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背景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据《史记》,从众说。(《春秋·梁传》记作,鲁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的祖先是殷的后裔———宋国贵族。宋的始祖是微子启,受封于周初。微子死后,其弟微仲继位,他就是孔子的先祖。到宋湣公时,有子二人,长子弗父何,次子鲋祀。湣公死时传位于弟炀公而不传子,炀公被鲋祀所杀。当时应由长子弗父何继位,但弗父何不受,让位于弟鲋祀,是为历公。弗父何即是孔子的第十代祖,此后世代为宋大夫。
孔子的第七代祖正考父史称贤大夫,很有名望。他很熟悉古典文献,以谦让俭朴见称。他辅佐过宋国的三代君主,名望越大,越是谦恭。他在家庙的鼎文中写道:“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饣亶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1]就是说,接受命令的时候,一次比一次谦恭,开始是低首,其后是曲背,再后是弯腰。顺着墙边谨慎小心地行走,谁也不敢欺侮我。靠这口鼎煮饣亶作粥,充饥而已。
孔子的第六代祖孔父嘉即正考父之子,在一次宫廷斗争中被华督所杀(与宋殇公一起被杀),其第三代祖防叔为了避祸,逃到鲁国的陬邑,成为陬人。[2]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即防叔之子,由于是大夫的后代,又加上勇力过人,受到重视,成为鲁国孟献子属下的一名武士。鲁襄公十年(前563),晋国联合鲁国在内的几个诸侯国进攻偪阳(今山东境内),打算将偪阳封给宋国的向戍。叔梁纥参加了战斗。当诸侯国的军队包围偪阳城时,偪阳人将城门悬起,让军队进入,之后又将城门关上,准备内外分割而消灭之。这时,叔梁纥用力将城门撑起,使入城的士兵退出。[3]七年之后,即鲁襄公十七年(前556),齐国进攻鲁国北边的防邑,齐国高厚带领军队将防城包围。叔梁纥与鲁大夫臧纥兄弟正在防邑。鲁国为救臧纥,将军队开到旅松这个地方,再不敢前进了。夜间,叔梁纥带领臧畴、臧贾和甲士三百人突围而出,将臧纥送到鲁军驻地,然后又返回防邑固守,齐军终未攻下,撤兵而去。由于叔梁纥的勇力和战功,受到诸侯国的重视,成为陬邑大夫。
叔梁纥娶施氏女为妻,生九女,但无儿子,后娶妾,生一子,取名孟皮,字伯尼,伯尼有足疾(跛子)。叔梁纥六十多岁时,向颜家求婚,颜氏第三女颜征在愿意嫁给叔梁纥,史称“野合”。[4]所谓“野合”,历来有不同解释,一种是指不备礼而野外结合,一种是指按年龄说不合礼仪。古时认为,六十多岁结婚即不合礼仪。叔梁纥已六十多岁(有人推算是六十六岁),而颜征在才十几岁,以其不合礼仪,故称之为“野合”。后来的儒家多取后一种解释。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生,史称“祷于尼丘得孔子”[5]。孔丘之名即由此而来。大概叔梁纥很盼望得子,故祷告于丘山,果然生下一子。此时叔梁纥已近七十,三年后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