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季陶与日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戴季陶研究的现状

一 戴季陶其人

戴季陶少年时期留学日本,归国后仍与日本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近代史及中日关系史上,戴季陶的政治活动与政治思想颇具特色。本书考察戴季陶日本观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内容和特征,并与当时舆论中的日本观,以及对戴季陶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孙中山的日本观进行比较,最后探讨日本对戴季陶具有何种意义。

之所以选择戴季陶,是因为在众多的留日归国者中,戴季陶是著名的“知日家”,对日本及日本人进行了深刻剖析,撰写了意味深长的《日本论》。此外,戴季陶作为国民党第一流的日本问题专家及重要政治人物,其日本观不仅对同时代中国人的对日认识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对国民党政权的建立、强化及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

戴季陶的日本观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是在各时期与革命形势的发生、发展、变化产生联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日本观。因此,分析戴之日本观时,除了探讨顺时性的变化之外,还要对其就日本问题发表意见时的时代背景、动机、对象、目的以至环境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亦即,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其观察日本的重点及方法亦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为了从整体上准确把握戴季陶的日本观,除了探讨他在著作、讲演、书简中表现出来的主张、思想之外,还要考察他在中国革命的展开、深化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即要将戴季陶的政治活动与其政治思想结合起来分析。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戴季陶是一个与多方面发生关系,经历了众多的历史事件,且又发挥了自己独特影响力的重要人物。因此,从1920年代到20世纪末,先后有“新右派”、“共产党”、“国民党反动派”、“反共理论家”、“三民主义正统派”、“保皇派”、“共产党走狗”等各种政治性标签,根据各派的政治意图而被贴到戴季陶头上。因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戴季陶形象有一左一右两种极端的面貌。至今为止,在中国(包括大陆、台湾)及国外对戴季陶的研究尚不充分。[1]近年来有关著作渐增,但仍多以“国民党元老”为考察角度。至今尚未出现不拘泥于其后来的政治立场,而是与包括日本留学经历在内的与日本之关系、政治活动及思想联系起来,对其日本观形成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的研究著作。

本书的研究范围始自1891年戴季陶出生,至1949年去世,涵盖其58年的生命旅程。而对戴季陶日本观的研究分析,因其早年留学日本期间的文章已散逸,故重点放在1909年留学归国后。其日本观与其经历及思想相互关连、相互影响,发生了内在性的变化,以此为根据,将其日本观的变化划分为以下六个时期:第一期,辛亥革命时期(1909—1912年);第二期,讨袁运动时期(1913—1916年);第三期,护法运动时期(1917—1918年);第四期,五四运动时期(1919—1923年);第五期,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8年);第六期,国民革命后(1929—19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