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文学定义的相对性
中国有关文学定义的争论,究其根源,仍然源于西方有关文学定义的争论。中国的文学理论是在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大量的观点与术语来自西方,因此有关文学理论问题的争论也往往源于西方的争论。西方的文学理论一直是在争论中发展起来的。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是在我国影响很大的一部学术著作。这部著作对文学的定义进行了梳理,指出西方一种观点认为,无论是印刷的材料,还是手抄的材料,它们不仅供文明史研究,而且也供文学研究,因此一切印刷品都可以称为文学。例如格林罗(E. Greenlaw)认为,“与文明的历史有关的一切,都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我们“在想法理解一个时代或一种文明时,不局限于‘纯文学’(belles-lettres),甚至也不局限于付印或未付印的手稿”,“应该从对文化史的可能贡献的角度出发,看待我们的研究工作”。[1]但是,这种把文学同文明史混为一谈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显然无法解释独立于历史之外的文学。
韦勒克、沃伦指出的另一种观点,是把美学价值和学术声誉作为评判文学的标准,只强调作品“出色的文字表达形式”而不管作品的题材,认为文学是由“名著”构成的,历史上那些伟大哲学家、历史学家、神学家、道德家、政治家甚至一些科学家的著作,都属于文学,如18世纪英国贝克莱(G. Berkeley)、休谟(D.Hume)、巴特勒主教(J.Butler)、吉本(E.Gibbon)、伯克(E.Burlke)、亚当·斯密(Adam Smith)等人的作品。显然,这种观点只是“一切印刷品都是文学”观点的简化版,仍然没有把文学同非文学区别开来,不能说明文学是什么的问题。正如韦勒克、沃伦所说:“在考察想象性的文学(imaginative literature)的发展历史时,如果只限于阅读名著,不仅要失去对社会的、语言的和意识形态的背景以及其他左右文学的环境因素的清晰认识,而且也无法了解文学传统的连续性、文学类型(genres)的演化和文学创作过程的本质。”[2]在对历史上有关文学定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韦勒克、沃伦认为,用“文学”一词限指文学艺术,即想象性的文学,似乎是最恰当的。[3]他们提出文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虚构性(fictionality)、创造性(invention)和想象性(imagination),强调虚构性是文学的本质特征(核心性质)。由此看来,韦勒克实际上最终也并没有就什么是文学给我们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在英国,有关文学的美学观念直到19世纪才真正建立起来,而且同“英国文学”的民族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在20世纪,有关解释文学这一概念的美学理论和批评理论不计其数,但是都存在着争论,没有定论。正如洛格尔·福勒所说:“对于大多数学习文学的人而言,文学的概念只是一种思想,一种为常识所认同的东西。”[4]福勒指出一个基本事实,文学的概念是由理论建构的,无论是在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的理论里,还是在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的《文学理论导论》、杰弗逊(Ann Jefferson)的《现代文学理论》[5]等著作中,不同的理论都在相同的文学名称下建构着不同的文学实体。可以说,关于什么是文学的问题,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此有着五花八门的解释和表达,例如,法国作家德圣—皮埃尔(J. H. Bernadin de Saint Pierre,1737—1814)说:“文学是天上的仙女,她来到人间是为了消除人类的病痛。”威廉·高德文(William Godwin,1756—1836),说:“文学从各个方面看就是在人的王国和动物的王国之间划一条粗大的分界线。”[6]法国作家查尔斯·诺迪埃(Charles Nodier,1780—1844)说:“文学是文字表达。”[7]苏格兰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1795—1881)说:“文学是灵魂思考的结果。”[8]英国作家罗伯特·韦莫特(Robert Aris Willmott,1809—1863)说:“文学就是不朽的语言。”[9]庞德(Ezra Pound,1885—1973)说:“伟大的文学就是意义达到极致的语言”,或者“文学是保留新闻的新闻”。[10]尽管从某种角度看,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但是都没有阐明究竟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文学是一个历史概念,它的含义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变化。从历史的角度讨论文学,根据不同的文学的标准,哪些作品属于文学,哪些作品不属于文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果我们按照虚构与事实的标准对文学史上不同时期认可的文学作品进行一些考察,也许可以加深对文学观念发展演变的认识和理解。在17世纪的英国,文学不仅指莎士比亚、约翰·韦伯斯特(John Webster,1580—1632)、 约翰·邓恩(John Donne,1572—1631)、安德鲁·马韦尔(Andrew Marvell,1621—1678)、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等人的作品,而且也包括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的小品文、约翰·邓恩的布道文、班扬的精神自传等。按照伊格尔顿的观点,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的《利维坦》(Leviathan)、克拉雷敦勋爵的《英国内战史》(History of the Rebellion and Civil Wars in England,1702—1704)等也可包括在内。在19世纪的英国文学中,兰姆、麦考莱、米尔的作品被包括在文学内,尽管在文学的讨论中可能讲到边沁(Jeremy Bentham)、达尔文(C. R. Darwin)或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的作品,但是他们的作品却没有被包括在文学中。这表明,关于什么是文学的问题,已经由来已久。
关于文学这个术语,虽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但是在柏拉图的著作里,并没有文学这个术语,只有与之近似的另外两个术语:“诗歌”和“诗学”。诗歌指的就是现在意义上的文学,诗学指研究诗歌的学问,因此诗歌和诗学也就成了古代希腊最早的研究文学的主要用语。根据韦勒克的意见,“文学”(literature,littérature,letteratura and Literatur)这一术语取代诗歌的地位只是近两百年内的事[11]。但是在英语里,“文学”一词在14世纪已经开始使用。从中世纪末期到19世纪,文学明显地指一个人的知识特性。在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于1755年完成的两卷本《英语词典》(Th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2]里,“文学”(literature)词条被解释为“学问”(learning)和善于运用知识。在当代英语词典里,文学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例如在《牛津英语词典》“literature”的词条下,共有三种释义:1. 精于“文学”和著作;人文知识;文学修养。现已不常用。2. 文学作品;文学家的职业或创作活动;文学领域。3 a. 整个文学创作;某一国或某一历史阶段创作的作品,或者世界上所有的创作。狭义的文学指以注重形式美和情感效果为基础的创作。轻松文学。b. 描写某一特别主题的创作和著作。c. 任何形式印刷品。[13]显然,“literature”一词并非全指文学。在《柯林斯英语词典》里,文学一词有6条解释:1. 书面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之类,尤其是那些以文体表达和永恒的共同主题为特点的想象性作品。2. 特殊文化或民族的书面著作。3. 某一特殊类型或某一特殊主题的书写品或印刷品。4. 提供某一特殊信息的印刷材料,如科学文献。5. 作家的技艺或职业。6. 过时用法:学问。[14]从总体上看,在当代英语词典里,“文学”(literature)一词有两个基本意思,一是文学,二是文献。“literature”一词的普通用法不仅用于文学,而且也用来指称文献材料。“literature”用于文献的例子同样司空见惯,下面列举“literature”用于表达文献含义的一些用法:
1. A list of references of the essential literature on a topic or subject(某一主题或学科的基本文献参考目录).[15]
2. The sources consist not only of various dictionaries but also of works of literature(在资料的构成中不仅有各种字典,而且还有文献著作).[16]
3. The reader will be directed to substantial discussions of the word or phrase in the secondary literature on Middle English(引导读者对有关中世纪英语二手文献中的字和词汇进行实质性讨论).[17]
4. From what we can gather from the literature,the methodology has been tested by means of the creation of a few hundred dictionary entries but no complete dictionary has been compiled using this methodology(从我们能够收集到的文献中,这种方法论已经经过几百条字典中的条目的检验,但是还没有使用这种方法编纂出完整的字典).[18]
这表明,从语源上说,“literature”的含义是动态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其不同含义。但是自19世纪以来,“literature”一词就主要用来指从整体上说的文学了,当然,它作为文献的含义一直到现在也是存在的。
用于文学的术语以及文学术语的内涵,都是随着文学事实的发展而变化的。“literature”一词的现在用法已经同19世纪以前的用法有了很大不同,已经变成了一个用来从总体上概括诗歌、戏剧、小说、散文以及与之有关的理论及批评的专门术语。文学的历史证明,文学的定义是与文学的观念紧密相连的。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文学观念,因此也就有不同时期的文学定义。这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文学上体现出来的特点。在欧洲,古典文学包括历史、哲学、演说以及科学著作在内。在18世纪之前的欧洲,文学作为我们现在所说的学科,并没有完全同哲学、历史等完全脱离开来,这就如同医学以及众多现代科学没有从科学中独立出来而成为单独的学科一样。中国的先秦文学中,文学指文章和学问,因此文学也就包括历史、哲学和散文在内,这也是中国文史哲不分家的基础。
在19世纪以前,中国的文学观念同西方的文学观念相比也许要简单一些,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学现象不如西方复杂,不同形式的小说、戏剧和诗歌还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中国的文学观念也就包括了哲学与历史。这是由中国当时的文学现实决定的。在20世纪,各种文学形式迅速发展起来,文学、哲学和历史逐渐发展成各自独立的学科。文学的独立逐步改变了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文学观点,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批评与理论的建构。因此,对中国的文学发展史加以考察,就会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这表明,我们今天要寻找一个可以超越历史并可以概括整个文学的定义是徒劳的。我们只有将文学的观念同文学的定义结合在一起,根据不同时代的文学现实描述什么是文学的问题,我们才有可能给文学下一个仅仅是针对某一个时代的相对定义。这是因为,文学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伦理环境中,文学概念的内涵是不同的。在文学的初始阶段,一切文字的东西都是文学,因此在西方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一些不完整的文字记录,不论其是什么载体和内容,都属于文学的范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文字从被用来作简单的记录发展为用来写作诗歌,如古代希腊的抒情诗和史诗,因此在这个阶段,文学的主要内容指的就是这种文学体裁。后来产生了悲剧和喜剧、历史与哲学以及其他形式的散文作品,于是文学就增添了新内容,所有这些由文字构成的文本都被包括在文学之内。
在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人们也发现不同类型的文本在形式上是不同的,因此文学也就随之出现了身份的问题,即如何区分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文本。正是这种区分不同文本的需要,人们才按照一些共同特征将不同的文本分成不同的类型,然后又根据不同类型文本的性质,将某些文本归类于文学中,或将某些文本归类于新出现的不同于文学的文本类型如历史与哲学。正是这种分类,历史、哲学、伦理学等从文学中独立出来,变成了独立的学科,而新的文本形式如小说则出现在文学中。这说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概念在不断修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没有一个可以概括全部文学历史的文学概念。
文学概念是文学观念的具体化。世界各国文学观念的形成有先有后,对文学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例如,中国传统上文史哲不分家的观念,就是文学概念形成之前有关文学的观念。所以,中国古代的文学除了诗词歌赋外,哲学散文、历史记录等,都属于文学的范畴。如果按照现代文学观念定义中国的古代文学,把哲学散文、历史记录等排除在文学之外,那么,中国的文学将是十分贫乏的。在古代希腊,最早的有关文学的观念只是与诗歌有关,后来增加了戏剧、哲学、历史等。在现代的文学观念形成之后,哲学与历史等同文学分离,变成了独立的学科。现在虽然哲学、历史等著作与文学有关,但如果认为它们就是文学,显然不符合后来的文学观念。所以,文学观念不同,也必然导致文学概念及其定义的不同。
如果我们忽视了文学在不同时期或时代中有不同形态这个基本事实,我们对文学的定义就会永无休止地争议下去。实际上,关于文学的定义古今中外一直争论不休。正如克罗齐所说:“任何人把艺术理解成什么,艺术就是什么。”[19]人们纷纷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文学是情感的表现,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再现,文学是由语言构成的材料,文学是直觉和本能欲望的表现,文学是一种艺术符号,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等。凡此种种,说明我们事实上并没有一个真正让大家认同的科学的文学定义。但是,我们可以坚持认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学存在,也有与之相伴生的文学观念存在,因此也就有不同的文学概念和不同的文学定义存在。
[1]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9页。
[2]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3]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4]Fowler,Roger.“Literature,”Coyle,Martin(Editor). Encyclopedia of Literature and Criticism. London,UK:Routledge,1990. p.5.
[5]Jefferson and David Robey(eds.). Modern Literary Theory: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London:Batsford Academic and Educational Ltd.,1982,pp.1—15.
[6]William Godwin,The Enquirer:Reflections on Education,Manners and Literature,in a Series of Essays,London:G. G. and J. Robinson,1797,p.13.
[7]A. Richard Oliver,Charles Nodier:Pilot of Romanticism,New York: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64,p.124.
[8] Thomas carlyle,Characteristics,“Inaugural Address,”and“Sir Walter Scott”,Wildside Press,2008,p.464.
[9]Robert Eldridge Aris Willmott,Pleasures of literature,the fifth edition,London:Bell and Daldy,1860,p,6.
[10]Ezra Pound,ABC of Reading,New York:New Directions ublishing Corporation,1934,pp.28,29.
[11]Fowler,Roger.“Literature,”Coyle,Martin(ed.). Encyclopedia of Literature and Criticism. London,UK:Routledge,1990. p.7.
[12]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编纂的两卷本《英语词典》(Th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历时9年,于1755年完成。在此后长达150年的时间里,这本词典一直是最权威的英语词典,直到20世纪初才被《牛津英语词典》取而代之。
[13]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Compact Edition,1971.
[14] Collin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986.
[15]Hartmann,R. R.,James,Gregory. 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 London:Routledge. 1998. p. 123.
[16]Sterkenburg,Piet van,(ed.)A Practical Guide to Lexicography.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3. p.98.
[17]Coleman,Julie,(ed.)Lexicology,Semantics and Lexicography. Manchester,1998. p.236.
[18]Pearson,Jennifer(ed.). Terms in Context.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p.76.
[19] 克罗齐:《美学纲要》,韩邦凯、罗芃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