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

[译文] 返还乃是道的运动,柔弱乃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都从有产生,有又从无产生。

[释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反”,论者大多解释为“返”,也有解释为“反面”的,从老子思想整体看,应该释为返还之义,如十六章所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二十五章“远曰反”,在阐述道的运动时,老子多主张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意思是所有的运动都要回到自身,因为是事物自身的运动。只是在强调事物性质发生变化时,“反”才是走向对立面的意思,如七十八章的“正言若反”。[2]在《老子》书中,这“反”在许多情形下可以与“归”互释,如第十四章:“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第二十八章:“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

依老子的看法,事物不仅应该是自己运动,自己回到出发地,且也认为回到出发地的运动,才是好的结果,它表示了事物自身的完成,如果变成了别样的东西,那就是恶劣的结果,在人来说是没有坚守、操守和稳定的德性(“常德”),在事物来说就是没有确定的性质,变得难以认知。“弱”是老子始终强调的姿态,守雌、守弱、处静,一来表现了道的品性,二来从事物变化的情态来说,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六十七章),就像水可以攻克任何坚强的东西一样,“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只是老子把“弱”看成是道的运用与表现,弱既可以表现道无所不容的广大与谦让,也可以表现其作为躁与动的力量泉源,还表现为万事万物的归宿。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是“有”,而有又生有,所谓“龙生龙,凤生凤”,世界的多样性就是不断地从一种“有”,产生出另外一些“有”,这不仅包含了同类相生,也包含了同类异化的相生。这里所说的“有”并不指称任何具体形态,只是哲学上的存在之义,如同天地可以包含在“有”当中,但天地并不等于“有”,这里的“有”是抽象化的。[3]“有生于无”,论家多以为这里的“无”正是指“道”,如河上公认为道没有形状,所以是“无”;[4]王弼则凡是《老子》书中的“无”,都看成是“道”,因为“道”不可形名,甚至不能说成是“有”,所谓“道者,无之称也”,只要说成“有”,就限于有限了,从而与“道”无关,所以,“有”须返回到“无”。[5]老子的这个立论引来了无穷的遐想,到底是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到了“无”这里就该止步了,因为“无”就代表了“道”,还是说在“道”之上还存在“有”与“无”的相生链条。

《庄子·齐物论》做了一个从“有”到“无”的无穷推论,庄子是从人们的习惯性思维开始的:如果你要说这世上的事情都是“有开始”的话,那么往上推论,也就是“没有开始了”,再往上推论,就连“‘没有开始’也没有了”;同样,如果你要说这世上的事物都是从“有”开始的,往上推论,就是“没有‘有’”,再往上推论,就是连“没有‘有’”也没有了。[6]庄子的意思,从有始与无始、有与无去推论究竟,都不会有结果,不如我们知道造成天地万物的是一个“物物者”——道,一定不是任何的物,如《庄子·知北游》所说的:有一个先于天地而存在的物吗?造物者一定不是物。不能想象在有物之前,还存在着物,看起来好像有物存在。其实并没有这样的存在。[7]

《列子·汤问篇》是一篇商汤王向夏革请教“古初”是否有物的问答,其实也就是对于宇宙的开初有没有物,有没有穷极。商汤王问夏革:[8]

“远古的那时候,有没有物存在?”

夏革回答:

“远古要是没有物存在,那今天怎么会有物存在?以后的人也会说今天没有物存在,可以吗?”

汤王又问:

“那么物的存在没有先后吗?”

“物存在的终结与开始,本来是不确定的。开始可能是终结,终结又可能是开始。哪里知道究竟?然而,物以外是否存在什么,事情发生之前有什么发生,我就不知道了。”夏革回答道。

汤王再问:

“既然这样,那么上下八方,有穷极吗?”

夏革说自己不知道,可是汤王坚持要问,夏革只好回答道:

“无就是无穷极,有就是有尽头,我哪里知道呢?然而,无穷极之外又是无无穷极,无尽头之中又有无无尽头,无穷极加上无无穷极,无尽头加上无无尽头,我从这里知道无穷无尽,而不知道什么有穷有尽。”

商汤王与夏革的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人们对于宇宙的来源、时空的有限与无限问题的困惑,这种困惑纠缠着人类,屈原的《天问》、荀况的《天论》以及刘禹锡的《天对》,皆是对于这个困惑的不断追问与思索。夏革本来也不知道世界到底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但他从已知的事实与逻辑,推出世界的存在是无穷无尽的。

[1] 河上、王弼本同。傅奕本写为“天下之物生于有”。帛书本写为:“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于无。”竹简本写为:“返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亡。”从河上、王弼本。

[2] 《老子河上公章句》:“反本也。反本者,道之所以动,动生万物,背之则亡。”林希逸《老子口义》:“反者,复也,静也。”王弼《老子注》:“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任继愈《老子新译》:“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可见两种解释皆通,不过,“返还”之义当更合老子本意。

[3] 陈鼓应认为:这里的“有”,“和一章‘有名万物之母’的‘有’相同,但和二章‘有无相生’及十一章‘有之以为利’的‘有’不同。二章与十一章上的‘有’,是指现象界的具体存在物;而本章的‘有’是意指形上之‘道’的实存性。”(《老子注译及评介》,第217页)

[4] 《老子河上公章句》:“万物皆从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于有。天地神明,蜎飞蠕动,皆从道生。道无形,故言生于无也。”

[5] 王弼《老子注》:“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吴澄《道德真经注》:“万物以气聚而有形,形生于气,气生于道,气形有而道则无,无与有异,故曰反,言道以反而动之由也。”李道纯《道德会元》认为这里的“有”与“无”只是“有名”与“无名”:“有名万物之母,无名万物之始。”即是说,“有”与“无”只是表示万物的初始。

[6] 《庄子·齐物论》:“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7] 《知北游》:“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

[8] 夏革,字子棘,商汤王的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