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Windows 7+Office 201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IT名人(企)录

人们常用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来代表一个历史时期,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等。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汽车、飞机、钢铁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性产品,这些产品至今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也称新科技革命,以电子信息业的突破与迅猛发展为标志,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五大领域。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

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中,很多人或者企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推动了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他们或者它们往往成为一个时期或者时代的标志,其中的很多人或者企业将永远载入史册。

冯·诺依曼

熟悉计算机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美国科学家冯·诺依曼(见图1-1)历来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可是,数学(Von Neumann)界却同样坚持认为,冯·诺依曼是本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在遍历理论、拓扑群理论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算子代数甚至被命名为“冯·诺依曼代数”;物理学家们说,冯·诺依曼在20世纪30年代撰写的《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已经被证明对原子物理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经济学家则反复强调,冯·诺依曼建立的经济增长横型体系,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著作《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为他在经济学和决策科学领域竖起了一块丰碑。

图1-1 冯·诺依曼

1945年6月,冯·诺依曼与戈德斯坦等人,联名发表了一篇长达101页纸洋洋万言的报告,即计算机史上著名的“101页报告”。这份报告奠定了现代电脑体系结构坚实的根基,直到今天,仍然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科学发展里程碑式的文献。

在该报告中,冯·诺依曼明确规定出计算机的5大部件:运算器、逻辑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并描述了5大部件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冯·诺依曼巧妙地想出“存储程序”的办法,程序也被他当作数据存进了机器内部,以便电脑能自动一条接着一条地依次执行指令,再也不必去接通什么线路。其次,他明确提出这种机器必须采用二进制数制,以充分发挥电子器件的工作特点,使其结构紧凑且更通用化。人们后来把按这一方案思想设计的机器统称为“诺依曼机”。

从冯·诺依曼设计的第一台计算机,到今天万亿次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化,都还属于冯·诺依曼体制。冯·诺依曼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当之无愧的“电子计算机之父”。当然,随着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计算机的发展,总有一天会突破冯·诺依曼体制,但冯·诺依曼对于计算机世界做出的巨大功绩,永远也不会因此而泯灭。

冯·诺依曼还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众多科学领域中的问题。他提出了一项用计算机预报天气的研究计划,构成了今天系统的气象数值预报的基础;他受聘担任IBM公司的科学顾问,帮助该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存储程序的电脑IBM 701;他对电脑与人脑的相似性怀着浓厚的兴趣,准备从计算机的角度研究人类的思维;他虽然没有参加达特默斯首次人工智能会议,但他开创了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数学学派;他甚至是提出计算机程序可以复制的第一人,并在半个世纪前就预言了电脑病毒的出现。

1957年2月8日,冯·诺依曼身患骨癌,甚至没来得及写完关于用计算机模拟人类语言的讲稿,就在美国德里医院与世长辞,享年54岁。他一生获得了数不清的奖项,包括两次获得美国总统奖,1994年还被追授美国国家基础科学奖。他是电脑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代伟人。

摩尔定理

整个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ies,IT)产业包括很多领域、很多环节,这些环节之间都是互相关联的。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IT产业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并且有着它自身发展规律的。这些规律,被IT领域的人总结成一些定理,称为IT定理(IT Laws)。

最早看到这个现象的是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博士(见图1-2)。早在1965年,他就提出,在至少十年内,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会每两年翻一番。后来,大家把这个周期缩短到18个月。现在,每18个月,计算机等IT产品的性能会翻一番;或者说相同性能的计算机等IT产品,每18个月价钱就会降一半。虽然,这个发展速度令人难以置信,但几十年来IT行业的发展始终遵循着摩尔定理预测的速度。

图1-2 戈登·摩尔

摩尔定理: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每隔一年半左右就会增加一倍,性能也提高一倍。

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速度是能在一秒钟完成5000次定点的加减法运算。这个30米长、4米多高的庞然大物,重27吨,耗电15万瓦。今天,使用英特尔酷睿的个人电脑计算速度是每秒500亿次浮点运算,至少是ENIAC的一千万倍,体积、耗电量就更不用比了。而当今(2017年6月)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其计算速度是每秒9.3亿亿次浮点运算,是ENIAC的两万亿倍,正好是每20个月翻一番,和摩尔定理的预测大致相同。计算机的速度如此,存储容量的增长更快,大约每15个月就翻一番。1976年,苹果计算机的软盘驱动器容量为160KB,大约能存下80页的中文书。如今,同样价钱的台式个人计算机硬盘容量可以到500GB,是当时苹果机的三百万倍,可以存得下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的全部文字部分。不仅如此,这十几年来,网络的传播速度也几乎是按摩尔定理预测的速度在增长。最初上网需要用电话调制解调器,速度是2.4K,如果下载谷歌拼音输入法需要8小时。现在,商用的ADSL通过同样一根电话线可以做到10M的传输率,是23年前的四千倍,几乎每年翻一番,下载谷歌拼音法只要10秒左右。在世界经济的前五大行业中,即金融、信息技术(IT)、医疗和制药、能源以及日用消费品中,只有IT行业可以以持续翻番的速度进步。

人们多次怀疑摩尔定理还能适用多少年,就连摩尔本人一开始也认为IT领域只可以按这么高的速度发展10年。而事实上,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IT领域的技术进步一直是每一到两年翻一番,至今看不到停下来的迹象。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其他行业做到了这一点。因此,IT行业必然有它的特殊性。

和任何其他商品相比,IT产品的制造所需的原材料非常少,成本几乎是零。以半导体行业为例,一个英特尔的酷睿双核处理器集成了2.9亿个晶体管,40年前的英特尔8086处理器仅有3万个晶体管。虽然二者的集成度相差近一万倍,但是所消耗的原材料差不了太多。IT行业硬件的制造成本主要是制造设备的成本。据半导体设备制造商Applied Materials公司介绍,建一条能生产65纳米工艺酷睿双核芯片的生产线,总投资在20亿~40亿美元。2011年,Intel公司的研发费用为84亿美元。当然,不能将它全部算到酷睿的头上,但是Intel平均一年也未必能研制出一个酷睿这样的产品,所以它的研发费用应当和Intel一年的预算相当。假如将这两项成本平摊到前1亿片酷睿处理器中,平均每片要摊上近100美元。这样,当Intel公司收回生产线和研发两项主要成本后,酷睿处理器就可以大幅度降价。2005年Intel处理器销量在2亿片左右,因此,一种新的处理器收回成本的时间不会超过一年半。通常,用户可以看到,一般新的处理器发布一年半以后,价格会开始大幅下调。当然,英特尔的新品此时也已经在研发中。

摩尔定理主导着IT行业的发展。首先,因为技术的发展很快,IT公司为了生存必须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下一代产品的开发。这就要求,IT公司在研发上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使得每个产品的市场不会有太多的竞争者。在美国,主要IT市场大都只有一大一小两个主要竞争者。例如,在计算机处理器芯片方面,只有Intel和AMD;在高端系统和服务方面,只有IBM和SUN;在个人电脑方面,是HP和Dell。其次,由于有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应用会不断涌现。例如,20年前,高清晰度电影(为1920×1080分辨率)数字化的计算连IBM的大型机也无法胜任。现在,一台笔记本大小的Sony游戏机就可以做到。这就为一些新兴公司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例如,10年前,不会有人去想办一个YouTube这样的公司,因为那时候网络的速度无法满足在网上看录像的要求。现在YouTube已经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同样,现在的研发必须针对今后的市场。现在提出10年后上网的速度将提高一千倍,也许有人觉得疯了。事实上,这是一个完全可能达到的目标。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可以同时点播3部高清晰度、环绕立体声的电影,在3个不同的电视机上收看。还可以随时快进和跳跃到下一章节,在任何时候停下来后,下次可以接着看。在看3部电影的同时,可以把自己的照片、录像和文件等信息存到一个在线的服务器上,从家里访问起来就如同存在自己本机上一样快。这并不是杜撰出来的幻想,而是Cisco和Microsoft等公司实施的IP TV的计划。

英特尔—Intel

在美国西海岸旧金山(Sam Francisco)到圣荷西市(San Jose)之间,围绕着旧金山海湾有几十千米长,几公里宽的峡谷,通常被称为硅谷。那里之所以叫硅谷并不是因为它生产硅,而是它有很多使用硅的半导体公司,包括全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公司Intel公司(见图1-3)。全世界一大半的计算机都是用它的中央处理器(CPU),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少有公司可以匹敌。前文介绍了摩尔定理,而摩尔就是Intel公司的创始人。如今,Intel已经有近十万员工,年产值达360亿美元,市值高达1400亿美元。回顾自1968年成立至今,Intel公司成功的关键首先是搭上了个人电脑革命的浪潮,尤其是有Microsoft这个强大的伙伴;第二,它多年来严格按照其创始人预言的惊人的高速度为全世界PC用户提高着处理器的性能,用它自己的话讲,它“给了每台计算机一个奔腾的芯”。

图1-3 英特尔公司

Intel公司由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和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于1968年创立于硅谷。此前,摩尔和诺伊斯在1956年还和另外6个人一起创办了仙童(Fairchild)半导体公司。同IBM、DEC和HP等公司相比,Intel在很长时间内只能算是一个婴儿。说它是婴儿有两方面含义;第一,它是个人数少、生意小的小公司;第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公司如IBM、DEC都是自己设计中央处理器,因此这些计算机公司代表了处理器设计和制造的最高水平,而Intel生产的是性能低的微处理器,是用来补充大计算机公司看不上的低端市场。单纯从性能上讲,Intel 20世纪80年代的处理器还比不上IBM 20世纪70年代的,但是,它的处理器价格低廉。在很长时间里,英特尔的产品被认为是低性能、低价格的代表。虽然它的性价比很高,但并不是尖端产品。

虽然8086是今天所有IBM PC处理器的祖先,但是,当时连Intel自己也没有预测到它的重用性。1981年,IBM为了短平快地推出PC,同时也没精力设计处理器,就直接用了Intel的8086。这样一来,Intel一举成名。1982年,Intel推出了和8086完全兼容的第二代PC处理器80286,并用在了IBM PC/AT上。由于IBM无法阻止别人造兼容机,随着1985年康柏(Compaq)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IBM PC的兼容机,兼容机厂商就像雨后春笋般在全世界冒了出来。这些兼容机硬件不完全相同,但是为了和IBM PC兼容,处理器都得是Intel公司的。图1-4所示为整个个人电脑工业的生态链。

图1-4 个人电脑工业生态链

在这个生态链中,只有作为操作系统开发商的Microsoft和作为处理器制造商的Intel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Intel的崛起就成为历史的必然,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当然,虽然信息革命的浪潮将Intel推上了前沿,Intel还必须有能力来领导计算机处理器的技术革命。Intel的CEO安迪·格罗夫在机会和挑战面前,最终证明了Intel是王者。Intel起步的20世纪80年代恰恰是日本的黄金十年。当时日本股市的总市值占了全世界的一半,日本东京附近的房地产总值相当于半个美国的房产总值。世界上最大的3个半导体公司都在日本,PC里面日本芯片一度占到总数量的60%。但是冷静地分析一下全世界半导体市场就会发现,日本的半导体工业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芯片上,如存储器等芯片(即内存),而全世界高端的芯片工业,如计算机处理器和通信的数字信号处理器全部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Intel果断地停掉了它的内存业务,将这个市场完全让给了日本,从此专心做处理器。当时日本半导体公司在全世界挣了很多钱,日本一片欢呼,认为它们打败了美国人。其实,这不过是Intel等美国公司的战略考虑。1985年,Intel公司继Motorola公司后,第二个研制出32位的微处理器80386,并开始扩大它在整个半导体工业的市场份额。这个芯片的研制费用超过3亿美元,虽然远远低于现在Intel新的处理器芯片的研制成本,但在当时确实是一场豪赌,这笔研制费超过中国当时在一个五年计划中对半导体科研全部投入的好几倍。Intel靠80386完成了对IBM PC兼容机市场一统江湖的伟业。

到了1989年,英特尔推出了从80386到奔腾处理器的过渡产品80486。80486其实是80386加一个浮点处理器80387以及缓存(Cache)。靠80486的销售,Intel超过所有的日本半导体公司,坐上了半导体行业的头把交椅。1993年,Intel公司推出奔腾处理器。从奔腾起,Intel公司不再以数字命名它的产品了,但是在工业界和学术界,大家仍然习惯性地把Intel的处理器称为x86系列。

奔腾的诞生,使Intel甩掉了只会做低性能处理器的帽子。由于奔腾处理器的速度已经达到工作站处理器的水平,高端的计算机从那时起,开始取代低性能的图形工作站。到今天,即使是最早生产工作站的SUN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公司IBM以及以前从不使用Intel处理器的Apple公司,都开始在自己的计算机中使用Intel的或者和Intel兼容的处理器了。现在,Intel已经垄断了计算机处理器市场。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见图1-5),即IBM公司和蓝色有不解之缘。因为它的徽标是蓝色的,人们常常把这个计算机界的领导者称为蓝色巨人。1999年,IBM的超级计算机深蓝(Deep Blue)和有史以来最神奇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展开了6局人机大战。在这之前半年,IBM的计算机深蓝侥幸地赢了卡斯帕罗夫一盘,但是被卡斯帕罗夫连扳了三盘。仅仅半年后,IBM的深蓝计算机各方面性能都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棋艺”也大大提高,而卡斯帕罗夫的棋艺不可能在半年里有明显提高。人机大战六盘,深蓝最终以3.5比2.5胜出,这是人类历史上计算机第一次在国际象棋六番棋中战胜人类的世界冠军。几百万棋迷通过互联网观看了比赛的实况,十几亿人收看了电视新闻。IBM在全世界掀起了一阵蓝色旋风。

图1-5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IBM公司可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成功地逃过历次经济危机,并且在历次技术革命中成功转型的公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IBM仅仅是一个大型计算机制造商,并且在计算机和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它已经落伍了。其实IBM并没有这么简单,它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公司(Consulting Company)、第二大软件公司、第二大数据库公司。IBM有当今工业界最大的实验室IBM Research(虽然其规模只有贝尔实验室全盛时期的十分之一),是世界上第一专利申请大户,它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源(Open Source)Linux服务器生产厂商。

IBM能成为科技界的常青树,要归功于它的二字秘诀——保守。毫无疑问,保守使得IBM失去了无数发展机会,但是也让它能专注于最重要的事,并因此而立于不败之地。

应该讲,IBM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功地领导了计算机技术的革命。它使得计算机从政府走向社会,从单纯的科学计算走向商业。IBM在百年来历次技术革命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自有其生存之道。它在技术上不断地开拓和发展,领导和跟随技术潮流;在经营上,死死守住自己核心的政府、军队企事业部门的市场,对进入新的市场非常谨慎。迄今为止,它成功地完成了两次重大的转型,从机械制造到计算机制造,再从计算机制造到服务。它错过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浪潮,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基因所决定的。今天,它仍然是世界上人数最多、营业额和利润最高的技术公司之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IBM会随着科技发展的浪潮继续前进,直到下一次技术革命。

比尔·盖茨和Microsoft

比尔·盖茨(见图1-6)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Microsoft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软件公司之一,Windows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计算机操作系统,Microsoft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经典话题。

图1-6 比尔·盖茨和微软(Microsoft)

时间追溯到1973年,一个来自于西雅图的18岁少年比尔·盖茨(Bill Gates)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他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在这里,酷爱数学和计算机的他开始了对软件技术的钻研,写出“伟大的软件”是这个年轻人的目标和理想。也就是在这期间,比尔·盖茨开始了最初的商业尝试。他为当时的Altair 8800电脑设计出了第一个BASIC语言解译器。BASIC是一种简单易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同时也是后来MS-DOS操作系统的基础。虽然在计算机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功,但是在人才济济的哈佛,比尔·盖茨的综合成绩也只能算是一般。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盖茨做出了一个令他人难以理解的决定,他从世界级学府哈佛退学了。凭借从BASIC项目上拿到的版权费,比尔·盖茨与孩提时代的好友保罗·艾伦(Paul Allen)在新墨西哥州中部城市Albuquerque一同创建了“Micro-soft”(意为“微型软件”)公司,从此以后,比尔·盖茨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自己喜欢的事业中。

1979年,盖茨将公司迁往西雅图,并将公司名称从“Micro-soft”改成了“Microsoft”(也就是现在俗称的“微软”)。微软成立之初,正好赶上了个人计算机的研制成功,盖茨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个数字的时代即将要到来。当时,最顶尖的计算机巨头IBM需要为自己的个人电脑产品寻找合适的、基于Intel x86系列处理器的操作系统。于是Microsoft就向Tim Patterson公司购买了其QDOS操作系统使用权,并改名为Microsoft DOS(“微软磁盘操作系统”),然后进行了部分的改写工作,最终通过IBM公司在1981年推向了市场。Microsoft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又推出了数个MS-DOS操作系统版本,之后,MS-DOS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6.x版。Microsoft是幸运的,MS-DOS在当时取得了不俗的销售量,此外,随着Microsoft BASIC语言解译器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使用Microsoft BASIC语言编写程序并与Microsoft的产品兼容。这样,Microsoft的BASIC便逐渐成为了公认的市场标准,公司也逐渐占领了整个市场。

1981年8月发行的Microsoft DOS 1.0由4000行汇编代码组成,可以运行在8K的内存中,但它没有图形界面,操作起来极其不方便。而当时Apple公司的Macintosh操作系统具有了图形用户界面(GUI),这种更直观的操作方式显然要比DOS的命令行更加友好。Microsoft很清楚GUI将成为未来大众化操作系统的潮流,于是,便开始开发自己的GUI程序——“界面管理器(Interface Manager)”,这就是之后个人桌面操作系统的绝对霸主——Windows的前身。

“界面管理器”并非真正的Windows,事实上直到1983年,微软才正式宣布开始设计Windows,其定位是一个为个人计算机用户设计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

Microsoft Windows 1.0的设计工作花费了55个开发人员整整一年的时间,并于1985年11月20日正式发布,售价100美元。Windows 1.0基于MS-DOS2.0,支持256KB的内存,显示色彩为256色。由于是图形化的界面,Windows 1.0支持鼠标操纵和多任务并行,窗口(Window)成为Windows中最基本的界面元素。Windows 1.0的窗口可以任意缩放。和Apple的Macintosh只有一个居于顶部的系统菜单不同,每个Windows应用程序都有自己单独的菜单。此外,Windows 1.0还包括了一些至今仍保留在Windows中的经典应用程序,如日历、记事本、计算器等。

尽管开创了先河,但是最初用户们对Windows 1.0的评价普遍不高,因为它的运行速度实在是很慢。

Windows 1.0最初的失败并没有让Microsoft停止前进,1987年12月9日,Windows 2.0发布,售价依然是100美元。Windows 2.0改进了Windows 1.0中一些不太人性化的地方。我们熟悉的“最大化”和“最小化”按钮开始出现在了每个窗口的顶部。由于在图标的设计上,微软借鉴了一些Mac OS的风格和元素,还因此一度被Apple公司告上了法庭。除了界面上的改进,现在Microsoft Office系列的Microsoft Word和Microsoft Excel也初次在Windows 2.0中登场亮相。接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微软又相继发布了Windows/286 2.1和Windows/386 2.1,这两个版本分别针对Intel的286和386处理器做了一定的优化。1989年,微软推出了Windows 2.11,这个版本在内存管理和打印驱动上做了一些小的改进。

从Microsoft 3.x系列开始,Microsoft的Windows操作系统才算真正走上了正轨,同时也为Microsoft今天的辉煌埋下了伏笔。1990年5月22日,Windows 3.0正式发布(见图1-7)。前两个Windows版本糟糕的性能,可以说多少受到了当时硬件因素的制约,不过,这样的羁绊在上20世纪90年代已经不复存在了,个人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在用户的计算机上,Windows的运行速度也随之流畅了起来。而Microsoft也趁机在系统中加入了对虚拟设备驱动的支持,使得Windows有了非常好的可扩展性,而这种优势也一直保持到了今天。虚拟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了硬件兼容性也提升了软件的兼容性。从Windows 3.0开始,MS-DOS的程序终于可以在一个单独的窗口中运行了。此外,这一版的操作系统还改进了内存管理技术和对286、386处理器的支持,并且有越来越多的Windows标准组件被加入。借着Windows 3.0的成功,Microsoft于1992年3月18日发布了Windows 3.1,这是一个可靠性很高的版本,很少产生崩溃。多媒体技术的加入使这一版本开始支持音频和视频的播放。同时,Windows 3.1引入可缩放的TrueType字体技术,使得Windows成为了重要的桌面出版平台。接下来,Microsoft又分别在1992年底和1993年底发布了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和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在其中加入了一系列的网络协议支持。随着1992年Microsoft正式进入中国,Windows逐渐开始在国内流行起来。1994年发布的Windows 3.2是很多国内用户第一次接触的Windows操作系统,它的简单易用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的计算机用户。

图1-7 Windows 3.0工作界面

1990年,Windows 3.0刚刚推出便一炮而红,只用了6周的时间便卖出了50万份,这是史无前例的。而1992的Windows 3.1,仅仅在最初发布的2个月内,销售量就超过了100万份,至此,Windows操作系统最终获得用户的认同,并奠定了在操作系统上的垄断地位。自此,Microsoft的研发和销售也开始进入良性循环。1992年,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轰动全球。

1995年IT界最轰动的事件,莫过于8月期间Windows 95的发布,当时Microsoft Windows 95以强大的攻势进行发布,包括了商业性质的Rolling Stones的歌曲“Start Me Up”。很多没有计算机的顾客受到宣传的影响而排队购买软件,而他们甚至根本不知道Windows 95是什么。在强大的宣传攻势和Windows 3.2的良好口碑下,Windows 95在短短4天内就卖出超过100份,出色的多媒体特性、人性化的操作、美观的界面令Windows 95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业界也将Windows 95的推出看作是Microsoft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98年6月25日,Windows 98发布。这个新的系统是基于Windows 95上编写的,它改进了硬件标准的支持,如MMX和AGP。其他特性还包括对FAT32文件系统的支持,对多显示器、Web TV的支持以及整合到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的Internet Explorer(称为活动桌面,Active Desktop)。1999年6月10日,Windows 98 SE发布,这一系统提供了Internet Explorer 5、Windows Netmeeting 3、Internet Connection Sharing、对DVD-ROM和对USB的支持。Microsoft敏锐地把握住了即将到来的互联网大潮,捆绑的IE浏览器最终在几年后敲响了Netscape公司的丧钟,同期也因为触及垄断和非法竞争等敏感区域而官司不断。Windows98是如此出色,以至于在多年后的今天还有很多用户依然钟情于它。

在千禧年的钟声后,世界迎来了Windows NT 5.0。为了纪念特别的新千年,这个操作系统也被命名为Windows 2000。Windows 2000包含新的NTFS文件系统、EFS文件加密、增强硬件支持等新特性,向一直被UNIX系统垄断的服务器市场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最终硬生生地从IBM、HP、SUN公司口中抢下一大块市场。

Microsoft Windows 2000(起初称为Windows NT 5.0)是一个由Microsoft公司发行于2000年12月19日的Windows NT系列的纯32位图形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 2000是主要面向商业的操作系统。

Windows Vista(见图1-8)是美国Microsoft公司开发代号为Longhorn的下一版本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的正式名称。它是继Windows XP和Windows Server 2003之后的又一重要操作系统。该系统带有许多新的特性和技术。2005年7月22日太平洋标准时间早晨6点,Microsoft正式公布了这一名字。

图1-8 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

Windows 7 是由微软公司(Microsoft)开发的操作系统,核心版本号为Windows NT 6.1。Windows 7可供家庭及商业工作环境、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多媒体中心等使用。2009年7月14日Windows 7RTM(Build 7600.16385)正式上线,2009年10月22日微软于美国正式发布Windows 7,2009年10月23日微软于中国正式发布Windows 7。Windows 7主流支持服务过期时间为2015年1月13日,扩展支持服务过期时间为2020年1月14日。Windows 7延续了Windows Vista的Aero 1.0风格,并且更胜一筹。

Windows 8是继Windows 7之后的新一代操作系统,是由Microsoft公司开发的、具有革命性变化的操作系统。它支持来自Intel、AMD和ARM的芯片架构,由微软剑桥研究院和苏黎世理工学院联合开发。该系统具有更好的续航能力,且启动速度更快、占用内存更少,并兼容Windows 7所支持的软件和硬件。

Windows Phone 8采用和Windows 8相同的NT内核并且内置诺基亚地图。2012年8月2日,微软宣布Windows 8开发完成,正式发布RTM版本。北京时间2012年10月26日Windows 8正式推出,微软自称触摸革命将开始。

Windows 10是微软发布的最后一个独立Windows版本,下一代Windows将作为更新形式出。与Windows 8相比,Windows 10更加人性化。

Cisco

思科系统公司(Cisco Systems,Inc.)是全球领先的互联网设备供应商。它的网络设备和应用方案将世界各地的人、计算机设备以及网络连接起来,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利用各种设备传送信息。Cisco公司向客户提供端到端的网络方案,使客户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统一信息基础设施或者与其他网络相连。

1984年,Cisco(见图1-9)在硅谷的圣何塞成立,创始人是斯坦福的一对教师夫妇列昂纳德·波萨克(Leonard Bosack)和桑德拉·勒纳(Sandy Lerner)。波萨克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计算机中心主任,勒纳是斯坦福商学院的计算机中心主任。这两位计算机主任的联姻也是一段佳话。更重要的佳话当然是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联网设备,用于斯坦福校园网络(SUNet),将校园内不兼容的计算机局域网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这种装置叫“多协议路由器”,它标志着联网时代的真正到来。

图1-9 思科系统公司

美国西海岸城市旧金山,以雄伟磅礴的金门大桥著称,旧金山以南的硅谷,聚集着充满活力的IT企业和精英。Cisco发端于硅谷的圣何塞,公司的标志就是金门大桥的图案。如果说信息时代是以光纤铺路,那么Cisco的主要事业则是将各种信息终端连接在一起——为整个网络世界建桥。事实上,Cisco已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在今天的互联网中,大约80%的数据流量都经由Cisco的设备传递。

Google公司

Google公司(Google Inc.)(见图1-10)是一家在美国的上市公司,于1998年9月7日以私有股份公司的形式创立,公司设计并管理一个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网站于1999年下半年启动,2004年8月19日,Google公司的股票在纳斯达克(Nasdaq)上市,成为公有股份公司。2006年,公司在全球有超过3500名员工。公司的中文名字为“谷歌”。

图1-10 Google公司的标志

Google公司选用“Google”一词用来代表在互联网上可以获得海量的资源。

“Google”一词源于单词“Googol”,即10的100次幂,写出的形式为数字1后跟100个零。该词现在也可以用作动词,例如,“google某物”的意思是在Google搜索引擎上搜索“某物”这个关键词。

Google搜索项目是由两名斯坦福大学的理学博士生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1996年早期建立的,他们开发了一个以对网站之间的关系做精确分析为基础的搜寻引擎,使用结果胜于当时使用的基本搜索技术。

由于深信从其他相关网站得到最多链接的网页一定是最有关的页面,佩奇和乔林决定把这作为他们研究的一部分进行测试,这为他们的搜寻引擎打下了基础。他们正式于1998年9月7日在位于加州Menlo Park的车库里建立了Google公司。

Google搜索引擎以它简单、干净的页面设计和最有关的搜寻结果赢得了因特网使用者的喜爱。负面广告被以关键字的形式出售,以便他们只在感兴趣的最终使用者前出现,而且,为了要使页面设计不变而且快速,广告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现的。这种以关键字卖广告的概念最早是由Overture开发的(即原来的Goto.com)。因而当大部分网络公司倒下时,Google则一直稳步发展着并开始赢利。

Google公司的产品Google目前是全世界最受欢迎、最大的搜索引擎。

保罗·乔布斯

史蒂夫·保罗·乔布斯(Steve Paul Jobs)曾是Apple公司的CEO运行官兼创办人之一(见图1-11),同时也是前Pixar动画公司的董事长及行政总裁(Pixar已在2006年被迪士尼收购)。乔布斯还是迪士尼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和最大的个人股东。乔布斯被认为是计算机业界与娱乐业界的标志性人物,同时人们也把他视作麦金塔计算机、iPod、iTunes商店、iPhone等知名数字产品的缔造者。

1985年,乔布斯获得了由美国前总统里根授予的国家级技术勋章。1997年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同年被评为最成功的管理者,是声名显赫的“计算机狂人”。2007年,史蒂夫·乔布斯被《财富》杂志评为了年度最伟大商人。2009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近十年美国最佳CEO,同年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之一。

乔布斯的生涯极大地影响了硅谷风险创业的传奇,他将美学至上的设计理念在全世界推广开来。他对简约及便利设计的推崇为他赢得了许多忠实追随者。乔布斯与沃兹尼亚克共同使个人计算机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流行开来,他也是第一个看到鼠标的商业潜力的人。

2011年10月5日乔布斯因病逝世,享年56岁。乔布斯是改变世界的天才,他凭敏锐的触觉和过人的智慧,勇于变革、不断创新,引领全球资讯科技和电子产品的潮流,把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变得简约化、亲民化,让曾经是昂贵稀罕的电子产品变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图1-11 乔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