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第”与数词组合表数之序古今都十分常见,对“第”的定性也比较一致:“第”为前缀,表次序,如《现代汉语词典》、王力《汉语史稿》(2003:256-257)。蒋宗许(2009:114-116)在举例之余还进行了相关论述,指出“第”之古字为“弟”,并分析了其变为词缀的过程:通常义为次第、等级,到了汉代,次第的意义逐渐淡化,常用在数词的前边,表示某一概念的顺序,汉末魏晋而下,“第”用在数词前作为数序前缀的特点更加突出,等级次第的意义一般不再有了,而且不再象初期如《史记》中数词后不带名词,在汉末时,数词后往往带上了名词。王力(2003:257)指出:“这是很重要的一次演变,因为有了名词在后头,序数的性质更确定了。”
蒋先生的论述未提及“第”作动词的用法,而这对于“第”的认识很重要,以下试作讨论。“第”本义为次第,《广雅·释诂三》:“第,次也。”《左传·哀公十六年》:“楚国第,我死,令尹司马,非胜而谁?”汉班固《白虎通义》卷一:“侯者百里之正爵,上可有次,下可有第,中央故无二,五十里有两爵者,所以加勉进人也。”由此引申,“第”可作动词,表依据一定的标准编排次序,如《国语·周语下》:“由是第之:二曰太蔟,所以金奏赞阳出滞也。三曰姑洗,所以修洁百物,考神纳宾也。”《管子·度地》:“凡一年之事毕矣,举有功,赏贤,罚有罪,迁有司之吏而第之。”《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孔安国注:“言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周礼·春官·肆师》:“以岁时序其祭祀。”郑玄注:“序,第次其先后大小。”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七:“昔传此时,有所不出,会将炎来,更从谘问,受此偈等,重得十三品,并校故,有所增定,第其品目,合为一部三十九篇。”此种用法的“第”之后也可接数词,表排列的位次,如《史记·萧相国世家》:“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宜第一”即应当排在第一位,“第”乃动词。《史记·陈丞相世家》:“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1]
书籍篇目中常用第一、第二编次,古代学者对其来源作了分析,《周礼·天官》“天官冢宰第一”,贾公彦疏:“第一者,第,次也,一者数之始也。次第之中处一,故云第一也。”《谷梁传·隐公元年》“春秋谷梁传隐公第一”,杨士勋疏:“《说文》‘第’训次。谓次第之一,当其中,故谓之第一。”这种分析揭示了第一、第二等与表编排次序的动词“第”的关系,也体现了“第”与数词组合由词组融合为词的重要过程。因形体一样,词组与词有时很难区别,而当它的后面带上了名词之后,则标志着转化的正式完成,这也是蒋宗许与王力都强调“第~”之后出现名词的原因。不过,“第”与数词的组合实际上并不是特别紧密,现代汉语中我们可以针对其中的数来提问,如:“你考了第几名?”“几”用以替代数字,而不是“第+数”这一组合整体。另外,当数字不再是单音节时,从语感上也可明显感知组合的松散。
再来审视一下“第”的性质。“第”本为次序义,用作动词表编排数之序,与数词组合发展成表序的数词,无论怎么看,“第”的意义都很实在,与通常所说的词缀不表实义明显不合,何以大家都将它看作词缀呢?可能与它与数词组合可无限类推且位置固定有关。而事实上,由于数词的性质太过一致,这种类推并无特别意义,因为从理论上讲,能与“一”搭配的任何语素,与“二”“三”“四”等搭配一般也不会有问题。
[1] 此二例《汉语史稿》作为动词用例,而蒋宗许则作为“汉代次第意义逐渐淡化,用在数词前边,表示某一概念的顺序”的论据。我们更赞同《汉语史稿》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