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凤”级(日本)
早在《华盛顿海军条约》失效前,日本就已在积极筹备1936年条约期满之后,如何尽最大可能缩短建造航母的时间。日本因此在“海军假日”(是指在1922年至1936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后的时期)期间额外建造一批潜艇供给舰和供油舰作为今后改装为航母的预备战舰,其舰体和主机设备均按航母样式设计。按照“丸二计划”的建造要求,除去“苍龙”号与“飞龙”号这2艘航母以外,另外再建3艘在未来随时能改装为航母的预备舰,即2艘“剑崎”级高速供油舰和1艘“大鲸”号潜艇供给舰。
这2艘“剑崎”级高速供油舰于1934—1935年间在横须贺海军工厂相继开工,并于一年后顺利下水。此时《华盛顿海军条约》已经期满失效,加之日本政府也不决定续签《伦敦海军条约》,因而日本海军决定更改“剑崎”级设计,将其作为潜艇母舰继续施工。改进完成后,“剑崎”级不仅拥有了几乎能和航母相媲美的强劲动力,同时也出现了独立的岛式舰桥以及与航母容量相当的水上飞机库,最大航速可以达到28.7节,这些基本参数其实已和航母毫无二致了。由于日本在中国战场陷入僵局,加之和英美两国在亚太地区不断爆发利益冲突,深感与英美迟早一战的日本海军在1939年迫不及待地决定,将仍在船坞中进行舣装的“剑崎”级二号舰“高崎”号进行第二次变更设计,直接改造为轻型航母继续建造。
在横须贺海军造船厂接受改建工作的“祥凤”号,照片摄于1941年9月
“祥凤”号(1942年)
“高崎”号其实早在设计之初,就为机库、岛式舰桥、舰内管道、飞行甲板、升降机等部位预留了相当足够的改装空间。为了掩人耳目,日本人在建造时还装模作样地在舯部安装了假烟囱,但只需要在改装时拆掉这些伪装,然后铺上飞行甲板,就彻头彻尾变为一艘航空母舰了。因此在改造过程中,“高崎”号的大多数上层建筑都轻而易举地拆除了,从而恢复为平原型的直通甲板设计。新的机库实际上是原先小型水上飞机机库的延伸,设计人员以水上飞机机库为基础,重新设置一层机库及飞行甲板,也实现了军令部规定的不小于27架舰载机的搭载量。排气烟道则是继续采用日本航母比较惯用的右舷集中布置、排气管下倾的设计。考虑到日制柴油主机性能不良,设计人员在改装中按军令部的要求更换为“阳炎”级驱逐舰所使用的“舰本”式汽轮机。
停靠在横须贺军港内的“瑞凤”号,照片摄于1940年12月
1940年12月底,“高崎”号的改造工作正式完成,并重新命名为“瑞凤”号,另一艘已作为潜水母舰服役的“剑崎”号后来也接受了类似的改装,并于1942年1月下旬完工后重新命名为“祥凤”号。然而,改装而来的该型航母很快就暴露出防空火力不足、装甲防护薄弱的致命问题,而“祥凤”号也成为当时日军最为短命的一艘航母:在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战中,“祥凤”号遭到“列克星敦”号和“约克城”号航母上的俯冲轰炸机及鱼雷轰炸机中队的饱和攻击,因被命中多枚炸弹和鱼雷而沉没。“祥凤”号也成为日本海军损失的第一艘舰种大于驱逐舰的军舰。
正在进行最终舾装的“祥凤”号,照片摄于1941年12月
先完成改装的“瑞凤”号在中途岛海战期间作为护卫舰船保护主攻舰队安全抵达中途岛,并计划对中途岛实施登陆作战。但由于本方4艘航母遭到美军全歼,毫无施展拳脚机会的“瑞凤”号只得悻悻地返回本土。在随后的圣克鲁斯海战中,防空火力孱弱的“瑞凤”号遭到美军俯冲轰炸机群的轰炸而受损严重,不得不返回国内接受了两个多月的大修。深感防御水平不足的日本海军随后有意让“瑞凤”号参加了一些护航、运输等任务,但每况愈下的战局和严重的舰艇损失,让“瑞凤”号在马里亚纳海战不得不再度“披挂上阵”。尽管其舰载攻击机群的战果寥寥,但“瑞凤”号却成功甩掉美军战机的空袭而顺利逃脱。不过该舰的好运至此已全部用尽,在随后的莱特湾海战中,作为引诱编队之一的“瑞凤”号遭到上百架美军舰载机和多艘美国舰船的围歼,再无回天之术的“瑞凤”号在被命中82发炮弹、2枚鱼雷和4枚航空炸弹后沉没。
美军战机拍摄下的“瑞凤”号,照片摄于1944年10月25日。数小时后,这艘航母在美军舰载机编队的轮番攻击下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