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问题的所在
从政治舞台的表面来看明治政治史时,与其说是一方以萨长 [97] 为中心的藩阀政府和另一方的自由民权运动两者为发端的政治势力的角逐和抗争,不如说最终是在两者的妥协上构筑起来的。因此,维新以来日本政治走过的近代化过程可以看作是沿着从上面的两个势力交错中酝酿出的潮流而形成的。本稿的课题是与现代对比,描绘出明治时代所谓“近代日本的形成”开始的内阁制度的真正姿态。但是,如果要更正确地表现这一课题的话,那么建立近代内阁制度的事实本身同时也是担负着我们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一个阶段的作用,为此,本稿的使命是必须追究在日本政治近代化的过程中,内阁制度的建立具有什么意义及起到的作用,此外带来了什么样的政治结果和影响。可以说只要忽怠这一考察,那么即使是原封不动地叙述建立当初的内阁制度的外貌,也不过是单纯的枯燥无味的制度罗列或注解法令条文,因为这不仅看不到在“近代日本”的形成过程中,内阁制度的建立所具有的历史意义,而且会导致失去和解析、阐明现在日本政治中内阁制度所具有的特殊性质的联系。譬如,眼下这十几年来,内阁缺少政治力量常常成为世人关心的最大问题,对此的补充工作的形式是不断地制造各种制度和法律条文,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些工作没有产生相应的效果。 [98] 为了加强内阁而采取的这些改革的合目的的努力作为制度本身是极为妥当的,虽然如此,但结果却不得不像砂中楼阁一样终结,这起因于对日本内阁制度根底里潜在的脆弱性到底认识不足。说内阁缺少政治能力意味着应该保有所有有关国务设施的最高权限和责任的内阁缺乏与此相应的统一的力量。通常所说的近代议会内阁制的强大是这样产生的,即将国内很多不同意见在议会过滤而一元化,并将这一元化的政治意志投射到内阁。然而日本的帝国议会从其扭曲的性质中不能发挥一元化装置的功能,结果导致复杂的各种社会意志直接反映到内阁(议会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要素),因而丧失了内阁本身的一体性。这说明了既是明治日本近代化的大体理念同时也是指标的“万机公论”的原理不存在具体的保障。而占据统治结构顶点的内阁的统一力量的分裂就成为在从顶点向下方放射的许多行政机构之间出现根深蒂固的分化和割据的重要基因。在这个意义上,“近代日本的形成过程”中的内阁制度的真实形象是否果真具备在语言的正确意义上的近代性格?我们对其进行探讨不仅对内阁制度的研究有现代的意义,而且会向我们启迪日本政治现代化的本质。在以上的意图之下,本稿将焦点集中在明治十八年(1885年)断然实行的所谓近代内阁制这一事件,首先提出事实,然后通过当时各报纸的社论,观察这个事件如何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形象,以至形成什么样的舆论。因为想来这比其他任何事物都能极其直接地反映出这一新制度所具有的限于近代性范围内的意义。这样将对从这舆论中能够读解的日本内阁制度的政治性质的归结作为解答,描述出这一解答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是如何酿成的,由此来启示我们,这对今天的日本产生了何种决定性影响。因此,第二节和第三节可以说是对第一节提出的建立内阁制度的制度事实的具体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