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形态心理
通常人们认识形态是通过视觉和触觉来实现的,如对感知的形态认为是美的或不美,这就是知觉产生的心理过程。人的知觉是不完全客观的,个人所见到的物体形态都带有几分主观性,因为人们对对象的知觉是受他们心理活动的影响。
表现在审美方面的差异,主要是受人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社会经历、兴趣爱好,甚至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人的审美心理活动是包括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是感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动机、意志、个性和行为的总称。表现在审美心理及对形态的认知上有着很大的共性之处。例如,变化统一、对称、平衡、节奏、韵律等美学规律一直被奉为一切艺术形式创作的美学原则。通过对人的形态心理一些共性方面的研究探索,去了解人们是如何认识形态的,并在理解人们认识和接受形态的心理过程基础上,更好地掌握人的心理因素,正确地把握形态的表现力及个性,使形态设计达到更深的层次,比如:力感、通感、求新与创新和联想。
力是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对它的感知只能是凭借某种形态的势态。由于看不见,力总是给人以一种神秘而吸引着人的心理。在自然界有着无数力的现象,如狂风、骤雨、山洪、血崩、雷电、地震,这些力能翻江倒海,使山崩地裂;它能破坏物质,又能创造物质。从古至今,人们畏惧力、崇敬力,具有力感的形态总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就好比金字塔和中国书法。立体形态中力感的表现往往通过形态的向外扩张及某种势态,如饱满的形态往往有一种向外扩张的力感,前倾或垂直的形体有一种向前或向上的动感,弯曲的形体有一种弹力感。形态设计方面,对于力感的表现往往体现在线形的速度感、方向感,形体的体量感,材料的质量感等方面。
在人感知过程中,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体验,称为通感。根据人们具有“通感”的心理特点,设计师广泛吸收其他艺术营养,来不断补充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以此来拓宽自己的设计视野和提高形态设计的文化、艺术内涵。
量感与张力
求新与创新是人的本质和天性。人一生总是在不断地摒弃旧东西,渴望新事物。求新的心理发展过程是随着人的成长过程而发展的,就好比小孩在孩童时期的搭积木。“以新代旧”“不破不立”求新是普遍的社会心理。求新可以看作创新的基础。求新之前需要充分了解人们的爱好、习惯及不同人的性格特点。关注引起社会观念变化的要素,如政府的法令、政策、社会习俗等。不同思路、不同风格的形态设计,如在形态上采用新的材料、机构、构造或运用新的能源等。富有创新性的形象才能突出,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追求个性是人们在审美心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表现美的更高层次。从古至今、国内外都有着许多有个性的著名人物,比如国画大师潘天寿、宋代苏东坡、德国设计师柯拉尼、建筑大师贝聿铭等。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以过去的生活经验来诠释现在的生活经验。“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是人们思维活动中的普遍现象,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设计师利用“联想”这一创造性思维活毕加索公牛动,发明了不少实用的形态,同时也利用“联想”这一人们普遍的心理活动特征,创造了不少耐人寻味及引起人们美好联想的形态。通过“联想”,设计师将获得更为宽广的设计天地,产生出极其丰富的形态,把人们的思维带进联想的空间。
宋代木塔和希腊神庙的审美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