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恢复重建已走过四分之一世纪,1994年年底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至今也有20年时间。这20多年是中国社会工作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工作界特别是社会工作教育界同人不懈奋斗、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的过程。一路艰辛、一路高歌、团结奋进、天道酬勤。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较快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势造就的,也是社会工作教育群体和各方支持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为了鼓舞社会工作师生的士气,为了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面向未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早有记录和研究自己奋斗历程的想法,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15年时,也试图启动此事。为此,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秘书处曾做过1—2次较大规模的调查,了解全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基本情况,但是,由于回应面不够大,使得这一想法未能付诸实际,几为遗憾。
2014年的临近使我们再生念头,描述和分析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状况,沉下心来思考一下,再接着前进。2012年以来,笔者和阮曾媛琪教授承担了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的重点课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究”,使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和推进这一研究。民政部委托笔者承担的“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统计研究”的开展也为本项研究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机会。借着多方机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秘书处与全国会员的良好联系,我们分多次获得了244个社会工作院校关于社会工作教育、师资、学生培养以及学生就业方面的资料。在这一过程中,秦小峰做了大量资料收集工作,各校社会工作专业负责人也给予了积极配合。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社会工作教育领域的一个规模最大的调查,它的涉及面广、内容比较丰富,对全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状况有较大代表性。
除了这一调查资料,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还做过社会工作院校的办学情况的评估。在这方面,阮曾媛琪教授不但提出建议,而且为此申请经费支持。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是社会工作教育同人的学术共同体,社会工作教育群体对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崇高企望、脚踏实地的创业实践、敢于反思的自律精神,促使我们决定开展社会工作教育的自我评估。以评促建、推动发展是这一评估的主要目的,史柏年教授为此做了大量组织和推动工作。这项工作开展以来,有74所院校参加自评,并撰就自评报告。这些报告细致地介绍和反映了各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进程,成为反映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宝贵资料。
关于244所院校的初步调查结果和74所院校的自我评估结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不同场合做过一些报告,对促进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我们总觉得,对于全国社会工作教育调查和74所大学自我评估的总体情况,我们应该向参与者有一个交代,也使这些调查和评估结果发挥更大效果。于是,我们决定整理社会工作教育全国调查和74所院校自我评估的资料。我们做了分工:王思斌负责全国调查部分,史柏年负责74所院校自我评估部分,并决定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20年庆典之前出版。正好,笔者和阮曾媛琪教授承担的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的重点课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究”既与该项工作相合,也有一部分经费。这样,这项资料分析和研究工作开展起来。具体的资料整理和分析工作从2014年上半年开始,整个暑假我们把时间精力集中于该课题,工作还是比较顺利的。
就笔者的愿望而言,多年来一直想写一本书,反映我国社会工作教育恢复重建的主要历程并对之进行分析。但是,后来发现这项工作太难了。笔者的学术背景不是历史学,虽然这么多年来身在其中,经历过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主要历程,但是要对这一过程做准确描述,还相当困难。而上述的两个调查和评估资料基本上是“时点性”资料,即它们反映的主要是调查和评估的那“一个”时间各学校的状况。对“时点性”资料需要做综合的、历史性的理解。为了能对这些“时点性”资料做更好的理解,更深入地了解那些情况“之所以然”,笔者在该书的“第一部分”对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恢复重建做了一些叙述,作为对后面调查和评估的“时点性”资料的一个“平衡”。在这一部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史实,虽然本书不是历史考证之作,但是基本的史实应该清楚。然而,“下水才知水深浅,出水才见两腿泥”。在将那些记忆和曾经的事实落实到书面之时,我们才会发现我们平素以为被清楚记忆的东西,可能与实际有某种偏差。为了大致说清楚问题,笔者做了一些历史资料的梳理,但终因时间紧张而不敢展开和深究。好在本书不是史学著作,笔者以为能说明那些时间的大致背景即可,但愿这一次能做到这一点。
当今,我国的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能生活、工作于其中应该是一种幸运。社会工作是因为社会发展、社会进步遇有困难而诞生的,社会工作者向来不惧怕困难,而是在坦然面对、不断克服困难中前进,我国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过程昭示了这一点。我国社会工作教育重建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也遇到了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相信,依靠社会工作群体的力量我们能达到新的发展高度,造福人民、贡献国家与社会,也对国际社会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书由主编集体讨论并确定编写框架。王思斌撰写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由王思斌、邓锁、秦小峰完成。其中邓锁对数据做了统计分析,王思斌和邓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阐释,秦小峰梳理了各类学校的资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研究生做了问卷录入和部分资料查找工作。第三部分由史柏年负责,他和他的团队成员魏向宇、秦小峰、马烨、陈雪松完成了该部分书稿。最后的结语由王思斌撰写。应该说,本书是编写者和全国社会工作教育群体的集体著作。在该书即将付梓之际,我们由衷地感谢那些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恢复重建做出不朽贡献的前辈们,感谢全国社会工作教育同人特别是参与社会工作教育调查和社会工作院校自我评估的专家学者提供资料,感谢香港凯瑟克基金会对本书出版的赞助支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为该书出版所做的工作。
谨以此书献给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20周年。深思之下,我们将更加努力、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王思斌
2014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