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结构的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3 协同创新网络

组织网络不同于传统的市场交易和科层组织治理模式,它是企业和市场形成的复合组织形态WILLIAMSON O E.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relations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9, 22(2):233-261.,也就是说,在网络合作中,企业间的协同不像普通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一般合作,也包含行政因素主导下的联合,它具有有机组合“多元互补”的特征。节点间的互动是依靠节点之间不同主体双向互动实现的,而不是由企业自身一体化过程和市场交易完成的GITTELL J N, WEISS L.Coordination network within and across orgnization [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4(41): 211-215.。在加快实现协同创新方面,创新网络有其独特优势。

2.3.1 协同创新网络的成因

管理学、经济学等战略理论都分析了创新网络的成因,交易成本理论和专业化与分工理论作为网络理论的经济学基础。现阶段,资源基础论和契约关系论是创新网络的主要理论DAS T K, TENG B.Instabilities of strategic alliances: an internal tensions perspective organization [J].Science, 2000(11): 77-101.

该网络中主体之间的“联系”所产生的正效应与负效应的差,决定了集群的竞争优势。而离散力与集聚力的综合作用又决定了集群进化的方向与途径蔡宁,潘松挺.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耦合性及其协同演化,以海正药业技术创新网络为例 [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37-144.。集聚动力涵盖了非正式学习、创新与扩散、外部经济、KRS和溢出、竞争合作、孵化增长、合作效率、资源禀赋以及它的综合能力蔡宁,潘松挺.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耦合性及其协同演化,以海正药业技术创新网络为例 [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37-144.。离散力产生的缘由是集群所出现的“锁定效应”和“拥挤成本”,集群因此而失去了动态适应能力和成本优势。集群依靠集聚力不断成长,但是集群集聚力对集群成长的积极作用又会因离散力的作用而受到削弱。当集聚力大于离散力时,集群才会发展;当集聚力等于或小于离散力时,集群则会出现技术锁定、企业转移和经济衰退的现象。显然,集聚力作为推动集群成长的动力,其与离散力的大小成反比周志太.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协同创新网络研究 [D].长春:吉林大学,2013.

网络是由组织进化而来,是组织为跟上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应付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科技创新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合作关系。曾纪幸指出,交易成本、资源依赖、创新降低的不确定性等方面是形成网络的几个因素。降低创新风险,分担研发费用,借力外部条件达到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之目的。从横向角度来看,网络内的设计研发、制造、销售等各部门通过深度合作研究,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内部创新体系,这是提升网络创新能力的保证;在纵向上,展开外部设计、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等层次的合作曾纪幸.多国籍企业在台子公司网络组织形态及其母公司管理机制选择之关系 [D].台北:台湾政治大学,1996.

刘兰剑、司春林对创新网络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是从资源互补视角、知识创造视角和交易费用视角展开刘兰剑,司春林.创新网络研究文献述评 [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4): 68-77.。Debrsson和Amesse认为,以下三个原因是创新网络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一,多样化复杂化的技术,其新技术研发往往需要多个层面的技术知识,而它们可能甚至超出了大公司自身的技术知识资源,需要外部技术知识资源的支援;第二,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这一点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第三,附加收益性,即由技术合作成功所产生的收益周志太.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协同创新网络研究 [D].长春:吉林大学,2013.。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的网络合作,能够获取其所需要的商业资源和技术,获取潜在的乃至新的竞争优势、市场和技术,这乃是形成网络合作的最通常的原因。

王缉慈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协同发展的现实紧迫性对创新网络的形成提出了客观要求。而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尤其是企业内外分工的精细化,使得企业生产愈来愈具备社会化特征,具体表现为技术合作与信息交流逐步增多,这就为企业间建立互信、长期的协同关系提供了最初的充分条件。此后,企业群体向创新集群方向不断迈进,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也随之日趋单纯化,创新网络关系由此逐步形成王缉慈.网络环境:产业组织创新的崭新形式——兼评我国企业“上规模”的认识误区[J].战略与管理,1997(3):109-114.。Hagedoor总结了参与创新网络的六种动机:一是规避高企的研发费用和研发风险;二是希望掌握整个领域的前沿技术,取得超额利润与寡头地位;三是缩短“技术发明—市场引进”的周期;四是开拓新商机或发现新市场;五是实现专业技术的互补和转移;六是在技术监督工作中发现战略机会HAGEDOORN J, ROIJAKKERS N, KRANENBURG H.Inter-Firm R&D networks: the importance of strategic network capabilities for high -tech partnership formation [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6,17(1):39-53.。而根据Borgattis的论断,企业协同创新活动对其自身应有的知识结构有了更高的需求,这就为网络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而企业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自发建立的初步的网络联系,则在客观上导致了网络结构的产生BORGATTIS, ROB CROSS.A relational view of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leaming in socialnetworks [J].Management Sc.i, 2003, 49(4): 432-445.

网络组织能实现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议价成本的最小化,因为其能够通过各主体之间的信任,达到互相协调和成本优化,从目的和效果上符合成本交易理论的定义WILLIAMSON O E.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relations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9, 22(2):233-261;彭正银.网络治理、四重维度与扩展的交易成本理论 [J].经济管理,2003(18):4-12.。资源的拥有者通过网络组织的平台整合资产,充分利用和结合专有资产的优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浪费,避免引发信任等危机。网络组织的协调作用使得各主体通过自身的优势去适应环境,避免资源分配失衡和市场危机,从而实现整体资源整合和效益最大化彭正银.网络治理、四重维度与扩展的交易成本理论 [J].经济管理,2003(18):4-12.

市场信息不对称会阻碍资源的对外流通和双向互动,这在传统的市场机制中经常出现,并进而产生一种“柠檬效应”。创新网络以整合各方自身、资源的优势,实现企业间资源的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在共享与互补的同时,促进了多样化活动的开展,并在活动中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使得资源优化配置,并由外而内地得到激活周志太.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协同创新网络研究 [D].长春:吉林大学,2013.

传统的市场契约具有正式性和瞬时性,而企业网络契约从契约关系理论出发,更加具有可服务性。这类契约用于服务交易,并为纷繁复杂的交易关系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更丰富的资源刘仁军,交易成本、社会资本与企业网络——关系契约理论及应用 [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彭正银.网络治理、四重维度与扩展的交易成本理论 [J].经济管理,2003(18):4-12.。由前可知,网络组织是对拥有不同资源的人提供整合、运用的枢纽,各方相互信任,减少甚至避免投机主义行为,实现有收益、有效益的开放性契约。契约关系之外,各方可通过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手段、协商谈判、声誉制衡、居间调停等途径,维系各方的往来关系孙元欣,于茂荐.关系契约理论研究述评 [J].学术交流,2010(8): 117-123.

2.3.2 协同创新网络的发生机制

(1)正如前文所述,单个企业难以孤立地完成日益复杂的现代创新,而与其他组织建立多样化联系,不仅有利于取得创新所必需的多样化知识、信息、技能和经验,乃至新的运作管理方法,也可以满足资源共享的需求,还可以降低新产品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开发成本,缩短研究时间。这些正向作用将激励企业与其他创新者进行合作。由此而产生的创新网络组织,帮助企业将外部资源内部化,建立损益与共的协调机制,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激励企业在创新网络互动中及时学习,与时俱进,取长补短,实现综合效益;创新网络建立、形成和发展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等更多的非正式决策机制,进一步降低创新成本;有助于转移隐性知识和精细信息,提升互信和互惠的关系,降低信息、交易成本和道德、市场风险。根据波特的论述,相关的创新潜能由产生在社群中的绝对性压力(包括同等条件下的压力、竞争性压力以及持续比较的压力)所激发,并且成了创新的重要动力和扎实的物质基础,使网络保持创新的持续活力。

(2)创新网络以其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石,迅速发展成一种高效的协同创新组织形式。这种组织结构能够有效克服单一主体的创新能力局限,降低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关键就在于创新网络建立了市场创新主体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实现群内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提供了充分条件。

创新网络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让知识拥有了这些新的特征:发展路径的依附性、衍生变化的快速性、信息源头的多元性和智慧收益的溢出性;而网络的交互影响又加剧了这些特征,继而反作用于创新的进程。在这种意义上,可将网络创新视为核心知识在网络间运动和强化的过程。一个组织运用自身知识结构的过程,是主体创新行为的协同性、企业能力的异质性、网络联系的开放动态性的反映,最终都体现了知识经济的上述关键特性。在网络中,竞争优势无非源于核心智慧与外围能力的相得益彰。为了通过合作获取其他成员的知识,内部继承积累和组织学习占主导地位的创新主体对结成网络的相关活动会产生迫切的要求,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更加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和更加有利的环境,以便在创新网络各个节点的协同创新中,都可以获取到分布在多领域的必要知识储备。

来自GREMI机构的卡马格尼认为,既然企业面对的是一个不可预知性逐渐增强的市场与技术环境,则创新发展在客观上必然要求企业间实现连接。实际上,集群已成为最活跃的企业创新平台与载体,其集群柔性结构、KRS、网络效应等特质使得协同创新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社会网络和市场网络的叠加效应,使得网络中的创新者关注资源共享、企业间互动、能力互补以及隐性知识的群体创新等领域,有利于充分运用知识溢出效应,保持组织的创造力并获得持续的竞争力,同时实现网络租金作为超额利润的共享化;也有助于通过合作和创新动力强化机制、内含乘数传导机制等创新机制,降低创新风险和运作成本,凭借技术积累扩大市场,成为行业领跑者。根据Hakansson在1987年的观点,网络是对知识进行掌握、扩增、拓展、创新整合和再创造的制度框架,其主要构成要件涵盖资源、规则、结构与运作,其中资源要素指知识、技能、物质资本、意识形态等企业占有和掌握的客观条件,运作要素则是指网络蕴含的机遇以及局限之总和。而对于这些创新主体联系的形式和强度的考察研究,就构成了网络分析的基础HAKANSSON H.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 network approaeh [M].London: London Press, 1987.。Freeman也认为,创新协同关系是任何一个网络结构的根本维系机制,健康运作的联结网络又促使这一创新方式的偶发性特征逐渐减弱,直至固化为一种制度。在这一制度框架内,成员之间的依赖性很强,企业、科研单位、中介机构和政府等群内各个节点能够在协作、开放和交互中形成密切性的既交织、又错综复杂并相对稳定的联系,其交互作用具有强劲动力。网络系统由相互依赖的子系统(subunit)所组成(这些子系统则形成于市场分工),而组织子系统而形成权力的分配,这就解释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能力为何主要源于非显性的、无法模仿的社会网络及其成功的合作伙伴。Hickson认为,网络是一种企业长期战略,它反映了企业的能动性、协同性战略,具体表现为一种由创新主体连接、交互而显现的组织机体。网络的战略有用性在于可以协调网络成员间的资源要素配置与流动、个体诉求、承诺信任关系,以便较好地统一网络成员之间的顶层目标,催化特定向度的多重交易HICKSON D J, HININGS C R, LESS C A, et al.A strategic contingenciestheory of intrao-rganizational power[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1,16(2): 216-229.。例如,将既有的价值链上的创新者联结成网络,就是最常见的合作方式,它以深化专业分工和更加透明的知识传播与习得方式,降低了技术和市场风险,节约了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环境控制力与整合创新能力。创新的产出和合作节点的数量形成正相关关系,从而联系紧密的网络与开放性的网络更能孕育出创新。

2000年,Ahuja基于实证调查方法得出结论称,在创新网络构造语境下,网络结构对关联合作伙伴紧密程度的创造,受到信任和合作可改进程度的正相关影响,且受到机会主义因素的负相关影响。创新网络拥有灵活性与可拓展特点,使得兼顾网络整体绩效与各集成单位利益的共同实现成为可能。而要达成创新交易双方利益的均衡,网络创新主体必须在明确创新知识产权(创新资源呈现为支配权与创新成果呈现为索取权)的基础上,将其所掌握的知识技术资源毫无保留地传递至创新网络内部;同时,创新主体还应当全面测评交易者之间的多边需求,不但要在平等互利的环境下开展协同,而且要控制所谓“实际交换比例线”,使之至少保持双边底线的平衡。如此,网络中企业的合作就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网络中特定技术或产品的更新、创新,固然对创新者自身有益,但更重要的则是使创新成果经由集体学习或模仿研发等形式在网络内部畅通流动,在短时间内促成知识与技术的超额累积,保证企业持续盈利和创新永续发展。特别是具有较完善体系的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其自我完善能力与适应性微调能力很强。对这些网络而言,即便是个别或少数创新企业由于市场外部不定性或遭遇创新风险而失败乃至死亡,也不会对网络的全局运营和整体创新产生致命影响。创新网络由网络联接产生交互影响,兼具竞争性与协作性,激发协同创新活动AHUJA G.Collaboration networks, structural holes, and innovation: a longitudinalstudy.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0,45(3): 425-455.。如企业所拥有的创新成果体现于譬如各项专利与标准以及市场规则制定时所起关键作用的影响力与发言权,因此这种处于产业价值链顶尖地位的创新成果,就是创新网络的核心。具体到我国的情况:要想提升某一领域的产业竞争力,就必须依靠一批掌握核心科技的行业领导者。中国知名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等,就是创新企业的佼佼者,它们在国际市场的创新网络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Li Y, Vanhaverbeke等通过案例分析得出结论:在创新网络中,规模最大的企业必然居于网络核心,并且通常也是学习能力最强、研发水平最高、面向整个网络提供至关重要的创新解决方案(如创新工艺、技术、体制等)的成员。它们占据同业关键智慧财产,所掌握的核心科技是其他企业不可复制或难以破解的,这保证它们在网络中形成资源优势地位LI Y, VANHAVERBEKE W, SCHOENMAKERS W.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in innovation:reframing the interpretation [J].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management,2008,17(2):107-126.

2.3.3 协同创新网络功能机制

2.3.3.1 对价值的创造

创造一种价值的全部过程,就是将既有的、零散的价值模块加以整合。协同网络较企业战略联盟更为持久,这是因为集中化运营为不同的企业带来了文化共识与相互信任;这些因素还强化了支撑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主客观条件,故对于企业科技发展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罗斯,2003)罗斯·道森.网络中生存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4.。除此之外,协同创新网络还为隐性知识的学习与传递提供了途径。隐性知识源于实践(经验与技能)而高于实践,其明显的隐含性质使其难以用明晰的言语进行解释。而协同创新主体活动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包括了隐性知识的交流(属于最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还包括了编码知识的交流ASHEIM T.Interactive, Innovation systems and SME Policy, Paper presented on the EGU Commission on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ial Space residentialconference, Gothenburg, Sweden, August,1998.

网络经济在一定的条件下得以发展,这些条件诸如互联网发展与其他技术创新活动的常态性、模糊性,以及传统产业模式的转型。应当指出的是,网络经济和传统经济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替代性关系,而恰恰是一种并存与融合的关系。网络作为产业组织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在任何经济模式环境中,都有其客观存在的空间。当然,只有以互联网为基础,才能真正完成跨越时空的任务;网络经济进化为创新网络经济也才能由空想变为可能,并借助与传统经济模式相融合的正外部性,发挥空前的活力。根据孙健(2001)的论述,创新网络发展所依靠的主要信息资源具有再生性与有效性,这就是所谓“1-1=1(1=∞)”公式。换言之,任何一条经过消费的信息,均可继续发挥其信息价值,而且信息同时共享的损耗恒为零孙健,薛永玲,韩广智,等.阻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分析——青岛市中小企业创新状况问卷调查分析 [J].山东经济,2001(1):72-74.。在网络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互联网已成为人类的“信息永动机”;人们随时随地使用互联网进行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资源与能源消耗极少。这种环保、节能、高效率、低成本的高质量财富创造方法,可以带来生产力与劳动效率呈几何级数的提升。而上述财富或者信息资源的消费对资源自身的价值并不能造成损耗,并且常常是同时补充与修正信息资源自身而使其获得增值,从而使信息资源以反馈的方式使自身获得更大的价值。网络经济的发展使“信息”超越其他要素成为创新链条的核心价值资源即价值的源泉,由此产生了空前的资本集聚、生产集约和规模集成效应,开启了现代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之门。

2.3.3.2 对创新成本的节约

吴思华认为,由于网络中的学习效果显著、交易成本较低、经济利益实现较快,加之规模经济的正面影响,成型的网络关系通常能够从全局范围内降低整体生产与运作成本(吴思华,1996)吴思华.策略九说 [M].台北:麦田出版社,1996: 10.

2.3.3.3 对外部资源的取得

资源共享与KRS是发展网络的主要动因,这是由于,资源稀缺的挑战必须由创新主体和其他组织在组建稳定关系的基础上共同应对,尤其是当某种关键创新资源垄断于其他组织之手的时候LAVIE D.The interconnected firm: evolution,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D].A dissertation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4.。不同的企业内部虽然各自掌握了一定的资源,但相对于创新的复杂程度,这些资源仍然显得不足。因此企业通过战略联盟所增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弹性较大的决策能力,就成为创新主体取得外部其他组织的资源、进行创新活动的最佳战略选择。

2.3.3.4 对交易成本的削减

企业创新过程就是企业通过网络同内部或外部主体进行交易的过程。企业根据市场环境,对网络内部的分工进行专业角度的精细调整,灵活运用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网络内部的知识溢出与正外部性,促进创新知识体系的扩散。市场所具有的自发性和企业自身追求利益的理性衍生出网络内部企业“合作互惠、资源共享,协同同步”的三重互动性马刚.基于战略网络视角的产业区企业竞争优势实证研究 [D].杭州:浙江大学,2005.。网络内“学习曲线”的鞭策和本身的专业分工效应,降低了那些专业性较强的中小企业的学习成本,也激励各个创新主体专注核心科技,依托网络机制与竞合机制,推进协同创新,产生规模效应,从而实现从技术创新成本的降低,发展至创新成本的全局性降低。试想,如果与其他网络内创新主体维持良好交易关系即可减少交易成本,那么创新主体又有何理由不去重点关注其在竞争中最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活动?最可能的结果就是创新主体将把其认为的非核心活动外包,从而享受专业化分工生产带来的获益。正是由于产品具有高度关联的特质,网络内创新主体才彼此建立了频繁的交往,附带产生大量可资相互传递的社会资本和学习体制,从而削减了交易成本。综上所述,企业要想实现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创新效率、多出创新成果的目标,就必然选取创新网络模式。

2.3.3.5 对市场不确定性环境的规避

Katila将网络发展的过程总结为:交换内容丰富性的提升、治理方式的完善和网络结构的健全KATILA R, MANG P Y.Inter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a likelihood and timing of contracts [A].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1999: B1-B6.。吴思华认为,相互构建网络关系,能获得各项经济利益,以及通过合作共同规避不可预测的市场与技术变化吴思华.策略九说 [M].台北:麦田出版社,1996: 10.

2.3.3.6 促进技术扩散

技术扩散,是绝大多数创新对经济的效能提升和竞争力提升的实现方式。首先,在创新网络中,大量的知识、信息和人才在创新主体之间频繁流动,技术、知识外溢加速。其次,在较为完善的交易、技术和社会网络中,“干中学”能力得到提升,默契的行为方式和多种交流渠道形成,促进正式或非正式的创新交流频繁地进行,创新必需的隐性知识和创新成果迅速扩散。再次,促使网络内企业的创新活力增加,使创新和技术扩散效率和新技术适应性提升。最后,网络内发达的专业市场能够加速技术扩散,专业市场在提供商品交易场所的同时承担了协同创新主体、率先采用者和跟进使用者的联结纽带,降低了协调费用和交易风险,在汇集商品物流的同时传递了大量的人才流、知识流和信息流,促进了协同创新成果的扩散,提高了新技术成果的使用成功率。

2.3.3.7 符合正当性需求和权威机构的需求

符合正当性需求和权威机构的需求是保全自身、避免被排斥的需要。与其他组织链接,并借以表达其投入与产出等活动均符合合作伙伴的期望、规范与价值观。

2.3.3.8 对消费者主权的实现

“消费者是上帝”“顾客第一”的观念,在传统经济尤其是短缺经济环境中,则只是口号。卖方市场以生产者为王,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有限的产品,更遑论实现消费者主权。这种“大锅饭”式的生产模式将随着新经济模式的推行而难以为继,只能为“分众化”生产让出道路高建华,小众化时代的企业营销 [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11(4):25-26.

贾根良指出,构成网络的联系应当是那些综合了有形或无形资本要素的常态联系贾根良.网络组织:超越市场与企业两分法 [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4): 14-20.。网络经济环境的竞争需要更加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以及更加小范围和专业化的知识基础,这就使与具有技术互补性的企业一并开展协同创新活动成为企业之需要。在这一点上,创新网络正好可以用于反映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表征知识的分配、扩散等基本参数,从而为某一经济系统中的知识集中度和应用潜力信息提供有效统计申小莉.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企业实证样本的分析 [J].科学学研究,2011(3).。不难看出,创新网络首先提供了各种协同创新机制,而后又科学地整合了创新因素和预期成果。因此有学者指出,由于网络中的核心企业具有核心资源优势和网络位置上的便利,因此知识在创新网络中的运动使得网络核心企业能够汇总各成员的协同创新成果,加上这种知识传播对各个网络成员的创新活动的促进,最终会产生网络协同创新成果蒋军锋,党兴华,薛伟贤.技术创新网络结构演变模型:基于网络嵌入性视角的分析[J].系统工程,2007(2): 11-17.

总之,协同创新主体完成创新活动的主要方式是依赖网络间的知识流动,并对这些零散的创新成果进行有机整合,升华成系统型成果;网络系统内的其他成员形成自身的创新成果,也可以类似方式考察和理解。若以行为学视角概括,则网络创新可以被看作是各参与者均寄予厚望的多边互动。这个互动以创新成果所形成的利益分享为前提,而创新网络则是企业群体进行网络协同创新活动的固定化平台,是企业因创新过程复杂化、市场竞争白热化而形成的各种网络合作关系的总和许庆瑞,郑刚,喻子达,等.全面创新管理(TIM):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 [J].科研管理,2003(5): 1.

按照一般规律,系统演化有两个基本方向:一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二是反向的退化。科技创新能力系统是复杂的,其演化就是指创新主体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受到机构内部多种作用力要素和外部要素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其创新能力的状态、特性、结构、行为以及发挥的作用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即机构创新能力从培育、提升到跨上新台阶的发展历程。因此,在内部和外部有利条件下,主体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培育,使协同创新网络向一个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2.3.4 协同创新网络相关研究述评

不管是创新活动的系统观,抑或是网络观,各类资源、要素的协调整合至关重要。从实践角度出发,各主体互相协助将各要素、资源有机整合运用,并加以创新的行为,即可称为协同创新许庆瑞.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协同创新最关键的是能够在这种协同中实现整合、互动,从而达到整体的协调以及效益的最大化WERNERFELT B.A resource -based view of the firm [J].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1984, 5(2):171-180.。在传统的市场交易中,对于一些专用型资源,拥有者以外的企业很难通过公开途径及时获取。这类资源几乎不能在企业之间自由流动,无法实现企业及资源本身的优化配置POWELL W W, KOPUT K W, SMITH-DOERR L.Interorganizational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of learning inbiotechnology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 41(1):116-145.,这一点将被创新网络所改变。创新网络,尤其是协同创新的方式,使得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实现资源的流动和互动。而对于企业内外之间的互动,因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呈复杂、动态的形式,亟待深入和广泛地研究GULATI R.Alliances and network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4): 29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