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融资成本一直是公司财务决策的核心概念之一。从微观角度看,融资成本可以看作投资某一项目的机会成本,是企业用于评价和选择投资项目、融资方式等行为的重要标准,同时在公司财务和业务的决策参考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宏观角度来看,融资成本对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重要作用,是资本市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观测指标(毛新述等,2012)。融资成本是现有企业的投资者(包括债权人)对投入企业的资本所要求的收益率,也可以看作是投资本项目(或本企业)的机会成本,唯有比这一机会成本更高的收益才能真正为上市公司股东创造价值,所以它是管理层以及公司投资者都非常关注的重要标杆。
但是,现有文献表明,融资成本受到了规模、杠杆、风险、流动性等诸多公司财务特征变量的影响。然而,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正式制度安排下企业融资成本的各种影响因素,并没有跳出“社会化不足”的研究范式。他们忽略了一个现象:无论是企业或个人总是在其所处的社会结构中开展各项财务活动,说明其经济行为已经深深地嵌入社会网络关系中,必然要受到诸如网络、关系、信任等非正式制度潜移默化的影响(Granovetter, 1985)。因此,在研究分析公司融资成本时,需建立在“嵌入性”理论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资本理论等相关概念分析非正式制度因素对公司融资成本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处在经济转轨过程的关键时期,同时又在儒家思想与“关系哲学”熏陶下的中国而言,关注非正式的制度因素对于经济现象,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
创业板作为中国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主要以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绝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将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显得意义重大。一方面,因民营企业缺少正式制度带给国有企业的有效产权保护和保障,无论是合约的签订还是履行合约都面临着较高的交易成本,此时非正式制度将替代正式制度的缺失而充当着合约机制和保护机制的角色;另一方面,创业板上市公司生存与发展对非正式制度的倚重,反过来又会推动企业家甚至高管更加重视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和积累,使得他们的经济行为更深刻地嵌入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基于此,本书从高管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回答以下四个关键性问题:一是高管的社会资本的指标体系如何构建,其各个部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二是高管的社会资本是如何影响公司债务融资成本的;三是公司高管的社会资本是如何影响公司权益融资成本的;四是这种影响是否会受到一些微观因素(国有股权和银企关系)或宏观因素(制度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差异,若存在差异性,不同类型的高管社会资本所呈现出的这种差异性又有何不同。
因此,本书试图先从高管社会资本的基本概念出发,综合运用社会资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声誉机制理论,构建高管社会资本指标体系,将高管社会资本划分为横向、纵向和网络三个维度。根据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对高管社会资本对融资成本的作用机理进行评述,据此选择深入考察高管的政治关联、金融关联和声誉对公司融资成本的影响效应,并接着讨论微观因素(国有股权和银企关系)与宏观因素(制度环境)在其中的约束作用。通过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两条脉络,研究高管社会资本对其融资成本的影响效应,最终分别构建高管社会资本对公司融资成本影响效应的研究模型。依靠逻辑推演与实证研究揭开了高管社会资本影响公司融资成本的“黑匣子”。基于此,本书的研究对于我国今后创业型企业更好地利用公司内外部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对今后企业的融资决策行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简言之,本书着重从高管社会资本这个角度去研究中国特殊制度背景下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先是进行内在机理的理论分析,后是进行经验证据的计量分析,最后得出高管社会资本对融资成本的影响效果,从而为认识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下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成本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