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别让无力感控制你的人生
如何摆脱焦虑控制,找回内心宁静?
刷朋友圈时,我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文章:某个人年纪轻轻就赚了十几亿、上百亿,以此说明同龄人正在“抛弃”我们;或者夸别人身材完美,顺便把我们普通人diss(奚落)一番,说我们不自律、不勤奋,活该没有好身材……
这样的文章非常多,我几乎每天都会看到,在朋友圈、微博、网络上……
这样的文章,每一篇都在告诉我——我活得不如别人,我被碾压在生物链的最底端!
每次看到类似的文章,我就感到焦虑从脚底直冲脑门:完了完了,别说一个亿,我连一万都没有。我是不是已经被淘汰了,已经没救了?
在满屏焦虑的刺激下,我内心紧张,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手边的事情没心思做下去,工作不想认真对待,文章也不想写了,只想有个什么办法可以一夜暴富,赚个十几亿,别被同龄人抛弃。
而且,我发现,不仅我有这样的想法,其他人也有。一个朋友略微有点儿胖,她已经很努力减肥了,可还是被一篇抨击胖人的文章气到,找我哭诉:“我是不是没有资格活在这个世上?”
为此,她每天拼命节食。但她控制得太狠,饿几天之后常常又忍不住暴饮暴食,直至焦虑到得了厌食症,以至于现在已严重到需要专业医生介入治疗了。
我还有一个三十出头就已经成为公司高管的朋友,她也每天过得很焦虑,整晚失眠,掉了很多头发。别人焦虑的是生活不易,她焦虑的是别人都开公司上市了,她还在给别人打工……
被焦虑控制时,我们的内心好像有个“恶魔”在作怪,很难平静下来。心理的焦虑也会影响到身体,让人吃不好、睡不着,白天工作没精神,出去玩儿也提不起劲,整个人好像丢了魂儿。
用一个长期处于焦虑中的朋友的话来形容就是——活着就是一种折磨。
既然焦虑对我们有这么多的副作用,为什么人在进化过程中还保留着这种特征?为什么不把焦虑情绪完全“进化”掉呢?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认为,有的焦虑是健康的,有的焦虑是不健康的。比如,在你过马路时,为了安全,你要注意红绿灯的变化,同时观察来往车辆,以便及时作出反应。
这时候,你的焦虑就是健康的——可以让你避开危险。
可如果你一到马路边双腿就发抖,呼吸急促,无法顺利通过马路,那这种焦虑就是不健康的,会影响你的日常生活。
一旦被不健康的焦虑所控制,我们该如何摆脱它呢?
阿尔伯特·埃利斯在其心理学著作《控制焦虑》中提到,我们往往无法控制身边发生的事情,但当事情发生时,我们可以学着控制自己的反应。
也就是说,真正让我们焦虑的,不是外界事件和信息,而是我们自己对这些事情的想法。比如说,我看到一篇写别人赚了10个亿的文章,很焦虑——因为我产生了非理性的想法:别人赚了10个亿,说明人家很优秀;我没有赚到,说明我不行,不如别人;我已经被社会淘汰了,没用了,是个失败者……
这样的想法,既不客观,也不全面,所以才会导致焦虑情绪的出现。也许很多人跟我一样有类似的想法,可这么想的人再多,也不意味着是对的。
让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别人赚了10个亿,我没有赚到那么多钱,这能说明我是个失败者吗?能代表我不行吗?这种逻辑根本就不合理。既然是不合理的想法,那我们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绪就是不健康的情绪。
让我们来看看身边那些不焦虑的人是如何应对这种情绪的吧。
朋友小榆是新媒体编辑,平时要经常刷微博、刷朋友圈,通过获取很多信息来积累素材。每次我看到那些有关一夜暴富的文章,都会转发给她,问她感受如何。她总是很快回复我:“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就算别人赚了100个亿,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再说了,我也在努力工作、辛苦打拼,怎么就被抛弃了呢?我本来就不属于别人,何来抛弃之说呢?”
说完这些,小榆继续忙工作去了,丝毫没有被那些“负面”信息影响和干扰。身边的好友升职加薪,或者有了什么成就,小榆会真心地祝贺他们,并向他们请教做事的方法,还常常拿个本本记下来,在思想认识和方式方法上提升自己。别人的优秀,不仅没有让她感到焦虑,反而让她学到了很多方法。也许,就是因为对事物的看法理性而又全面,所以她才会情绪平稳,干事效率也非常高。
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小榆那样。我们可能总是把事情往不好的方面想,把事情想得很夸张、很极端,所以才会焦虑。
我问过小榆:“难道你就没有过焦虑的情绪吗?”
她说:“当然会有。焦虑的时候,我就强迫自己坐下来,分析自己为什么会焦虑,想一想自己焦虑是不是因为想得不够全面。分析清楚了,再去解决,事情就会变得非常简单。”
有一次,她写的文案修改了好几版,甲方还是不同意,连原因都不说。她心情不好,很焦虑,觉得甲方就是故意刁难,弄得什么事都没心情做。
当发现自己被焦虑所控制后,小榆就开始写日记,逐条分析自己的想法。她发现自己对甲方的看法是扭曲的,于是开始积极跟对方沟通。在她的催促下,甲方的对接人终于有了回应。原来,对方是因为个人私事没处理好影响了工作,才没有及时跟小榆沟通。
了解清楚原因后,小榆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不久就全部完成了。其实,小榆的这种做法,也是阿尔伯特·埃利斯所提倡的控制焦虑的方法:找出非理性的想法,和它们“辩论”。通过“辩论”,缓解焦虑,保持理性。有三种辩论法,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基于现实的辩论法。像我的朋友小榆,她一直担心工作完成得不顺利是因为甲方在故意刁难自己,可事实上并不是。当她了解了甲方的真实情况后,就用现实反驳了自己的非理性想法。
逻辑辩论法。“有人能赚10个亿,自己却没有赚到,说明自己很差劲。”这种逻辑,明显就是错的。但它到底错在哪里?我们一起来看看:别人赚10个亿,就代表他一定很优秀吗?不一定。优秀只能用金钱衡量吗?当然也不是。所以,别人优秀,就说明自己很差劲吗?更不可能。这样清晰的逻辑辩论法,可以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
务实型辩论法。有的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必须做成什么事情,如果做不成就是失败者。这种非理性想法,只会让我们更加焦虑,对我们办成事不会有任何帮助。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自己的期待,理性地考虑事情,那我们就会坦然一些,精神状态也不会那么紧绷。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控制焦虑,比如转移注意力、解决当下的难题、暴露疗法等。
我自己尝试过辩论法,通过写日记分析自己的想法,与自己辩论。我有时也会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读者的反馈中获得启发,客观地面对现实。
我还尝试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当我特别焦虑时,会听一些优美的古琴曲,或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散步,让心情放松下来,以平静的心态对待眼前的压力。
当遇到无法逃避、亟待解决的问题时,我会强迫自己去面对。记得有一次,我去参加某档节目的录播,临出门时,忽然焦虑得不敢出去了。我试着深呼吸,强忍住心中的不适感,勇敢地去参加了节目的录播。等到现场节目开始录制时,我忽然发现自己变得很放松,焦虑早就不翼而飞了。
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保持耐心,多次练习。加拿大心理学博士皮切尔说:“自我改变的过程是艰辛的,这是我们每天的旅程。前进两步,后退一步,我们将耐心地坚持下去。”
在这里,我想用这句话与大家共勉。希望我们都能放下焦虑的重担,寻找到内心的宁静,轻装前行。
别让童年成为你一生的诅咒
豆瓣上有一个叫“父母皆祸害”的小组,每天都有人在那儿控诉自己悲惨的童年和可恨的父母。后来,这个小组引起了公众的注意,还有人专门出书揭秘这个小组。
我去这个小组看过,看帖时,内心无比沉重。发帖的人要么是童年曾被父母毒打,要么是遭受过精神冷暴力。更严重的,还被猥亵、侵犯过。他们的童年生活如同炼狱,他们无处发泄痛苦,只好在网上倾诉。
他们中,有的得了心理疾病,成年后无法正常生活。有人说自己的人生被父母毁了,这辈子注定要活在痛苦之中;还有的人说不想活了,因为童年时父母的虐待让他们的内心缺少阳光。
看到这些控诉,我想起了自己的经历。小时候,父母对我管教得特别严,但凡我做错一点儿事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总免不了挨一顿打。我曾怨恨过父亲,他给我的童年留下了不少暴力阴影。
记得有一次,我数学考了70分,父亲气得直扇我耳光,把我打得眼冒金星。还有一次,我和姐姐吵架,父亲就拿竹竿打我们的腿,结果我的腿被打得疼了好几天。最伤心的是有一次我被一个男生诬陷,那个男生的妈妈去我家告状,说我把她儿子耳朵拧烂了,父亲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扇了我两个耳光,根本不听我解释。
每每回忆起这些往事,我都很伤心。小时候挨打的经历确实对我有很大影响,以至于到现在我和父亲的关系都很疏远,平时回家也不愿和他说话,甚至见到他便心生恐惧,生怕一不小心做错事又要挨打。
我特别羡慕那些可以在自己父亲面前撒娇的小女孩儿,觉得她们真幸福。而我呢,连在父亲面前表达一下观点都需要很大的勇气,更别提向他撒娇了。
在农村,像我父亲这样的父母太多了,他们的教育观念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他们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时,会嘱咐老师对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就使劲打”。有个男生跟我说,他小时候曾被父母吊起来打,打得皮开肉绽,最后差点儿昏死过去,他也因此留下了心理阴影。
正是因为这些,我从小自卑又敏感。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别人笑话我,我会难过很久。如果我做错了什么事情,不用别人批评我,我会先骂自己一顿。我曾经试图伪装坚强,让自己看起来很阳光,但这似乎更容易暴露我懦弱的内在。
有时候,我觉得我的懦弱跟我的童年有关,每次这样想,心里对父亲的怨恨便会多一分。纠结和怨恨充满了我的内心,我心情沮丧,有时连当下的生活都无法过好。
然而,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会凝视你;当你一直纠结于怨恨时,你会一直心怀怨恨,好像生活在地狱中。
不幸福的童年已经存在,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是纠结于过去,陷入痛苦;还是着眼于现在,把以后的人生过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
在我还没有能力跟父亲和解的时候,我选择了远离,默默地增强实力。我不想再纠结于过去,把自己的失败和挫折都归因于童年。抱怨过去,对我的生活没有任何帮助。我经常会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借助书中的理论来帮助自己调整心态。
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幸福》里谈到了童年问题。他认为,历史并没有那么重要,没有任何实验支持“童年事件会影响成人的人格”这一结论,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过去能决定未来”。
童年时的灾难可能会对一个人成年后的性格有一定影响,但这种情况是少数。童年的不幸不能决定你长大后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相较于童年经历,基因对人格的影响更大。也就是说,你现在的人格,更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而不是你童年的遭遇。至于基因,这不能怪罪你的父母,他们也控制不了自己的基因。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沉溺于过去的痛苦了。沉溺于过去,对我们的未来没有任何作用。
童年有“伤”的人,如果不停地撕裂“伤口”,会减慢“伤口”愈合的速度。
心理学家贝克发现,抑郁症病人每说一次过去发生的伤心事,内心的伤口就被拉开一次,病情严重的甚至会自杀。所以,过去的伤心事还是少提为妙,多把注意力放到现在。
那我们怎么做,才能放下内心的怨恨,专注于追求未来呢?
马丁·塞利格曼在书中给了我们两个建议。
首先是感恩练习。感恩能增加一个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因为它将过去美好的记忆放大了。
感恩练习要经常做,每天晚上临睡前可以花五分钟时间写下当天值得感恩的五件事以及原因,大事小事都可以。当然,也不一定是五件事,一件事也可以。
我每天都写日记,提醒自己多注意美好的事物。我们不能只看到苦的一面,也要多发现美好。这些美好,是我们生活的希望,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其次是宽恕与遗忘。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宽恕心理学家沃辛顿的宽恕五步骤(REACH)。因为母亲被人杀害,沃辛顿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内心十分痛苦。后来,他选择了宽恕,创造了宽恕五步法。
R:回忆(Recall),尽量以客观的方式去回忆伤痛,不要把对方妖魔化,也不要自怨自艾。如果你要谈论童年往事,不应该只说不好的一面,而应该客观中立。
比如,我在谈论童年时,除了回忆挨打的经历,还会回忆一下父亲对我的付出和关爱。
小时候,我们村里其他孩子都是在农村上的学。当时,我父亲托人找关系把我送到了县城上学,为此花了不少钱,还承受了不少村里人的冷嘲热讽。因为很多人觉得女孩子读书没什么用,而我的父亲坚信“知识改变命运”。
我考试失败,私自涂改试卷成绩被发现后,父亲鼓励我下次努力。
我离开家去异乡读书时,父亲无比担忧,亲手写字条夹在我的作业本里,嘱咐我要做个“有勇有谋的好姑娘”。
我在医院做阑尾炎手术时,父亲跑前跑后,无比紧张……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我不应该忽略。
E:移情(Empathize),从对方的观点来解释他为什么要伤害你。
我曾站在父亲的立场,思考他打我们的原因。一方面,他的教育观念受老一辈人影响,可能根本不知道暴力教育对孩子的伤害,以为打孩子就是对的方法,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另一方面,当时我家里有三个孩子,父亲要养家糊口,压力很大,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也不好。我们长大后,疏离了父亲,他感到非常后悔,还对此进行了反思。
A:利他(Altruistic)。回想一下,我们也曾伤害过别人,而别人选择原谅我们,是他们送给我们的礼物。“施”比“受”更有福,我们能否试着宽恕伤害我们的人,把这宽恕当成礼物送给他们呢?
C:承诺(Commit),承诺自己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宽恕对方。沃辛顿会引导当事人签下“宽恕证书”,给加害者写信,宽恕他们,或者是在日记、诗、歌曲中写下宽恕的话语,以达到内心真正的宽恕。
H:保持(Hold),保持宽恕之心。当过去的记忆浮现于脑海中时,不要在其中加入复仇的成分。我们要提醒自己已经原谅了对方,重读宽恕之信。
说实话,当我看到上述宽恕的步骤时,内心是抗拒的,估计大多数人也和我一样——毕竟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平心静气地宽恕别人。
我们一般的做法是:记着,找机会去报仇!但是,那样会让我们更痛苦,无法过好现在的生活。那样的生活状态真是我们想要的吗?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托雷森曾对宽恕五步骤模式的效果进行过研究,他发现,当人们放下仇恨时,愤怒与紧张就会减少,乐观和健康则会增多。越能真正地宽恕,这种效果就越明显。
如果我们无法做到真正的宽恕,就不要勉强自己,因为虚假的宽恕起不到任何作用。像我现在,有时候回忆起过去,还是会难过。这时候,我就会转移注意力,放下过去,专注于当前。
童年是否会成为你一生的诅咒其实是由你自己来决定的。只要放下执念,不再把糟糕的现状归因于童年,全力过好现在和将来的生活,我们终将会获得幸福人生。
我们的生活有两种选择:要么打破诅咒,把注意力放在现在,认真工作、生活,去追求幸福;要么继续陷在痛苦中,让诅咒跟随自己,在哀怨中度过一生。
那么,你选择哪一种呢?
怎样才能拥有自信?
之前,有一个姑娘向我咨询,她认为自己一事无成,所以感觉非常自卑,特别羡慕身边那些自信的人。
其实我曾经也很自卑,特别是遇到挫折时,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常常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局面。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像别人一样拥有自信呢?
在痛苦中,我看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其中有一本叫《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它给出的应对方法是:
做一个每日活动计划表,以小时为单位,填写你每天的行动计划,等计划完成后,给你的结果打分。这样的话,你就会真正付诸行动,而不是没完没了地纠结。行动才能真正改善你的处境,而念头改变不了。
我找过一位女心理咨询师,其建议是:每天的生活规律化,如果做不了有难度的事情,可以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比如说吃饭、散步规律化。
当时,我对这位咨询师的建议很不以为然,觉得她说了等于白说。每天规律化生活,谁不知道呢?关键是我不想只做简单的事情,我想一下子做很多事情。
这就是人的贪心在做祟,我想大多数说自己没自信的人,应该跟我的想法差不多。我们只是以为自己干不了大事,对自己没有自信。但如果让我们去做小事情,我们又不屑去做。
我有个中学同学,他看我写了80多万字的文章,很是羡慕,便来找我聊天,问我的写作秘诀是什么。我告诉他,这80多万字,是我写了好几年积累的,不是一两天完成的。
可他不管这个,他只问我怎样才能像我一样写出这么多文字。我说:“你今天先写一篇吧,明天再写一篇,写得多了,别说80万字,800万字都没问题。”可他写了一篇之后,就懒得再写了。他说自己没有自信,写不出80万字。所以,他只会为办不成大事而自卑,却不会为写不出简简单单的一篇文章而自责。
其实,这就是我们的认知误区。我们整天盯着那些大目标、大成就,想在短时间内赶超别人,可如果没有接受训练,也没有任何基础,我们怎么赶超呢?当事实和我们的期望相差甚远时,我们又怎么可能自信呢?你不自信,不是因为你做不到,而是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去做!
就像上面我说的这位同学,他羡慕我写了80万字,但其实他看到的是80万字的结果,却没有看到我背后为此付出的努力:那可是我看了很多书,努力写了好几年才做到的。他没有付出我这种程度的努力,当然不会知道如此成就取得过程的艰辛。
你羡慕别人可以跑完马拉松比赛,觉得人家“好厉害啊”,可这是人家训练多年的结果。他们每天跑10公里,经年累月才能做到在比赛中游刃有余。我们连1公里都没有训练过,怎么跟人家比呢?你说自己跑不了10公里,那好,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可以试着明天早上起来先跑500米。
很多人一听要跑500米,会觉得太没劲,不愿意行动。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先把小事情做好,才能有后面的大成就。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了一个概念——“自我效能感”,即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而缺乏自信,就是自我效能感不足的表现,这个时候,人就会感到未来无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破解这种无助的局面呢?
首先,我们要从认知上纠正自己的认识,我们得清楚地接受一个现实:短期内,自己是做不了大事的,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使然,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谁都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作为普通人,我们没必要自卑。
接着,我们要在行动上做出改变。我们可以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慢慢建立自信。
在看了伯恩斯说的方法后,我找到了一款非常适合提升我们行动力的应用程序:滴答清单。这个应用程序非常好用,无非就是在当天的日期下面写上你要做的事情,也可以设置时间提醒。做完一件事情,就打一个对勾,这种感觉非常好。
这种列清单的方法我已经用了两三年了。一般情况下,我会在晚上写下第二天的计划,或者第二天早上起来写,然后按照计划一项一项去完成。这种方法让我对生活有了一定的掌控感,而且也能直观地看到自己做了多少事情。
长时间坚持下来,我的行动力提升了不少,自信心也随之增强。人的大脑更愿意相信看得见的证据。你做的这些事情就是看得见的证据。事情做多了,自信自然就有了。
我们失败了会感到自卑,但不必为此懊恼,千万不要抵抗这种心理。失败时产生自卑心理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先接纳它,然后制定一个目标:一开始,目标尽量不要过高,太高的话难以完成,会使自己产生很强的挫败感。
比如,喜欢写作和阅读的人,可以每天在朋友圈写一段话,每天读一页书。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在行动中磨砺自己,你会做成一些事,也会搞砸一些事。不断总结,不断实践,能做成的事情会越来越多。
总有刁民想害朕?你想多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把自己定位成受害者,这里说的受害者,并不是在法律层面被人伤害的那种人,而是指在生活中,总觉得自己很可怜,被欺负被伤害的人。
把自己定位成受害者的人,内心活动大概是这样的:总有刁民想害朕。
我上初中时,从乡村中学转到了城里的学校,压力特别大。我怕同学们会看我的笑话,怕成绩不好被人说智商低,怕衣服穿得不好看被人说“土包子”。谁要是瞪我一眼,我就会想:对方是不是嫌弃我农村人的身份?总之,当时的我内心戏很足。
那时候我的同桌是一个叫陈昂的男生,他的家庭条件很好,但就是不爱学习,整天想法子逃课去上网。
记得有一次课间,陈昂问了我一件事情,具体是什么我忘了,只记得当时我回答的是:“我不知道。”因为那时的我心里只有课本中的内容,根本不了解课本以外的世界。
前桌的女孩儿听到了,扭过头,与陈昂交流了起来。我心想:这两个人不会在说我什么吧?后来,他俩开始频繁聊天,内容无非是游戏、溜冰、网络、谁暗恋谁……
他们说的几乎都是我不知道的。有时候,他们说着说着,还会瞟我一眼,然后一起笑。我想,他们肯定在说我的坏话,说我除了学习什么也不懂。我又自卑又气愤,终于忍无可忍,去找了老师,请老师给我换个位子。奇怪的是,我调走以后,他俩再也不窃窃私语了。
多年以后,我又遇到了陈昂。他说:“跟你同桌的时候,你可真厉害啊,天天听课写作业,想跟你说话都不敢,只好找前桌说话,想引起你的注意。没想到,你直接调走了……”
我真没想到事实居然是这样。直到后来自学了心理学,我才知道这属于“思维扭曲”。
在现实生活中,思维扭曲的人有很多。我见过不少人把自己想象的当成事实: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觉得是同事想坑自己;男友不接电话,认为男友肯定是去跟别人约会了;下雨了,觉得是老天爷专门跟自己作对………反正只要不顺利,都是有人想害自己。
长期如此,人就会陷入无助,什么都不想尝试。反正不管怎样都会被人害,那干脆听天由命好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你以为的和你想象的真的是事实吗?
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可能是外部原因所致,也可能是由于内部原因,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查明真相,而不是自我猜测。男友不接电话,可能是他手机忘记拿了,也可能是他在开会……胡思乱想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糟糕;下雨了,那是自然规律,跟你的表现没有任何关系。我当年总认为同学说我坏话,可事实并非如此——是我自己把自己唬住了,被臆想困住了。
我有个同事叫蔡蔡,每次领导喊他,他总觉得是要开除他。可实际上,领导叫他时,大部分都是正常的工作沟通。
我们要学着改变自己的受害者心态,理性看待各种事物,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找到事情的真相。只有理性乐观地生活,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体会到生活的快乐。
每天,你都有一次重生的机会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作“悲刍”(精神反刍)。就是说,一个人遭遇挫折后,会不停地回想令其感觉挫折的那件事,让自己陷入痛苦之中。
朋友涛子最近失恋了,一直困在感情往事中无法挣脱。他很困惑:“为什么她要离开我?是我有问题吗?”
反复思索后,他终于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了。他去找对方道歉,想挽回这段感情,可惜他的女友却再也不肯回头。涛子不断地回想着过去的事情,悔恨、沮丧、失落,甚至还有愤怒,这些消极的情绪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他,让他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
有一次,他在餐厅吃饭,看到前女友正和一个男人约会。他很想去问个究竟,可一想,都分手了,自己还有什么资格去管人家呢?他悄悄地观察了一下那个男人,发现那个男的既没他帅,也没他穿得体面。这下,他更想不明白了:为什么她宁愿找一个不如自己的男人,也不愿跟自己和好呢?他陷入了痛苦的思索中。
可感情这事,怎么可能理清楚、想明白呢?他找我诉苦,我劝他说:“这种事就好像‘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你看着寒酸的人,也许别人觉得他魅力无边呢?还有,你每天一味地想啊想,能起什么作用呢?”
很多抑郁症患者,就是因为陷入了“悲刍”,不停地苦思冥想,结果越想越难受,最后整日被绝望情绪所笼罩。
当你心情低落时,靠自己想,很难想出个所以然来。如果真的想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可以求助身边的人,让他们帮忙指点一下。世上很多事,有时候根本就不是你的错,只是差了一点儿运气而已。
有的事情,是我们怎么也想不出答案的。比如,恋人为什么离开你,朋友为什么背叛你,领导为什么骂你……可能理由非常无厘头,如果他们不说,你可能永远也想不出来。所以,面对那些想不出来原因的问题,你必须行动,在行动中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2019年年初爆红的电视剧《都挺好》中,女主角苏明玉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爹不疼娘不爱,还整天被二哥苏明成欺负。她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想考清华,却被妈妈以开销大拒绝了。最后,她只好去读了免费的师范大学。
可她的大哥、二哥呢?一个去了美国留学,住上了大房子;一个自小受疼爱,工作、买房都不用自己操心。只有苏明玉最可怜,什么也没有。这种和现实无比贴近的剧情,引发了那些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家庭中的女生的共鸣。
我在网上看到不少女生控诉她们童年时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有的说自己在家里只能吃剩菜;有的说自己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供哥哥读书;有的说自己攒了钱想买房,父母却来要,说要给弟弟娶媳妇……
有一个女孩儿说,回忆过去让她很痛苦,她看这部剧气得都不想上班了。另一个女生建议大家不要总是讨论过去,说讨论多了会影响心情,还不如多说说现在,把注意力放在当下。她说得很对,如果总是陷在过去,怎么可能做好当下的事情呢?
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个苏明玉,她们从小就不被重视,带着伤痛长大。可是,长大后的苏明玉们,不一定会比别人差。
《都挺好》中的苏明玉,一心扑在事业上,最终成长为公司负责人,买了别墅和豪车,成了家族里最有实力的人。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苏明玉们来说,也许做不到像剧中的苏明玉那么有能力,但是依然可以通过努力过上幸福的生活。
以前,爸爸妈妈压缩你的生存资源给你的兄弟,而现在,你可以自己掌控钱财;以前,你的家族让你无条件牺牲,现在,你可以说“不”,可以为自己做主。你有说“不”的权利和资格,没必要一直被过去控制。“重生”的机会在当下,在你的手里,就看你自己能不能抓住了。
其实我们的生活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生活状态。
有一次,我答应为一家食品公司写广告文案,对方预付金都打到我账户里了,但不知为什么,我就是不想干活儿。日子一天天过去,我连基本的提纲都没写出来。眼看人家都要推送产品了,我这文案还没见踪影。
没办法,我只好如实相告,告诉对方我状态不佳,让他赶紧找别人。虽然他安慰我说不要紧,新品还要再测试一下,但我还是感受到了他的失望。后来,他再也没有找我写过文案。我在悔恨中度过了一段时间,某天猛然意识到,事情已经过去了,继续后悔毫无意义,自己应该学会放下过去向前看。
过去,我们犯过错、偷过懒,错失了很多机会,甚至伤害了亲近的人。我们也曾被伤害、被辜负、被欺骗。可是,我们要知道,过去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我们唯一能抓住的就是当下。
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有这样一句诗:“我将死了又死,以明白生是无穷无尽的。”
过去的你,也许错过了很多,就当过去已经死了吧。夜晚来临时,人们沉睡、做梦,好像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新的一天来临时,我们可以重新活过来,选择另一种生活。
是认真地过好新生活,还是继续沉沦在苦海?自己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