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在翻译此书过程中,上面提到的吉多·德·巴赫教授给予我以最多的帮助。他精通多种语言,对于吕斯布鲁克的著作可说是了如指掌,我每次向他提出问题,都在很短时间内得到他的准确、详实的回答。而且,我提的问题越多,他就越是兴奋,这种思想和精神上的真实热情也不时地感染了我。在我访问安特卫普大学期间,他对我和内人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让我直接体会到了吕氏书中讲到的那些德行的活力。我对他的感激之情是无以言表的。
其次,我还要感谢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钟鸣旦教授,他读了此译稿的第一部分,并提出了有分量的建议。另外,感谢吕斯布鲁克研究中心和鲁汶大学的罗伯特·法森(Rob Faesen)教授,和安特卫普大学的UCSIA基金会及吕斯布鲁克研究中心,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使得这次赴该中心的翻译活动可能。
在鲁汶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在南开大学任教的陈建洪教授,一直期待我能翻译此书,对于我也是个激励。
最后,还要感谢本书译者所在的北大哲学系和外国哲学研究所,它们为我提供了宽松良好的工作环境。
译者识
辛卯中秋
(译者已于壬辰秋转入山东大学哲学系)
[1] 所谓“神秘体验论”,是对“mysticism”的翻译。这个词一般被译作“神秘主义”,但用到基督教乃至其他宗教的mysticism时,不很合适。理由已经阐述于敝文“吕斯布鲁克及其《精神的婚恋》中的‘迎接’的含义”(见本书附录)的注释中。但是,“神秘主义”的译法由来已久,无法回避,所以以下这两个译法都会使用,以便让读者既能知晓“神秘体验论”与“神秘主义”的关系,又不会只通过神秘“主义”的方式来理解“mysticism”。至于“mystic[al]”等相关词,则译为“神秘体验(论)者”、“神秘体验(论)的”或“神秘的”。港台的某些译者将“mysticism”译作“密契论”,捕捉到这词的一个核心意思。但一来这种译法与大陆习惯相差过远,二来也部分失去了这个词的词面上本有的“神-秘”意义,所以没有采用。中西语言、文化和时代及地区语境造成的差异和错位,让我们对于某些词无法一一对译,而只能采取有所依据的迂回策略,因而势必容纳多样的译法,这恐怕是翻译人文著作的常识了。
[2] William James: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s,NewYork:Longmans,Green and Company,1907.中文里先有唐钺的译本,后有尚新建译本。该书第16、17讲专门讨论神秘主义。
[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辛弃疾词《青玉案(元夕)》来形容它:“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 Andrew Louth:The Origins of the Christian Mystical Tradi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1937.中文本:《神学的灵泉:基督教神秘主义传统的起源》,[英]安德鲁·洛思著,孙毅、游冠辉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
[5] 参见罗伯·法森(Rob Faesen)的“何谓神秘体验?历史和解释”一文,载《与神在爱中相遇:吕斯布鲁克及其神秘主义》,[比]保罗·费尔代恩著,陈建洪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附录1,第234-267页。此文由陈建洪译、张祥龙校。
[6] 关于《雅歌》的原意、作者、结构等问题,有过不少争论。参见《圣经文学十二讲——圣经、次经、伪经、死海古卷》,朱维之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十一讲第五节。朱先生赞同《雅歌》是戏剧的说法,基本情节是“牧女倾心于牧羊情郎而拒绝了君王[所罗门王]的求爱”(该书第371页)。
[7] 《与神在爱中相遇》,第252页。
[8] 见《神学的灵泉》,第四、五章。
[9] 参见保罗·莫玛子(Paul Mommaers):Hadewijch:Writer-Beguine-Love Mystic,Leuven:Peeters,2004,p.13-18.
[10] 《与神在爱中相遇》,第256-257页。
[11] 关于女自修士运动和哈德薇希与它的关系,参见保罗·莫玛子:Hadewijch:Writer-Beguine-Love Mystic的第三、四两章。
[12] Poetry of Hadewijch,trans.Marieke J.E.H.T.van Baest,Leuven:Peeters,1998,pp.178-181.原诗是中世纪荷兰文,全部押韵,而且多是隔行互套的双韵。这里的中译可说是狗尾续貂,无法传达原诗的语词游戏(哈德薇希是构造此游戏的大师)和回旋韵味。
请注意:在哈德薇希的诗歌中,神或爱以女性形象出现,而追求神的恋者却是男性。这符合行吟诗人们歌唱宫廷之爱的习惯,一位男性的骑士爱恋他的女性的“我主”(mi dons)。而在吕斯布鲁克的《精神的婚恋》中,却正好相反,神是男性,人类或人性从根本上说来是女性。
[13] 由于附录一中已经介绍了吕斯布鲁克的生平,这里只是就那里谈得比较薄弱的地方简略交待,主要注意力放在与《精神的婚恋》一书有关的方面。以下叙述借鉴了吉多·德·巴赫(Guido de Baere)的“爱的神秘主义——作为见证人的吕斯布鲁克”一文(陈建洪译、张祥龙校),它载于《与神在爱中相遇》,第268-290页。
[14] 从《精神的婚恋》的引语,只在括弧中给出《全集》本行码。以下中译本的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处,标出了此行码,便于读者查索。
[15] 此译文与和合本不尽同,理由给在以下译本的相关注释中。
[16] 《全集》(Opera Omnia)第三卷,第51页。The Spiritual Espousals,trans.H.Rolfson,O.S.F.,ed.Dr.J.Alaerts,intro.Dr.P.Mommaers,directed Dr.G.de Baere,Opera Omnia 3:Die geestelike brulocht,Tielt:Lannoo,1988,p.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