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一本通(新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从密集限价令看价格管制

随着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加深,从日化品到电煤,各领域密集遭遇“限价令”。高价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但限价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

限价作为一种价格管制,存在其弊端。虽然价格管制常常被使用,虽然表面上对价格管制的呼吁是有逻辑可言的,但除非在短暂的紧急时期,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反对价格管制。原因是价格管制扭曲了资源的分配。

用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话说,经济学家可能知道的不多,但他们确实知道如何制造过剩和短缺。用来防止价格高出某一特定水平的价格天花板,会造成短缺。而用来防止价格低于某一特定水平的价格地板,会造成过剩。假设对于汽车轮胎的供给和需求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上达到平衡,政府却在这时设定了比现有价格更低的价格天花板。轮胎的供给量将会减少,但是轮胎的需求量却会上升。结果供不应求,货架被抢购一空。尽管一些消费者足够幸运能够以低价买到轮胎,但其他的很多人将被迫买不到轮胎。

价格管制使价格信号失灵,扭曲了资源配置,加剧了商品供不应求的局面。为解决高物价而施行的价格管制反而成了高物价的帮凶。原本当物价上涨时,就对商品的生产者发出了短缺的信号,鼓励生产者增加产出来谋取利润。于是市场的供给增多,物价会逐渐回落。所以说只有高物价才能解决高物价的问题。同理,一件商品价格的下降是因为供大于求,这就对商品的生产者发出了过剩的信号,这样市场上该商品的供给会减少,价格会回升。

从古至今,面对通胀的政府一直试图通过价格管制来限制物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价格管制出现在罗马帝国,公元301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为了遏制通胀颁布了《最高价格法》,对上千种商品(特别是食品)设立了最高售价。这项法令被刻在了石板上在帝国境内到处宣扬,规定凡是以高于最高限价出售商品的人一律处以死刑。

法令颁布后,由于限价让商人亏本,卖主纷纷退出市场关门大吉,商品出现了严重短缺,无论有钱没钱都无法买到商品。最终戴克里先撤销了《最高价格法》。由于法令起先被刻在石板上保存了上千年,这使不懂经济规律蛮干的戴克里先沦为了后人嘲笑的经典题材。

在价格管制上比戴克里先走得更远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罗伯斯庇尔上台后颁布“粮食最高限价法案”,这项法令对面包等粮食设定了最高限价。这项限价令施行后的结果和戴克里先的《最高价格法》相同,本来市场上起码还有货物供应,限价令颁布后卖主纷纷亏本关门,食品供应骤降。

但罗伯斯庇尔坚决要将限价令进行到底,他把价格管制失败的责任推到了农民头上,将士兵派到农村去,强行从那些“囤积居奇”的农民手中没收谷物。政府变成了从农民手中抢夺粮食的抢劫犯。

价格管制为何行不通呢?原因之一是很难确定,到底将价位定在什么地方才合适?于是,制定价格上限容易造成短缺,制定下限又会造成过剩。价格管制最可怕的后果还有,在通货膨胀期间,供给若得不到刺激则反而会因限价而受到抑制。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价格是需求和成本的体现,如果卖房因为限价而无法获利,他们大多就只能不做生意了。

事实上,正如中央财经大学外汇储备研究中心主任李杰谈到,价格管制通常是无法对单一产业进行,而是“联动”的。如果只对粮油限价而不对大豆等原材料限价,压榨企业肯定是要亏本的,停产就是理性选择。停产了之后,市场供应减少,价格更高。要解决粮油高价又得对大豆等原材料也进行限价,大豆企业又得亏本,结果导致市场上没有大豆供应,粮油企业想开工都不行,结果是:限的越多,就有越多的企业停产,市场供应就越发减少,短缺经济就越严重。

1948〜1949年间出现在中国的通胀,堪称世界经济史上最严重的通胀之一,而这次通货膨胀就是价格管制而加剧通胀率的体现。1948年8月,国民政府实施了“八一九”限价,上海的批发商在官定物价公布后便停止了营业,与此同时,是黑市物价上涨3〜10倍。两个月后,严重的短缺使上海出现严重抢购潮,四大百货公司被抢购一空。

著名的“70天临时价格管制”,根本维持不下去。到了11月,“国民政府”就被迫宣布放弃限价,于是又导致了物价决堤之水“一飞冲天”。再后来,就剩下所有读过那段历史的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了:几亿元买一袋米,走路过一条街的时间就涨三次价,背一麻袋钱去买一盒火柴。

当价格管制让市场分配资源机制失灵,其他分配机制就会来代替市场机制,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排长龙和配给制。价格管制虽然使商品便宜了,但也让它们短缺了。于是,为了买到商品,人们不得不排上很长时间的队,还不一定买得到。

比如,当猪肉的市价是10元每斤时,如果硬要把价格拉低到8元每斤,做猪肉生意的就会因为不能赚钱而减少供给,肉店前便会排起长龙;而为了确保更多的人能买到猪肉,政府又不得不规定每人或每家庭最多能买的猪肉量,也就是“凭票供应”。

低价买到商品的人,也被迫承担了时间、以次充好等“隐性成本”。在价格管制引发的供应短缺下,少数能买到猪肉的“幸运儿”其实也是受害者,因为时间也是有成本的。猪肉8元一斤的“限价令”表面上省下了2元,但计入价格指数的只不过是名义物价,产品质量降低、数量减少、以次充好、缺斤短两、取消服务项目、排队、走关系、为了配给行贿等等,其实也是“真实价格”的组成。

此外,价格管制增加了整个社会的配置资源成本,几乎让所有人都沦为受害者。如果这些“隐性成本”都能换算成价格的话,猪肉的实际价格远远超过了8元一斤。至于被限价消耗掉的价值,既没有进入商家的口袋,也没有进入消费者口袋,而是白白地被耗掉。

价格管制,不论出于何种好意,都会有副作用。换言之,无论价格管制的正面价值多么巨大,副作用不可能为零。有时,副作用还会很残酷。

第三章 盐价为什么没有弹性

消失的家庭农场和可替代的小货车

为什么会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

为什么墨西哥降低石油产量,而不是增加石油产量呢?

价格弹性与我们的生活存在密切关系,很多生活中的现象都可以用需求弹性或者是供给弹性加以解释。

一般来说,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由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入的上升之间的关系可知,此时农民的农业收入将随着均衡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因而在需求状况不因气候不好发生变化并且对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的情况下,气候不好引致的农业歉收对农民增加收入是有利的。当然,若需求状况也同时发生变化,或者需求不是缺乏弹性,那么农民将不会因气候不好而得到更多的收入。

有多少美国人以农业为生?很遗憾,美国政府不再公布这个数字。1991年官方的统计是1.9%的农业人口,但是政府认为这个数字不能很准确地反映美国农业部门的人口,因为相当部分的农业人口还从事别的行业。美国独立初期,大部分的人口以农业为生,直到20世纪40年代仍然有大概17%的美国人从事农业。

为什么现在的农业人口变得很少,有以下与弹性有关的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对食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也就是无收入弹性。消费者变得更富有时食品的花销没有收入增长快,所以当美国的经济增长时,其在食品的花费的收入份额减少从而农民的总收入降低了。

其次,在美国近150年里农业部门技术不断进步,产量不断增加。许多人认为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农民间竞争的存在,技术进步的结果是粮食价格降低。

同时,由于粮食是需求无弹性的商品,价格降低也意味着收益的降低。事实上农业技术进步对消费者有利却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以上因素揭示了农业地位为什么相对下降。即使农业部门不存在技术进步,粮食的低弹性也会使农民收入增长低于整个经济增长速度。加之技术进步增强这个趋势,农业收入增加更慢。总之,美国的农业是成功的牺牲品,不仅是整个美国经济成功(这样使粮食消费的份额减少)的牺牲品,还是其农业自身成功增产的牺牲品。

“盐的价格要翻番了,我还是要买这么多——所谓需求法则也不过如此。”在许多吃盐上瘾的消费者眼中,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盐。此外,很多买便宜货的消费者,比如盐、牙签、方便面,可能还有铅笔,他们对价格变化并不敏感。与其说是因为“便宜”使得这些商品的需求高度缺乏弹性,还不如说是因为人们的预算花在这些方面的比例太低。如果盐在你每年购买日用杂货的预算中只占一小部分,那么,盐在你每年购物的总预算中的地位就更不必说了。如果在你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问你,你每年在盐上面花多少钱,你可能根本不知道。对于买盐这件事来说,你缺乏动机去成为一个细心、挑剔的顾客。但是,我们敢肯定,你心里一定很清楚你每年在学费或房租上花多少钱,因为它们可能在你的预算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当然,如果是你的父母在为你出这些钱,你可能就不知道了,但是他们一定知道!)

如果盐的价格从每磅0.5美元涨到每磅1美元,多数人还是会像以前一样买盐,他们不会有激烈的反应。但是,注意两件事情:(1)这并不违反需求法则,因为这也在整个价格空间中展示出了某种关系。如果盐的相对价格一直往上涨,比如说每磅5美元甚至10美元,家庭会不会仍然像往常一样买那么多盐呢?(2)其他使用盐的人,比如某些餐馆或是制作半成品的商家,盐在他们的预算中占的分量比较大,所以他们更可能在盐涨价的时候节约开支。美国东北部做“咸土豆”的企业会更加仔细地节省。

我们先来看对小货车的需求,来探讨已知替代品的可用性。你能举出一些东西来替代小货车吗?你列举的清单上可能会有大货车、敞篷车、小轿车、公共汽车、摩托车甚至自行车。如果小货车的价格普遍上涨,人们就会去寻求这样的替代品。

现在来看对福特小货车的需求。请注意,我们已经把产品范围从一般的小货车缩小到了福特小货车。如果只是福特小货车的价格上涨,会出现什么情况?人们会转向我们刚才在清单中列的那些替代品。但是,现在实际上有比刚才更多的替代品。我们现在可以在清单上增加道奇、克莱斯勒、丰田等等一大批非福特牌的小货车。很清楚,它们不是作为“小货车”这个产品集合的替代品,但它们是福特小货车的替代品。因为消费者有更广泛的替代品可供挑选,对福特小货车的需求就会比对小货车总体的需求更有弹性。

最后来看对红色福特小货车的需求。产品集合更狭窄了。但这就意味着替代品的数量必然更大了——现在我们可以在清单上增加绿色、蓝色、紫色、黑色以及其他不是红色的福特小货车。红色福特小货车的需求曲线会比对福特小货车的需求更有弹性,这就表明,如果只有红色福特小货车涨价,那么消费者对此会更加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