《童子放风筝图》八角形枕(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三中记载,淳熙(1174—1189)年间,春日的京都杭州,“既而小泊断桥,千舫骈聚,歌管喧奏,粉黛罗列,最为繁盛。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纸绝者为负,虽此小技,亦有专门。”可见在南宋时,风筝已成为普通的儿童玩具。
南宋宫廷画院待诏苏汉臣所绘《百子戏春图》,生动地描绘了新春乍到时节小儿嬉戏放风筝的场面。这时风筝制作已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还出现了专门放风筝的“赶趁人”,如“周三、吕偏头”(《武林旧事》卷六)。此外,在河北磁州窑窑址出土的一个金代瓷枕上,绘有“婴戏风筝图”,画面上小儿头梳丫髻,右手执线车用力拉扯风筝线,一边奔跑,一边回头望向身后尚未高飞的风筝。
元明两代,受统治者政策的影响,放风筝活动有所衰减。明太祖朱元璋吸取汉代出现的韩信用风筝测量未央宫、准备谋反的教训,下令禁止在京都放风筝。明初刘侗等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京城民间游戏:“有扒杆、筋斗、筒子、马弹解数、烟火水嬉”(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五)等,却唯独没有风筝的内容。《帝京景物略》还明确记载:“燕旧有风鸢戏,俗曰毫儿,今已禁。”指的就是禁止在城区放风筝这件事。
仇英所绘《清明上河图》局部,有儿童放风筝的场景
但在民间,特别是清明节时放风筝的习俗依然存在,如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绯衣梦》,便是写少年书生以“买一个风筝儿放着耍子”为引端。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所摹《清明上河图》就把东京汴梁儿童放风筝的内容收入其中。明代著名诗书画家徐渭晚年最为得意的绘画作品是《风鸢图》,每幅画后均有赋诗,并由此写成20余首关于风筝的题画诗。可见在当时,放风筝不仅是民间儿童喜闻乐见之娱乐游戏,也是画家、诗人常见的创作题材。
清代时,是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风筝之所以在民间能够流行起来,除了价格便宜,容易操作外,它还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工具,对小孩子更是有利。晚清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儿童放之空中,最能清目。”此时,风筝除了用来娱乐外,清明时节放风筝也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明清风筝无论在形制、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及放飞的技巧上均比过去有了很大进步。清代道光年间苏州文士顾禄的《清嘉录》中记载:“张元长《笔谈》载:‘梁伯龙戏以彩缯作凤凰,吹入云端,有异鸟百十拱之,观者大骇。’近作女人形,粉面黑鬓,红衣白裙,入于云霄,袅娜莫状。悬丝鞭子上,辄作悦耳之音。”“今俗作人物、故事、虫介诸式,皆加鹞之名。且作鹰隼、鸿雁之形,呼曰老鹰鹞、雁鹅鹞,真味于鹞之义矣。”
《放风筝》丰子恺绘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风筝在制作和描绘上都有了极大的发展,风筝绘画技巧更趋写实,无论动物抑或人物,均能传神。
另外,在民间还出现了木版印刷的风筝纸,还有用贴纸、纸塑浮雕、剪纸、描金银、加纸花的手法来装饰的。在音响装置上,除了响弓外,“又以竹笋贴簧,缚鹞子之背,因风播响,曰‘鹞鞭’”(《清嘉录》)。在沿海一带,还有用葫芦、白果壳做成的哨子,以数个大小不一的哨子装在风筝上,发声雄浑,传播较远。许多文学家、画家以风筝为题材,吟诗作画,留下不少佳作。一些文人也亲手制作风筝,并将扎制经验整理成文,以传后人。这类书中以文学家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最为系统。书中,有多达43种风筝的制作方法,并且每种方法都带有详尽的图文解释,十分具有研究及实用价值。
近代以来,风筝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传统的样式和扎制、放飞技巧均有所进步。由于各地风俗民情及审美观念的影响,各地风筝在造型、扎制、装饰及放飞技巧方面,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方特色。如今,制作风筝的人员不再局限于世代相传的民间手艺人,大批的画家、艺术家的参与以及新型材料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风筝的扎制和彩绘技艺。一些制作精美的高档风筝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风筝成为挂在墙壁上欣赏的艺术品。通过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的风筝比赛及展览展示活动,不仅风筝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播,风筝的相关技艺、用料、题材等方面也不断提高。今天,风筝这项综合性艺术正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更快、更广的发展,同时也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