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和重点
(一)“一带一路”的发展理念
我理解的“一带一路”发展理念有三个主题词:
一是强调“发展”。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建立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环境。这标志着国家下一步开放的重点将转向扩大对西方发达国家、东方转型中国家、南方发展中国家的全方位开放。
二是强调“和而不同”。充分尊重沿线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宗教和文明传统,共同推进发展、合作、和平的世界大势。而不是强加东方或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
三是强调包容、开放、共享发展的合作新机制。欢迎沿线国家和地区搭中国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便车快车,不排他、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共享发展。
(二)“一带一路”的发展重点
一是政策沟通。为与沿线国家深化合作开绿灯,解决全方位互联互通的制度、政策、标准等规范的衔接问题,为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加强中、美、俄、印、欧、日等大国间的政治沟通;加强与沿线多边政治经济社会关系之间的全方位沟通;加强与国内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的政策沟通。
二是设施联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对接,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推进交通、电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铁路、公路、海上航线、空中航线、油气管道、输电线路、通信光缆和互联网等全方位互联互通的设施网络。其中,在交通、能源、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要尽量减少非经济因素干扰;要学会与当地媒体、社区、非政府组织、青年人打交道的本领,构建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同时最大限度地动员当地参与和共享。
三是贸易畅通。重点是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产业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并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普惠贸易、绿色贸易、跨境电商货物和服务贸易,造福于沿线民众。
四是资金融通。通过以创新思维建设好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上合组织银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引领国际商业资本投入“一带一路”建设项目。
五是民心相通。国家每年将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合作打造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增加青年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开发、减贫等交流合作。
(三)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质疑
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上总会存在各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持怀疑态度,担心我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工具,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为手段称霸世界,推行新殖民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说,纵观世界,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的隔膜。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他还指出,国虽大,好战必亡。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
对“一带一路”给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的是机遇还是威胁,调研中发现,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与沿线发展中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利于区域南南合作、共享发展,有利于南北互动,开展全方位国际合作。但还有的观点担心中国是否会遵循国际标准,是否会兼顾自身利益与东道国利益,是否会履行社会责任和保护环境。
从调查研究情况看,我国“走出去”的企业中,相比较而言,还是国企要做得更好些,国企员工和管理的素质总体上要更高一些,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一个国企承建的项目,我们考察发现这个项目投资巨大,但预期的经济社会效益较差。当中国专家表示不支持这个项目上马的意见时,这家企业却用大跃进的速度完成了土建,生米做成了熟饭。为了营利不择手段,不是一个好企业应当做的。同样,我们也看到一些民企,在非洲国家靠忽悠拿项目,但因为它自身实力条件不够的缘故,给人家承诺的项目自己却没有实力去履行,给当地人造成很坏的印象。
此外,我曾经和一个国际专家组去印度尼西亚考察过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的情况。当时考察的一家是中石油的油田,这个项目聘用的印尼员工占100%,包括总经理的职位都是由印尼人担任的。我们观察到油田附近居住的农民修起了新房,大田里的庄稼也耕种生长得很好,天上飞着鸟,周边农民放着牛羊。当地农民都觉得中国企业环保做得很好,并未扰民,企业生产并未有污染当地环境的情况出现。我们还参观了一家杭州民营企业的投资项目,雇佣的本地人也占到了90%。同行考察的国际专家评论说,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无论就业还是环保实际上做得很好。问题是中国企业只会埋头拉车,但却不会为自己宣传,很不擅长做社会和民众的公共关系工作。
(四)“一带一路”的风险防范
由于沿线国家大多是新兴市场、转型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组织不发达,市场体制不健全,社会和政治制度不完善,“一带一路”建设经常会面对很高的政治和社会风险、经济和市场系统性风险、恐怖主义风险等。如何管控对冲“风险”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修课。
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没有太多经验可循,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在一个东南亚国家发生过当地百姓跟中国企业冲突的情况,中国企业是按照国内的经验与思路,按照双方协议与市场规范将相关征地、拆迁补偿金给了当地政府,但中国企业没有想到的是,当地政府并未及时将补偿金如数发放给当地老百姓,而没有得到补偿金的当地老百姓就找中国企业的麻烦,跟中国企业对着干,甚至发生过激事件。中国企业则认为,当地老百姓应该去找自己的政府而不是自己。其实,按照国际经验,在类似的情况下,一般都是采用直接补偿的方式。表面上看,将补偿给政府还是农民,这似乎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发现,要真正做到其实非常不容易。因为直接补偿的话,中国企业要去面对每一个当事农民工,语言和习俗不通,中国企业尚不具有熟练的公关经验与实力。这是一种机制上转换,“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还要多学习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和做法。中国企业需要慢慢来,规规矩矩地做,借鉴吸收好的经验与方法,这需要有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