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会计诞生在何时、发源于何地,至今尚无定论。但有更多的观点认为“会计”一词远在我国西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当时是指对收支的计算和记录,也有考核的意思。最初的会计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发展到目前,会计不仅是一门专门学科,而且还是一大职业。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活动一方面创造物质财富,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要发生劳动耗费,包括人力、物力的耗费。在一切社会形态中,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做到所得大于所费,提高经济效益。为此,就必须在不断改革生产技术的同时,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并加以比较和分析,这就产生了会计。可见,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的。
二、会计的发展
早期的会计是比较简单的,只是对财物的收支进行计算和记录。但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愈来愈复杂,会计也从简单的计算、记录财物收支,逐渐发展成为用货币单位来综合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过程,以及参与企业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等各个方面。会计的技术和方法,经过长期的实践,以及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也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会计的发展过程主要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古代会计(产生——复式簿记的出现)
在我国,远在原始社会末期,即有“结绳记事”“刻契记数”等原始计算记录的方法,这是会计的萌芽阶段。到了西周(公元前1100—前770年)才有了“会计”的命名和较为严格的会计机构,并开始把会计提高到管理社会经济的地位上来认识,由此“会计”的意义也随之明确。根据西周“官厅会计”核算的具体情况考察,“会计”两字在西周时代开始运用,其基本含义是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岁终的总合核算,通过日积月累到岁终的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此时,西周王朝也建立了较为严格的会计机构,设立了专管钱粮赋税的官员,并建立“日成”“月要”和“岁会”等报告文书,初步具备了旬报、月报、年报等会计报表的作用。春秋战国到秦代,用竹简木牍刻写的“籍书”或“簿书”已出现,用“入”“出”作为记账符号来反映各种经济入出事项,“籍书”或“簿书”应用的专业化至西汉时代取得了显著进展。到了宋代,在官厅中,办理钱粮报销或移交,要编造“四柱清册”,通过“旧管(期初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见在(期末结存)”的平衡公式进行结账,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这是中国会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成就。明末清初,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账”,它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四大类,运用“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进行账簿核算,设总账进行“分类记录”,并编制“进缴表”(即利润表)和“存该表”(即资产负债表),实行双轨计算盈亏,在两表上计算得出的盈亏数应当相等,称为“合龙门”,以此核对全部账目的正误。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会计发展也很缓慢,会计经历了从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到与生产职能相分离的发展过程。为什么呢?当产生原始的会计行为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过程简单,人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占用较多的生产时间去对生产过程进行记录计算,仅仅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记载下来”;以后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过程日趋复杂,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这时,上述简单的会计行为已不能满足人们管理的需要了。经济管理过程中对会计信息资料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会计的发展,于是,会计就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独立的职能。会计从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到与生产相分离的独立职能,使会计工作更加专职化,有利于提供更加全面的、系统的经济资料,从而加强了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早期的会计是比较简单的,只是对财产物资的收支活动进行实物数量的记录和计算,而且是与统计和其他核算融合在一起的。所以严格地说,这一阶段的会计还不成熟,它还包括了统计等其他经济核算的工具在内,属于古代会计时期。这一时期的会计最大的特点就是单式记账。
(二)近代会计(复式记账法的运用——20世纪40年代末)
近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标志一般认为应从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所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公开出版开始,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该书详细、系统地论述了借贷复式记账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世界第一部会计名著。1581年威尼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会计院”,会计作为一门学科在学校里被传授。之后,借贷记账法便相继传至世界各国,并不断完善,直至今日仍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这一时期的会计在技术方法与内容两个方面有了重大发展:其一是复式记账法的不断完善和推广使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日趋成熟,其二是成本会计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成为会计学中管理会计分支的重要基础。
(三)现代会计(20世纪50年代至今)
现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目前。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都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股份制公司的兴起,为了保护企业所有者的权益,会计逐渐形成了以对外提供信息为主,接受“公认会计原则”约束的会计,即财务会计。但另一方面,社会竞争更激烈,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就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方法。为此,管理当局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故管理会计逐渐同财务会计相分离,并形成一个与财务会计相对独立的领域。
此阶段会计方法技术和内容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会计核算手段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即现代电子技术与会计融合导致的“会计电算化”,二是会计伴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1946年在美国诞生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得到初步应用,并迅速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就已经出现了电子计算机软件方面数据库的应用,且建立了电子计算机的全面管理系统。从系统的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管理会计”这一术语在1952年的世界会计学会上获得正式通过。
综上所述,从会计的发展历程能够看出,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必将越来越重要。正如马克思所说: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因此,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