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如何使传统中国人变成现代中国人
一、两种倾向:单纯政治意识与单纯传统道德
并不是谁都能承认这样一种表述:精神文明建设不只是一种社会风气的营造或思想教育运动,更是一项历史性、人类性的文化工程,本质上属于中国现代化转型中人的现代化问题。只有从这一角度来理解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才能体会到倡导者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及这一文化论题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
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现代化之际,即以文化先觉者的超前意识提出了“根抵在人”“立人而立国”[1]这一20世纪中国最根本的历史课题。然而,由于时代历史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人们对于人的现代化问题不断产生认识的误差和方法的失当。人的问题包含多个层面,政治、经济上的胜利绝不等于人的真正解放。进入当代社会,这一问题又先后被两种力量所绞杀:“文革”时代被政治之神的影子遮蔽,改革开放时代又被商品之手拉走。所以,重提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实质上是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史留下的空白的填补,是现代思想的一次实践,也是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再也不能回避和耽搁的重要课题。
历史确定了这样一个主题之后,接下来便是一个如何把握其实现方向的问题。从近几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价值取向存在着两点值得注意的倾向。
第一,单纯政治化倾向。这是在理解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横向构成时产生的偏颇。
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应是全民族、全社会的观念和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文化素质当然不是纯知识性、技术性的,而应该是观念性的。但是,这种观念又不应该仅是政治意识形态,而更应该是人的价值、权利和义务的自觉和发展,即一种现代公民意识的确立。由于长期以来政治本位主义的惯性力量,使一些人太愿意将上面的工作作为单纯政治工作来对待,一旦涉及人的精神问题便轻车熟路,走上单纯政治化的老路。于是,在貌似庄严的政治高度下把一个完整的问题肢解了,也就把人的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单一化了。要知道,政治的逻辑并不等同于文明的逻辑,阶级意识也不等同于人类意识。政治对于人来说,往往是片面的,而文化则是全面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在当代社会,人,不能成为政治的动物。
第二,单纯传统道德倾向。这是在理解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纵向构成时产生的偏颇,也是其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最大倾向。
毋庸置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倡导最初在很大程度上包含克服当下社会商品化倾向的动机。因此,人们往往把二者视为相克相生的消长关系。有感于世风日下,人们总有一种道德上的复古情结,自然而然地把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道德建设指向那逝去了的、淡化了的传统道德体系。在这种道德情结之下,借“弘扬传统文化”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口号,文化复古、道德复古之风劲吹,连《二十四孝图》《女戒》等也作为“儿童启智丛书”“女性丛书”在商业机制的参与下被隆重推出,大家齐声合唱的是道德回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