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操作实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教学诊改的内涵

一、教学诊改的涵义

诊改即诊断与改进,诊断的原意是对人们的精神、体质状态、劳动能力和某一特定的生理过程做出的判断,是治疗、预防的前提;司法部门判定血缘关系和伤害性质也属于诊断。改进就是指改变旧有情况,使其有所进步。在强调质量的时代,诊改就是指质量生成主体以服务发展需求为宗旨,高质量地全面达成计划目标并不断创造性地超越原定目标,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以体系化制度为保证,根据按目标影响要素制定的坐标体系对现实工作状态进行常态化自我定位、诊断,进而激发内在学习、创新动力,形成持续改进、同步提升的工作模式。

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并完善工作的过程。

建立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制度就是要建立一种推动职业院校自身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的机制,通过质量生成过程分析,寻找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运用制度、程序、规范和文化等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管理,从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建立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制度,引导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诊改的目标任务

教学诊改应基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的数据,由学校自主诊改,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进行抽样复核,并在促进职业院校在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基础上,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教学诊改的具体任务如下:

(1)完善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改为手段,促使职业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2)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上的基础作用,促进职业院校进一步加强校本数据管理系统数据中心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功能,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为各层面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3)建设现代质量文化。通过开展教学诊改,引导职业院校提升质量意识,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

三、教学诊改的工作方针

(1)需求导向——变自娱自乐为服务发展需求。应建立以质量为核心和纽带的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共赢的协同联动制度体系。

(2)自我保证——变以外部保障为主为以内部保证为主。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学校应构建校内“全员全程全方位”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3)多元诊断——建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职业学校自主诊改、利益相关方有效参与、主管部门协同改进的诊改制度与运行机制,努力构建既科学分离又有机统一的全社会质量共治机制。

(4)重在改进——变回顾总结为实时监控,变脉冲式激励为常态化改进,由此激发师生员工的学习动力与创新活力,并使之成为工作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