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基本思想与教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在数学教育中体现数学基本思想

任何一件事情,一旦走到了极致就会出现异化,这便是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数学的严谨性也是如此。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的概念就会被表示成为一堆符号,数学的推理就会被表现为一种形式,正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所说的那样注10

我应当同意柏拉图的说法,纯粹数学并不是从知觉得来的。纯粹数学包含的都是类似“人是人”这样的同义反复,只不过是更为复杂罢了。要知道,判断一个数学命题是否正确,我们并不需要研究世界,而只需要研究符号的意义;而符号,当我们省略了定义之后,只不过是“或者”“不是”“一切”和“某些”之类的话语,并不指向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事物。

罗素是哲学家,是数学逻辑主义学派的代表。在罗素的眼中,数学的命题或者数学的结论,就是用一些表示关系的逻辑术语把表示概念的名词连接在一起。如果不顾及概念的实际含义,那么,数学最终就如罗素评述的那样:

数学的真理,正如柏拉图所说,与知觉无关,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真理,仅仅涉及符号。

罗素把数学的逻辑推到了极致,因此,不能也不应当用罗素的观点实施数学教育。虽然在现代数学中,结论的最终表述仅仅涉及符号和逻辑术语,平淡乏味,但在事实上,大多数数学结论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结论的形成过程是生机勃勃的。比如,在数量与数量关系的研究中,最具创造力的数学工具微积分的产生与发展;在图形与图形关系的研究中,最具想象力的数学表达黎曼几何的产生与发展。所以,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过分沉迷于符号和逻辑术语,过分拘泥于数学的严谨性。完全基于符号化、形式化和公理化的数学教学,必然会掩盖数学命题的本质,淡化数学思维的活力,进而忘却了人的原本直觉。一个好的数学教育,不能让学生仅仅在形式上记住数学概念、在逻辑上理解数学道理、在技巧上会解数学习题。关于这一点,柯朗在《什么是数学》的序言中有过明确评述注11

今天,数学教育的传统地位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而且遗憾的是,数学工作者要对此负一定的责任。数学教学有时竟变成空洞的解题训练。这种训练虽然可以提高形式推导的能力,但不能导致真正的理解与深入的独立思考。

在这里,柯朗强调了真正的理解与深入的独立思考。事实上,过分沉迷于符号和逻辑术语,不仅妨碍了真正的理解与深入的独立思考,也不可能获取真正的知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注12

纯粹的逻辑思维不能给我们任何关于经验世界的知识;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用纯粹逻辑方法得到的所有命题,对于实在来说是完全空洞的。由于伽利略看到了这一点,尤其是由于他向科学界谆谆不倦地教导这一点,他才成为近代物理学之父,事实上,也成为整个近代科学之父。

那么,什么样的数学教育才有利于真正理解、有利于独立思考、有利于获取真正的知识呢?这就是突出数学基本思想的数学教育,其理由至少体现在数学内部和数学外部两个方面。

体现在数学教育内部。数学教育不应当让教师和学生都沉迷于符号的世界:概念靠记忆,计算靠程式,证明靠形式。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一个好的数学教学,教师需要理解数学的本质,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法则,感悟数学命题的构建过程,感悟问题的本原和数学表达的意义。为了说明这一点,下面引用一段爱因斯坦的话,这段话来源于1921年1月27日他在普鲁士科学院所作的报告,那是在相对论刚被提出不久的时候注13

数学既然是一种同经验无关的人类思维的产物,它怎么能够这样美妙地适合实在客体呢?那么,是不是不要经验而只靠思维,人类的理性就能够推测到实在事物的性质呢?

照我的见解,问题的答案扼要说来是:只要数学的命题是涉及实在的,它们就是不可靠的:只要它们是可靠的,它们就不涉及实在。我觉得,只有通过那个在数学中叫作“公理学”的趋向,这种情况的完全明晰性才成为公共财产。公理学所取得的进步,在于把逻辑形式同它的客观的、或者直觉的内容截然划分开来;依照公理学,只有逻辑形式才构成数学的题材,而不涉及直觉的、或者别的与逻辑形式有关的内容。

……

另一方面也是确定无疑的,一般说来,数学,特别是几何学,它之所以存在,是由于需要了解实在客体行为的某些方面。……而仅有公理学的几何概念体系,显然不能对实在客体的行为做出任何断言。为了能够做出这种断言,几何学必须去掉单纯的逻辑形式的特征,应当把经验的实在客体同公理学的几何概念的空架子对应起来。

由此可见,虽然为了数学的严谨性,现代数学逐渐走向了符号化、形式化和公理化,但数学的教学过程却应当反其道而行之:虽然概念的表达是符号的,但对概念的认识应当是有具体背景的;虽然证明的过程是形式的,但对证明的理解应当是直观的;虽然逻辑的基础是基于公理的,但思维的过程应当是归纳的。为此,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把握数学基本思想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问题的提出、思维的引导,都应当源于数学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数学基本思想。

体现在数学教育外部。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必须重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学生中的大多数,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很可能不需要研究数学,因此,这些学生从事工作后,会把辛辛苦苦记住的那些数学概念、证明方法以及解题技能逐渐忘掉。这个现实,给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提出了一个非常本质的问题:是否应当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还能让学生感悟一些东西、积累一些经验,让学生终生受益呢?正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的绪论中写道注14

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标准(2011年版)》的培养目标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这样就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希望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中,除了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

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恰恰就是这种隐性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思想方法,因此,对学生,特别是对那些未来不从事数学工作的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育人为本”教育理念在数学学科的具体体现。

……

显然,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仅仅依赖教师的讲授是不行的,更主要的是依赖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依赖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是一种过程的教育。

依据上面的说法,对于数学教育,“过程教育”所说的“过程”,不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也不是数学家所描述的数学思维过程,而是学生自己理解数学的思维过程。一个人会想问题,不是学习的结果,而是经验的积累,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维习惯。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一个好的数学教育,应当更多地倾向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习惯,像我们在前面谈到过的那样:会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把握本质,进而抽象能力强;会在杂乱无章的事物中理清头绪,进而推理能力强;会在千头万绪的事物中发现规律,进而建模能力强。这些,恰恰是数学基本思想的核心。

下面,我们将在这本书中,结合数学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阐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