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陕西西咸新区
图2-13 陕西西咸新区局部鸟瞰图
(一)2018年工作成效
1.经济社会发展
2018年,陕西西咸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2亿元,增长13.3%,位居全省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1.97亿元,增长48.4%,排全省第一。税收占比85.28%,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民间投资增长60%,引进内资344.61亿元,民资282.15亿元,央资284.7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72亿美元。
2.创新体制机制
抓住托管代管契机,建立了新区独立的财政管理模式和土地“直通车”渠道,实现了新区独立土地报批、供应和办证。优化新区—新城—街镇三级管理体系,设立了8个综合性委员会和19个内设部门管理服务机构。以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引领,加快沣东科统基地、硬科技小镇等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建成众创空间载体44个,建设面积455.8万平方米。大力培育科技小巨人,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60家、高新技术企业38家、小巨人企业55家。一园两地的中俄丝路创新园俄方园区、中方园区顺利开园,聚集了俄罗斯立德集团等16家俄罗斯企业和陕汽集团等6家中方企业。
3.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着力构建国际航空物流枢纽。以“航空物流、航空服务、航空科技”为重点,13家航空公司区域总部、66家国内外物流企业、27个航空维修项目先后落地,一条以西咸为中心、布点陕西、辐射西部乃至“一带一路”的临空经济走廊正在形成。
着力构建国际产能合作中心。中俄丝路创新园中方、俄方园区相继开园,中方园区引入立德国际创新中心、广东独联体科技企业合作促进会及十余家涉俄企业,俄方园区与莫斯科大学科技园签署合作协议,“一园两地”模式更加成熟。全面建成陕西省“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平台,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及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机构建立合作网络。秦汉鲜花港、秦御茯茶等优势企业与日本大田花卉株式会社、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入合作。
着力构建国际文化旅游中心。“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博物馆等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争取西北唯一一个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审批改备案试点、中外合资旅行社审批流程改革试点,推出首个文化交流项目《我的小伙伴》,全方位服务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
4.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2018年的脱贫任务圆满完成,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20394元,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超5万元的年度目标,贫困发生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坚持把污染防治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以中央、省环保督察整改落实为抓手,编制新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计划和2018—2019年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秋冬季攻坚方案,加大散煤、扬尘、臭氧、“散乱污”等重点问题整治,综合整治“散乱污”企业4595家。率先组织编制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开发大气污染防治调度指挥中心系统平台,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综合调度。城乡居民清洁能源替代共7.17万户,改造、淘汰锅炉共144台,煤炭削减累计完成29.69万吨。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渭河、沣河水质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泾河水质达到省控III类标准,太平河水质达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积极争取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在全省率先开展“2018清废行动”。
坚持把防范风险作为头等大事。制定出台《陕西省西咸新区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和《陕西省西咸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守牢不发生重大风险底线,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活动,新区未发生严重影响经济秩序案件。
5.高水平对外开放
高水平推进自贸区建设。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完善新区自贸政务服务平台功能,52项自贸试点任务全部完成,大力推进“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平台应用,出台鼓励云端(虚拟)自贸产业园类平台企业建设发展的试行办法。自贸区新增注册市场主体3820家,新增企业2835家(外资企业37家),新增注册资本1318.92亿元。
加快建设西安国际航空枢纽。临空经济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复,明确赋予西安机场行使第五航权,为新区发展带来了政策新机遇。新开通(加密)7条国际、国内货运航线,客运量达到4395万人次。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中俄丝路创新园中方、俄方园区均开园。联合海关推行“AEO认证免检,定制化通关服务”等举措,进、出口通关时间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3%、32%。全年进出口总值超过10亿元。建立服务贸易跨部门协调机制、落实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5项服贸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示范;“一带一路”语言服务标准体系及大数据平台、微信办照等4项自贸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物数字化交流合作平台、“云端自贸区”新模式等5项自贸试点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
6.集约节约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立城乡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管理体系,实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全覆盖。
坚持生态优先,彰显城市绿色魅力。筑造绿色、生态发展基底,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持续开展植树增绿、水系建设和污染治理,系统推进无煤城市、无废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探索中深层地热供热、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绿色建筑等技术,形成城市森林化、城区园林化、通道绿荫化的城市生态新格局。
(二)实体经济发展情况
1.狠抓招商引资
全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1家,国内500强企业12家,高品质酒店8个,百亿元项目9个,引进校友经济3亿元以上合同项目5个,丝博会西咸专场签约744亿元。全球首个洛克菲勒文化中心、国内首个柔性半导体服务制造基地、三一西安产业园、菜鸟智慧物流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新区。
2.着力抓好项目建设
编制《西咸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出台文化、工业、科研、金融、旅游等产业政策5项。419个重点项目全年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24.5%。PPP项目综合排名全市第一。
3.大力培育创新主体
出台新区科技小巨人培育方案和备案管理办法,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60家、高新技术企业38家、小巨人企业55家。成功获批4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组织申报2个省级、3个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要素资源的集聚能力稳步提升。
4.不断优化工业结构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碳排放、煤炭削减、能耗“双控”等工作,煤炭削减累计完成29.69万吨,完成率达129.1%。扎实推进4595家“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精准识别1428家改造提升类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入园发展,支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
图2-14 西咸新区科技创新港
(三)2019年工作展望
1.聚力新兴产业发展,构建招商引资新格局
围绕六大主导产业,抓紧编制完善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各新城、园办同步编制专项产业发展计划,打造各自产业“标签”。抓紧研究出台一系列企业扶持政策,包括支持企业改造升级、扩能增效、技术创新等方面,建立起对不同类别产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差别化政策扶持体系,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全员参与、目标考核、项目评估工作机制,形成抓大聚小、全面推进的招商格局。
2.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幅提升新区吸引力
立足企业需求,做优从公司开办、到水电气热、到金融支持等全流程服务,做实新区全领域、全员化齐抓营商环境的工作机制、服务标准和指标体系,抓好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行政效能体系改革等重点工作。构建亲商扶商安商富商的机制,特别是重视对已入区企业的帮扶,对一些规模大、潜力大的企业逐个制定个性化服务措施,帮助企业改造升级、做大做强。严格落实好“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的政策,积极争取工业用电价格下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
3.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充分释放体制机制活力
鼓励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积极探索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西咸路径。深入实施“双创”,协同推进国家级试点示范,加快重大科创平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带建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科技创新谷。高标准抓好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聚力打造全省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的先行区。高水平推进自贸区建设,重点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深化代管托管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快实施人才带动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