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农村经济问题研究:以《乡村建设》为考察对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 言

20世纪30年代初,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封建统治者的强取豪夺及天灾人祸等因素的多重打击下,农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落。一场轰轰烈烈的强国富民的乡村建设运动应运而生。在梁漱溟的倡导下,《乡村建设》以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为依托,于1931年8月创办,至1937年停刊。《乡村建设》集合了民国时期学术界对各地区乡村经济、政治、文化问题及乡村建设理论研究的观点,重视乡村建设思想和先进乡村建设理论的介绍,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述;它关注国际上的乡村建设运动,通过对国际上一些国家乡村建设运动的介绍,从中汲取经验,并将国际经验教训融合中国实际问题,探讨出一条适合当时中国发展的道路。本书尝试从期刊创办的情况及涉及的相关人物、相关内容,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从而展现民国时期乡村经济思想脉络和特点。将史料和经济学方法结合,用以考察期刊的学术贡献、历史影响及其现实价值,尤其是对当前“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性思路。

本书首先对《乡村建设》的总体概貌做了介绍分析。该期刊在1931年到1934年间以旬刊的形式出版,每月出版三期,1935年因期刊发展的需要,改为半月刊,每月出版两期,逢一、七月停刊。《乡村建设》以乡村建设运动为理论思想来源,将乡村建设特别是乡村经济建设与时政相结合,凸显出该期刊的时政与学术的特色,从而体现出《乡村建设》在当时乡村建设运动以及经济思想界的重要地位。《乡村建设》有强大的编者、作者阵容,编者主要是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研究员,作者群体范围十分广泛,不但有经济领域的学者,还有教育界、政治界、思想界的学者。其反映的内容包括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理论、中国经济问题、合作经济理论、农村金融理论、乡村教育问题等。

在对《乡村建设》总体概貌进行介绍分析后,本书在第三至第六章分别对《乡村建设》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分析,以期剖析出其反映的经济思想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可借鉴途径。

第三章分析了《乡村建设》中关于乡村建设问题的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思想、理论等多方面内容。笔者分别就此问题进行研究,并从这些文章的介绍和评述中,寻找出当时乡村建设理论的演变路径,以及这些问题的理论指导对当时乡村建设的影响和对现实学术研究的启示。笔者认为,就历史作用来看,单就经济思想而言,《乡村建设》上关于乡村建设经济思想的文章能很好地反映民国时期乡村经济思想发展的过程,能够系统地反映出受世界经济大危机所波及的中国经济思想的变化;从一味追求西方主流经济思想到接纳和宣传马克思经济思想这一变化。就现实价值来看,《乡村建设》上关于乡村建设经济思想的文章,为我们现在研究经济思想史提供了极大的史料支持,为乡村建设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第四章分析了《乡村建设》中关于合作经济问题的研究。本章大致介绍了中国合作经济理论、国外合作经济理论和合作经济理论派别,在本章最后就合作经济理论的具体应用做了介评。通过对《乡村建设》中合作经济类文章的综合剖析,分别描绘出资本主义合作经济理论、共产主义合作经济理论和乡村合作经济理论在当时中国发展的情况。第四章的分析给笔者几点启示:一是《乡村建设》所介绍的资本主义合作经济理论的文章,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利用理性经济合作,希望通过对这些资本主义合作经济理论的介绍和评价,为当时政府制定解决经济危机的政策提供一定依据;二是共产主义合作经济理论,围绕公有制,建立人性化的合作组织,目的是为乡村农民解决最为迫切、最为实际的问题;三是乡村合作经济理论介于资本主义合作经济理论与共产主义经济理论之间,是乡村建设研究者根据乡村实际总结出来的合作经济理论,与后两者相比,乡村合作经济理论更符合当时乡村建设,更适合当时中国国情。

第五章以农村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民国时期,由于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中国社会各种思潮蓬勃发展,尤其经济思想极为活跃。中国的金融思想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其显著特点是有关金融思想著述兴盛,流派纷呈。在中国金融思想的引领下,农村金融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本章不仅介绍了农村金融的概况,还对农村金融理论的应用进行了介绍评价。《乡村建设》中对农村金融理论应用问题的研究,主要以邹平实验区的金融状况为对象,通过分析研究,从中总结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途径。《乡村建设》中的学者认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途径有两个,一是资金问题,一是组织问题。历史发展到今天,农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资金的约束,资金缺乏、融资难是农村发展亟待突破的瓶颈,金融合作组织也未能发挥其功能。本章通过对资金和组织问题的研究,为我国当前的农村资金筹集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新路子。

第六章是《乡村建设》中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研究。本章首先对民国时期农村土地概况及土地改革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在民国时期农村土地概况中,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即使是发展到今天,中国农村土地依然存在分配不均、耕地不足的问题。这一时期农村土地改革围绕着“耕者有其田”的思想,该思想虽脱离实际,但思想方向是正确的。在介绍民国时期农村土地问题后,笔者分类综合了《乡村建设》中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研究,并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思路。土地问题是经济思想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农村土地问题的介绍及解决土地问题路径的介绍,应能为当前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尤其是关于土地分配问题和土地经营问题的研究,对今天发展农业、解决“三农”问题有可取之处。

在结语部分,本书对《乡村建设》进行了总体评述和考察,分析了《乡村建设》的学术贡献、历史影响及其对现实的启示。本书认为,《乡村建设》关于民国时期乡村建设问题的研究,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对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新型城镇化问题、农村金融体系问题、农村管理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时,笔者也对《乡村建设》的局限性做了探讨,认为期刊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和研究过程中的局限性都可能影响读者对《乡村建设》的认知度。明确其局限性,可实现客观评价及现实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