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农村经济问题研究:以《乡村建设》为考察对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封建统治者的强取豪夺及天灾人祸等因素,农村经济严重衰落,具体表现为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购买力锐减、农产品价格低落且输出减少、地价下跌、耕地荒芜、生产力大幅下降、农业高度萎缩。农民绝对贫困化,大量的农民被迫流离失所,有些甚至因饥饿、疾病等原因导致死亡。于是,一场富国救民的乡村建设运动应运而生。有着不同政见、不同施政方法的各个乡村建设流派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纷纷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开展乡村建设运动。一时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乡村建设运动此起彼伏,高潮迭起。一批批进步的经济学者、社会学者、农业专家以及有志青年、地主阶级中的改良派、资产阶级,包括一些国民党政府中富有见地的官员也都参与其中。此外,在河南、山东等地还出现了专门主办乡村建设的专门机构,包括民间团体、学术机关、高等学校以及一些颇带政治色彩的乡村建设运动机构。所有这些机构团体和个人都从不同的方面开展了大量的乡村建设工作。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探索乡村建设问题。《乡村建设》杂志应运而生。梁漱溟先生是《乡村建设》的众多创办者中贡献最卓著的一员。他早年因受彭翼仲先生的深刻影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很早就热心国事,热心宪政。我们不难看出,梁漱溟先生一开始并不是在农村破产刺激之下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而是基于爱国救民的动因,抱着从中国文化的根部——农村重新打造中国新文化,以此推动乡村建设运动,来达到富民救国的目的。当时中国的社会民众还没有觉醒,还没有实行宪政、并从根部变革的要求。在梁漱溟看来,如果广大的公众没有参与国政、争取公民权利和个人自由的要求,宪政只在位于管理阶级的上层社会说来说去,是无用的。在这个问题的推动下,梁漱溟认为必须以地方自治为切入点,引导广大的公众从基层的农村入手实施改革,才能富民强国,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于是才有了其抛弃都市富裕生活到乡村搞建设的后续历程。1935年,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分析了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该书由浅入深地对乡村建设运动做了阐释,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乡村建设运动是一场救济乡村的运动,旨在救济民国时期被日益破坏的中国广大乡村;第二,乡村建设运动是一场乡村自救的运动,旨在教育并引导广大农民进行生产自救,解决中国广大城乡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第三,乡村建设运动是建设中国广大城市与乡村的建设运动,旨在掀起广泛的建设中国的热潮,富民强国,而并非仅仅指建设中国农村;第四,乡村建设运动的目的不仅在于富国强民,还重点在于从根本上改造旧社会,构建全新的社会管理体系,使广大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地主阶层及资产阶级压迫之下的中国劳苦大众摆脱压迫与剥削,从此告别旧社会,走进新社会,做国家的主人,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但是,由于梁漱溟所倡导和践行的乡村建设运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双重的阶级性,因此,以其为代表的乡村建设运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所难免。一方面,梁漱溟倡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为了富民强国,拯救危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另一方面,梁漱溟所倡导的乡村建设运动系在以韩复榘为代表的民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以民国政府的经济支持做后盾而得以顺利开展的。众所周知,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他们之间充满了矛盾与斗争。在民国时期,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被统治地位,当他们的诉求和利益与民国政府难以调和时,梁漱溟为了乡运顺利进行,不得不从大局出发,适当让渡广大劳苦大众的利益来维护政府,因此也具有局限性。民国时期正处社会大变革阶段,各种新思潮风起云涌,整个社会充满矛盾,广大民众与政府间更是矛盾重重,而《乡村建设》中没有一篇批评政府的文字就是其局限性的佐证。总之,梁漱溟否认中国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他所论述的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原因,实际上只是说了它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揭示它的实质。

作为一名中国近现代史的研读者,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由现实来反观历史的这种解读方式的致命诱惑。而我们当前的“三农”问题,在幽深的时空隧道中,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几乎可以有逻辑地连接起来。固然历史情境不可能完全相同,现在和过去已是千差万别,但在层层累积的历史斑驳的背景之中,我们不难窥见那些未竟的、依然留存的同等质地。这能够也应当构成我们去研究的张力,使我们得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借助现代化理论的工具,来回游走。也许我们最后提不出终极的答案,但至少可引发一些思考。

梁漱溟创办的《乡村建设》(1931—1937)以半月刊形式出版,主要涉及乡村教育、乡村建设经济理论及其经济政策探讨与研究,由于其具有庞大的作者阵容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并且成果卓著,所以成为民国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经济类刊物之一。本书认为,以《乡村建设》为研究对象,可以为我们认清民国时期政府的经济思想的发展过程提供一种新途径,还可以为当前“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城乡统筹发展提供诸多借鉴,也为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有力实施提供可能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