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不催:轻松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孩子时间管理能力强不强,关键看家长

即使一动不动,时间也在替我们移动。

——罗曼·罗兰

60%以上家长的困惑:孩子做不好时间管理

5年前,我开始讲授家庭亲子课程,到目前为止,在线上线下已经累计给30多万名家长讲授过亲子课程,累计为3000多名家长解答了育儿困惑。令人难以置信的是,60%以上的家长向我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我家孩子一点儿时间观念都没有,该上学的时候拖拖拉拉,该做作业的时候磨磨蹭蹭。一看电视、玩手机游戏就生龙活虎,一到寒暑假就想吃喝玩乐,不愿意学习。我们都快要愁死了,小英老师,该怎么办呀?”

孩子给父母带来的快乐各有不同,而给父母带来的难题却十分相似。

为了解答这些难题,几年来,我通过给家长授课、解答家长疑问,深入跟踪家庭个案,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儿童时间管理训练方法,即围绕PCP儿童时间管理模型,从计划力、专注力和坚持力3个维度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当我遇到家长咨询孩子时间管理能力弱的问题时,我会先问:“可以谈谈您自己是如何给工作、孩子、配偶和家务分配时间的吗?”

家长的答案通常是兵荒马乱、分身乏术、喘不过气来、拆东墙补西墙。

是的!这就是孩子时间管理能力弱的真正原因!

不是因为孩子特别难以教育,而是因为:

很多家长本身就很难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孩子耳濡目染,看着父母手忙脚乱、丢三落四、着急上火,而自己却要学会井井有条、自律守时、自信快乐地学习和生活,还真是有点儿难!

如果我继续问:“当孩子没有办法遵守时间约定的时候,您是怎么处理的呢?”

家长通常会说:“刚开始我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两个来回以后还不见好转,就会忍不住又急又吼,甚至拳脚相对。”

有的家长甚至会对孩子说:“这么点儿作业你都不能按时完成,你对得起爸爸妈妈吗?你以后要完蛋了!”

据统计,70%以上对孩子时间管理能力有烦恼的家长,自己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时间管理问题。

只有当我们承认并接受一个原理,我们才有可能真正从本质上改善孩子的时间管理问题。这个原理就是:

要想让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提升,包括提升计划力、专注力、坚持力,关键要看家长。家长需要自己践行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才能培养出有时间观念、有计划性、能专注以及能坚持的孩子。

孩子管不好时间该如何应对

如果孩子管不好时间,常常会有以下3种表现。

· 第一种表现:不主动不专注。

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不够专注,一会儿说橡皮不见了要找橡皮,一会儿说口渴了要喝水,一会儿又说想上厕所……做其他事情也被动消极,总是需要父母提醒或催促,好像只有父母在旁边盯着,孩子才可能会上心和认真对待,父母稍不留神,孩子就溜号。

· 第二种表现:做事拖拉磨蹭。

孩子做事情目标不强,效率不高。本来答应一回家就写作业,结果磨磨蹭蹭到很晚才开始;本来只要半小时就可以做好的作业,孩子“磨洋工”,花了2个小时才做完;暑假作业从第一天开始,拖拖拉拉,到最后几天还没做完……

· 第三种表现:没有计划性。

孩子缺乏计划性,每天想做什么随心所欲。特别是到寒暑假,晚睡晚起,上网、看电视、玩游戏,时不时要吃零食,不爱学习,生活没有计划和规律。

造成孩子缺乏时间管理的主要原因有3类:生理原因、行为原因和心理原因。

生理原因是指孩子的大脑天生发育不良,或者身体不适,从而造成拖拉磨蹭。

应对方法:对于天生慢一拍的孩子,需要医院提供专业的治疗和训练。在家,父母可以每次花10~20分钟时间,通过运动来提升孩子的身体协调性,平时多给孩子讲故事,问孩子问题,训练孩子的思维敏捷性。

行为原因是指父母没有训练孩子掌握较好的时间管理方法,孩子在行为上缺乏时间观念,缺少计划性,做事没有条理。

应对方法: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拖拉行为,父母要花时间训练孩子的时间观念。前期要事先和孩子做好约定,制订孩子愿意执行的时间计划,并使用计时器监督孩子执行计划,同时训练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能够高效地完成任务。

心理原因是指因为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会故意用拖拉、磨蹭的行为作为对抗父母的方式,逐步形成拖拉磨蹭的习惯。

应对方法:要想让孩子不把“拖拉磨蹭”当武器,父母需要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找对克服孩子拖拉磨蹭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制订劳逸结合的计划与安排,让他们逐渐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另外,家长应少说教,多给孩子一些运动以及其他的娱乐陪伴时间,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重视劳逸结合,孩子的心思才会放在学习上。给孩子信心和鼓励,他才会愿意执行学习计划。

为什么家长越催孩子越顶牛儿

我们来看几个很有代表性的个案。

牛牛妈妈说

牛牛特别喜欢做科学小实验。尽管我跟他约定了每天晚上做完作业以后是读书时间,但他经常会沉迷在已经基本完成的科学小实验里,不厌其烦地钻研。

时间到了,我便把约定好要读的《海底两万里》拿给他,说:“20分钟的读书时间到了,读完书你可以休息一下。”

牛牛正在专注做自己的手工实验,就顺口回答了一句:“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我又催促起来:“快点儿快点儿,该读书了。”

连续催促了好几次,牛牛依然没有结束实验。

我实在忍不住,开始发脾气了,大声说道:“你每次都这样拖拉,说好的约定你总是坚持不下去,难道你自己就不能养成习惯吗?天天催你真烦人。”

牛牛不高兴了,把书一丢,坚决不肯看,连手头的实验都不想做了。

为什么妈妈眼里的牛牛不催不干、越催越顶牛儿呢?

轩轩爸爸说

轩轩喜欢玩乐高玩具,每天一放学,放下书包就要玩。

我一看这样不行,就跟他说:“轩轩,你的语文预习还没完成,怎么就开始玩乐高呢?快点儿,马上去预习!”

轩轩说:“我作业都做完了,语文预习也不是很重要,为啥每天都要预习,真烦人。”

我很生气,语文是重要学科,小时候不打好基础,长大了有他苦头吃,就吼他说:“5分钟的预习就把你难倒了?我们约定的安排你必须做完!听见没有?”

没想到轩轩一下炸毛了,赌气说:“为什么要听你的安排,我觉得不合理!你上个月说要带我去看乐高展,结果后来又说忙没时间,你怎么就不遵守约定?!”

说完,也不等我回话,这小子居然自己气冲冲地跑回房间,重重地关上了门。

为什么孩子总喜欢找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换个角度想一想,学习是从兴趣出发的,牛牛这么喜欢科学小实验,在不影响完成作业的前提下,妈妈为什么一定要打断他,要求他读书呢?

孩子身体里有一个学习节奏,在早期他们会不断重复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把一首儿歌单曲循环一百遍,把同一集卡通片翻来覆去看一百遍,这是他们的大脑通过重复来一遍遍加深对世界的认知。如果孩子真的对某种事物很感兴趣,只要是健康的、不伤害身体的,家长可以给予孩子“沉迷”的时间和空间。

轩轩爸爸虽然和轩轩有约定,但是他不懂得计划应该和孩子一起制订,他没有告诉轩轩为什么要预习,也没有把决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的权力交给轩轩。这样的话,孩子怎么有积极性去执行呢?

计划不是家长的一言堂。孩子不是输入指令就可以执行的机器人。

家长越催孩子越不干,说明家长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而是一味从自己的角度进行干预,这也是大部分父母烦恼的原因。

遇到孩子掉链子的情况,很多家长总是急于去纠正和改变,希望孩子一夜之间就能完全按照计划执行。一旦孩子做不到,家长就容易着急和情绪失控。

父母要找到正确的方法监督孩子,才能避免成为催促孩子的闹钟,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

你是钟摆型父母还是闹钟型父母

几年前,我在英国剑桥大学访学期间,去过一个小镇。小镇上有一个教堂,教堂里有一个大摆钟,每天整点时,钟摆就会很有节奏地发出“当当当”的报时声。大家听到报时,就知道现在几点了,就会自觉地去做这个时间需要做的事情。

以前,我是一个很喜欢设置闹钟的人,有时要设置好几个闹钟才能起床,很多事情我都需要设置闹钟来提醒自己。在小镇上住了一段时间,我开始习惯按照钟摆的报时来安排我的每日作息,就把闹钟关掉了。

时间好像慢了下来,因为不再有闹钟追着我干这干那。

时间好像多了起来,我有了稳定的时间间隔提示,反而可以更好地安排任务。

有一天我突然“灵光一闪”,钟摆和闹钟,不就是两种常见的父母类型吗?

闹钟型父母追着孩子干这干那,往往同一件事情要催上三四次,鸡飞狗跳,闹声喧天。一听到父母开口,孩子就像听到闹钟响一样,只想把它按掉……

钟摆型父母划定劳逸结合的时间进度以后,给孩子提供稳定的时间预期,不多说,也不会少说。孩子一听到父母开口,就知道又到了什么时间点、该做什么事,如果不执行计划,属于自己的时间就会白白地流走。

建议父母做孩子的钟摆,不要做孩子的闹钟。

太多的家长习惯做闹钟型父母。闹钟型的父母一般比较强势,把孩子的所有时间都排满,而且因为不放心,一件事往往还要提醒个三四遍。

闹钟型的父母希望孩子跟着自己的计划来,对孩子的要求是服从和听话,容易忽略孩子的实际情况,把任务安排得太满,或者是难度太大、要求太高。就算孩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父母的第一反应也基本是拒绝接受,没有灵活变通,会强制要求孩子听从自己的安排和决定。

钟摆型的父母是理想的父母,他们懂得孩子的人生是属于孩子自己的,父母只能提醒时间的流逝,却不能催促孩子。他们懂得接纳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认识时间管理的意义。

做好时间管理,家长要记住,孩子做计划不是为了让父母满意,不是机械完成“爸爸妈妈布置的人生”,而是能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上自己希望过的人生。

多做钟摆型父母,少做闹钟型父母

钟摆型父母会引导孩子做好计划,过程中做好监督和确认,像孩子的顾问,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策。

闹钟型父母只重视结果,如果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就容易焦虑以及不停地催促,像公司的领导,喜欢下达命令。

很多时候,家长的烦恼就是孩子不听话。

孩子不是机器人,不可能一个方法就立竿见影。如果孩子的逆反心理比较重,一时半会儿纠正不过来,家长不要着急,尝试用“选择”代替“命令”

比如,在前面的案例里,牛牛如果在读书时间想做科学实验,建议牛牛妈妈可以让孩子选择:

“牛牛,妈妈理解你想玩科学小实验,但需要你做一下选择。如果你现在用了读书时间去做科学小实验,那就需要相应扣除本来的自主休闲时间。那么你选择读书还是做科学小实验呢?”

如果孩子选择做实验,就让孩子用计时器计时,看花费了多长时间。

如果不愿意扣除自主休闲时间,那就要求孩子按照计划表执行阅读安排。

一般来说,大部分孩子都会选择其中一种。但特殊情况下,个别孩子会说“我都要”,既想玩科学小实验,后面的休闲时间也要有。这时候,父母可以稍微严厉地坚持:

“牛牛,我理解你特别想玩科学小实验,但是,你只能占用休闲时间。”

如果孩子仍然不愿意,甚至闹情绪,家长千万不能失控——失控你就输了。

父母尽量温和地坚持,过程中可以严厉一些,但不要情绪失控和大发雷霆。如果孩子情绪激动,那就等孩子平静下来再进行沟通:

“今天约定的25分钟看电视时间已经超时了,根据我们的约定,如果你现在结束,周末还可以有30分钟看电视时间。如果不能做到,明天的25分钟就要减少了。”

孩子慢慢会知道约定好的事情一定要遵守,哭闹也没有用,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就会逐步养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千万不要说出伤害孩子人格的语言,伤人的话就像钉在心上的钉子,即使拔下来了,伤口也还在汩汩流血。

温和地坚持是为了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爱他的。严厉但情绪不失控是为了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讲道理的,时间管理是有原则的。

用这种方法训练孩子,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就会按照约定的计划来执行。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多做钟摆型父母,少做闹钟型父母,特殊情况可以另当别论,比如遇到危险时、孩子生病时、重要考试时、外出活动时。因为时间紧,没有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就可以使用闹钟型的方式,督促孩子尽快处理。等紧急事情结束以后,父母可以和孩子复盘这件事情,告知孩子未来遇到此类事情,如果有充分的时间,该如何更好地处理。

以身作则,与孩子共同参与时间管理

在家庭生活中,爸爸妈妈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如果父母能够有规律地生活,能够遵守约定的时间,并且在生活中给孩子讲述守时的重要意义,那么父母的言语和行为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家庭生活中,父母不仅要告诉孩子怎么守时,还要用自己的行动做给孩子看。父母答应了孩子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那么就要遵守这个约定。假如因为特殊情况无法实现,就要及时向孩子道歉,请求孩子的谅解。

有了时间观念,父母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每天的生活作息安排,让孩子知道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父母和孩子制订的每日作息安排可以简单一点儿。比如一天的内容包括主要事项就可以了:早上起床、早餐、午餐、晚餐、学习、玩、睡觉等。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每日作息安排可以设计得有趣味性一些,比如运用画画、贴纸、思维导图等形式,孩子会更有兴趣。孩子进入小学三年级以后,父母就可以教孩子把每日计划设计成表格式,逐步丰富每日计划的内容。

小测试
你是钟摆型父母,还是闹钟型父母

对比自己的情况,是的打“√”,不是的打“×”。

1. 孩子的每日计划父母会和孩子一起沟通确定。( )

2. 父母会尊重孩子每日计划的想法,并给予合理建议。( )

3. 当孩子刚开始执行计划时,父母会给予时间的提醒,并逐步减少提醒的次数。( )

4. 孩子不遵守约定好的计划时,父母会指出孩子的问题,但不会情绪失控。( )

5. 当孩子哭闹时,父母不会生气地“以暴制暴”。( )

6. 当孩子遵守约定时,父母会经常夸奖孩子做得好的细节。( )

7. 当孩子有一些奇怪的想法时,父母不会说:“你怎么满脑子乱七八糟的,别瞎想!”( )

8. 周末和孩子外出时,会征求孩子的建议。( )

9. 当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时,父母不会第一时间训斥孩子,会先问孩子原因。( )

10. 会提前和孩子沟通寒暑假的每日计划,并约定根据完成情况的分级奖励。( )

统计一下,10道题里,你有几个“√”。如果超过7个,那就说明你是钟摆型父母;如果超过7个是“X”,说明你是闹钟型父母。

小英老师在线
做钟摆型父母就不用催孩子吗

▲家长:做钟摆型父母就是不要催孩子吗?我的儿子9岁,上四年级,晚上很多事都需要我催,我应该完全放手吗?

■小英老师:孩子很多事情都需要你催,一般是因为他大脑里不清楚晚上有哪些安排,需要以什么顺序进行。做钟摆型父母,要学会和孩子做好约定,提前制订晚上的计划,包括每项任务和所需要的时长。

钟摆型父母会引导孩子将晚上的计划熟记于心,进而减少催促和焦虑。

在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钟摆型父母会尽量避免去打搅和催促孩子,但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也会提醒孩子,和孩子确认完成的情况,看孩子是否需要提供帮助。

在极少数情况下,对于有些非常紧急的事情,父母可以运用闹钟型父母的方法催促孩子,比如,孩子再不抓紧时间,就要赶不上飞机了,等顺利上了飞机,安排好入座以后,父母要找合适的机会和孩子沟通,未来再遇到类似事情该如何解决,让孩子逐渐积累经验,避免父母不停地催促。

父母要多做钟摆型的,少做闹钟型的,特殊情况下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