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歌赋临床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淋证

一、概述

淋证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脐中为特征。
淋证之名,首见于《内经》,有“淋”、“淋溲”、“淋满”等名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补充其症状。《中藏经》根据其临床表现不一,提出淋有八种,为淋证临床分类之先河。《外台秘要·诸淋》提出“五淋”一名,亿世多相沿袭用。隋唐医家如巢元方、孙思邈阐明该证的病因病机及分类。宋元至明清医家如刘河间、王肯堂、张景岳、尤在泾等从治疗方面确立辨证论治和治病求本的原则,从而对淋证形成了从病因到证治比较全面的认识,也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疗方药,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二、病因病机 1.膀胱湿热

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太过,酿成湿热,注于下焦,尿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尿中杂质结为砂石,则为石淋。或心火移热于小肠,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小便涩痛有血,则为血淋。若湿热蕴结于下,以致气化不利,无以分清泌浊,脂液随小便而去,小便如脂如膏,则为膏淋。

2.脾肾亏虚

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致脾肾亏虚。脾虚则中气下陷,肾虚则下元不固,因而小便淋沥不已。如遇劳即发者,则为劳淋。

3.肝郁气滞

恼怒伤肝,气郁化火,气火郁于下焦,以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为气淋。

三、辨证施治 (一)热淋 【主证】

小便频数、点滴而下、尿色黄赤、灼热刺痛、急迫不爽、痛引脐中。

【治则】

清热通淋。

【处方】

阴谷、太溪、肾俞、气海、膀胱俞。

【手法】

泻法。

【方义】

湿热毒邪,客于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故引起热淋,病位于膀胱,膀胱与肾相表里,肾司二便,故处方选穴以膀胱经肾经穴为主。阴谷穴是足少阴经五输穴中的“合”穴,配五行属水,泻之有清热祛热作用。膀胱经穴肾俞与膀胱俞为背俞穴,与肾、膀胱密切相联,用之可通利水道,配太溪,气海加强效应,益肾通调气机,清热利湿。诸穴合用,相辅相成,共奏佳效。

【歌赋】

《杂病歌》“小便黄赤阴谷中,太溪肾俞气海同,
膀胱俞穴宜兼治,五穴无缺有神功。”

(二)石淋 【主证】

尿中有时挟有砂石、小便艰涩,少腹拘急。

【治则】

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处方】

气海、血海。

【手法】

泻法。

【方义】

湿热下注,尿液煎熬成石,不能随尿排出故现石淋。气海为任脉经穴,又为生气之海,穴位于下焦,主攻小便之疾,具有益元气、调气机之作用。故针气海,通调水道,利小便祛湿热,配血海加强此效。因血海属足太阴脾经,有健脾利湿,清泻热邪之功,二穴配合发挥作用。

【歌赋】

《灵光赋》“气海血海疗五淋。”
《杂病穴法歌》“五淋血海通男女。”

(三)气淋 【主证】

小便涩滞,少腹满痛。

【治则】

理气和血,通淋利尿。

【处方】

曲泉、然谷、阴陵、行间、大敦、涌泉、小肠俞、气门。

【手法】

泻法。

【方义】

肝主疏泄,其脉循少腹,肝郁气滞,郁久化火,气火郁于下焦故呈气淋之状。选足厥阴肝经穴以理气通淋。曲泉为肝经之水穴,行间是足厥阴之荥穴火穴,大敦肝经之井穴。三穴为主清泻肝火,清热理气,阴陵泉脾经之合穴具健脾祛湿之功。然谷肾经荥穴,涌泉足少阴经穴,二穴合用,益肾气固下元,通利小便,加小肠俞泌别清浊。诸穴合用,共奏通淋利尿,疏理气机之功。

【歌赋】

《杂病歌》“淋漓曲泉然谷医,阴陵行间大敦穴,涌泉气门小肠俞。”

(四)血淋 【主证】

小便热涩刺痛,尿色紫红,疼痛。

【治则】

清热利湿凉血。

【处方】

兑端、小海。

【手法】

泻法。

【方义】

由于湿热下注膀胱,血热妄行以致小便热涩刺痛,络伤血溢。方用督脉的兑端穴。《素问·骨空论》云: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督脉病候云:“此生病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由此可见,小便不利之症包括在督脉病候之中。根据督脉循行通路,对于心脾湿热下注膀胱而引起的血淋,从经络系统看,下病上取,针泻兑端穴,自可发挥清热利尿的作用。独泻太阳经的取穴,是指手太阳小肠经的子穴小海。小肠经属火,小海是该经的合穴,属土,土为火所生故称为子穴。实者泻其子,心火移热于小肠,针泻手太阳小肠经子穴小海,可达清热泻火以治本之目的。

【歌赋】

《百症赋》“小便赤涩,兑端独泻太阳经。”

(五)劳淋 【主证】

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精神困惫。

【治则】

健脾益肾。

【处方】

肓俞、横骨。

【手法】

补法。

【方义】

诸淋日久或久病体虚,劳伤过度,以致脾肾两虚,湿浊留恋不去。故宜健脾益肾,脾肾坚固,祛湿除浊,通利小便。选足少阴肾经经穴肓俞、横骨。因脾经与肾经相通相会,故针补二穴可起补益脾肾,清利小便之作用。同时二穴位于膀胱附近,局部疗法中也具有疏利小便之作用。正如《甲乙经》云:“少腹痛,溺难,阴下纵,横骨主之。”

【歌赋】

《百症赋》“且如肓俞、横骨,泻五淋之久积。”

(六)其他歌赋

《席弘赋》“气海专能治五淋,更针三里随呼吸。”
《杂病歌》“小便五色治委中,须把前谷第二攻”“小便赤如血大陵,兼治关元病始轻。”“寒热气淋阴陵宜。”

四、医案 《名医类案》

张文学道卿,传治血淋方:独蒜一枚、山栀子七枚、盐少许,三物共捣如泥,贴患人脐上。所亲患血淋二年余,殊甚。诸医治之罔效。一日,张过视,漫试以前方,即时去紫黑血片碗许,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