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绿色发展报告(2018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攀枝花市2018年绿色发展报告

201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攀枝花市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强化目标责任,深化工作基础,细化工作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维护群众权益,在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1)环境质量保持基本稳定。2018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8%,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64μg/m3,同比下降4.5%,细颗粒物平均浓度36 μg/m3,同比上升5.9%;二氧化硫平均浓度40μg/m3,同比上升14.3%;二氧化氮平均浓度38μg/m3,同比上升5.6%;臭氧平均浓度140μg/m3,同比上升17.6%;一氧化碳平均浓度2.526mg/m3,同比下降4.8%。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全市纳入国家考核的断面水质均为Ⅱ类,达到目标考核要求,4个地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土壤风险保持稳定。全市未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

(2)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有力推进。2018年,省环保督察发现并移交的237个问题中,已完成问题整改的总数为221个,整改完成率93%;中央环保督察期间转交信访投诉123件,已完成整改120件,整改完成率97.6%;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涉及30个问题,已完成问题整改15个,整改完成率50%;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现场核查发现的7个点位问题,已完成问题整改5个。所有未完成整改问题均按照时间节点稳步推进中。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34个,已全部整改完毕。

(3)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出台《攀枝花市湿地保护利用规划》《攀枝花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建设规划》《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大力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不断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印发了《攀枝花市环境污染防治改革方案》,积极探索“创新污染治理模式”,重点围绕BOO模式治理二氧化硫、全省首创区域污染治理、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第三方营运、改革大宗物料运输方式、全省首创扬尘污染防治办法地方法规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取得显著成效,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宣传报道。

(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1)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重点发展低能耗的新技术,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加快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行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产品上规模、上质量、上档次,延长资源型企业产业链,提高资源型产品附加值。重点推进了以综合利用高炉渣生产四氯化钛项目的产业化工艺优化、硫酸法钛白粉废酸除杂浓缩连续生产、钒钛磁铁矿表外矿和尾矿再选铁钛精矿、煤矸石等工业废渣生产建材等为代表的一批重点工业“三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建设、投产,有效实现工业“三废”的资源化和减量化。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水电项目整体推进,金沙水电站主体工程加快推进,银江水电站已核准批复。水电完成投资9亿元,桐子林水电站、观音岩水电站机组已全部投运。加快推进风电项目建设,仁和区风电五期10万千瓦项目已开工建设,盐边大面山三期、米易龙肘山风电项目加快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楚雄至攀枝花天然气管道项目已提前7个月竣工通气。

(2)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攀枝花市将“增加无公害、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供给”工作纳入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通过加强区域有机产业发展的合理规划、有机产业政策扶持、特色优势农产品有机认证和示范区建设、有机技术人员培养、有机产销全程监管、有机品牌的社会认知“六个加强”,积极推进全市有机产品认证和示范区建设。

(3)着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一是“三废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就,生态环境日益好转;二是低品位钒钛磁铁矿采选产生的大量剥离围岩、尾矿得到初步利用;三是采煤产生的煤矸石被大量用于发电和制砖,历史堆存量逐年减少;四是钢铁生产流程中产生的渣钢、渣铁、污泥等废弃物全部返回烧结、高炉生产,实现绿色循环生产;五是烧结烟气治理为攀枝花获得优良的空气质量做出了贡献,烧结烟气治理模式也得到国家的肯定;六是氧化钒清洁生产工艺能有效解决氧化钒生产的环保问题;七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骨干企业在推进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产业链逐步完善。

(4)扎实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工作。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以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为依托,以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推广为重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节能减排降碳体系,强化全民节能减排降碳意识,推动全市节能减排降碳工作见实效。

(三)构建新型城乡体系

(1)以规划为指导,建设绿色生态环境。一是编制了《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2011—2030)》;二是优化城市设计,尊重山地城市发展规律,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绿色发展为方向,着力优化城市组团布局、沿江线状发展“两个布局”,做优城市边缘形态、立体形态、空间形态,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三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编制了《攀枝花市自然环境生态保护与复育》《攀枝花市山体保护与利用规划》,启动对中心城区山体保护、利用、恢复、整治工作;四是启动了攀枝花市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增强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洪等自然灾害的弹性。

(2)大力发展建筑节能。一是于2008年12月起执行民用建筑节能标准,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专篇制、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备案制、节能技术产品备案制、建筑节能专项施工管理制、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制、建筑节能分部工程竣工资料备案制六项制度,对新建民用建筑形成建筑节能设计备案、分部工程专项检查和竣工备案管理的闭合式管理;二是做到管理“五个到位”,即节能专项技术交底到位、现场节能材料复检到位、样板间节能质量查验到位、节能专项验收到位、节能竣工资料备案到位;三是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的通知》,自2013年7月1日起新建民用建筑必须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太阳能热水系统,鼓励和推动建筑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

(3)启动绿色建筑活动。一是编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印发实施了《攀枝花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大力推广绿色建筑;二是制定绿色建筑实施办法,印发了《关于攀枝花市新建民用建筑工程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通知》。

(4)推广绿色建材。启动了禁止施工现场搅拌砂浆工作,进一步加大力度治理施工现场扬尘,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已基本形成建设系统内部联动、检测机构共同配合的格局。全市拥有大量可用于建材生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煤矸石、粉煤灰、高钛型高炉重矿渣、采矿弃石等已被大量用于生产预拌混凝土、烧结砖、人行道块、路缘石、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建材。

(四)加强依法治理

(1)加强环境执法监管。一是全面建立环境监管网络,建立环境保护行政约谈制度,制定全市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方案,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二是持续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依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全面整改突出环境问题,重点强化对大气、水、土壤“三大战役”执法检查,开展了自然保护区“绿盾”行动、“清废”行动、保障空气质量强化执法“百日行动”等一系列环保执法专项行动。2018年全市共立案155件,实施处罚126件,处罚金额2072万元。三是制定完善各项环境应急预案,发布《攀枝花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完善《攀枝花市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攀枝花市环境保护局辐射事故应急预案》,规范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程序,增强了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水平。四是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健全了环保义务监督员制度、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办法,有效调动了各方关心、支持、参与环保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合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有序推进全市中心城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治。

(3)严格能评、环评审查,加强源头防控。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高耗能行业准入标准,进一步强化能评、环评审查工作,把好源头关,从源头上杜绝新的高耗能、落后工艺、不符合环保要求、不符合环境容量控制目标、不符合城市规划的建设项目上马。

二、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存量问题解决难度加大

农村面源整治和大量矿山生态修复滞后。重化工企业沿江布局、重大风险源集中,流域性和区域性环境风险形势严峻,全市现有51座尾矿库、38处矿山排土场存在环境安全隐患。全市放射源和射线装置数量较多,监管力量薄弱,专业化水平不高。

(二)节能减排降碳压力大

预计到2020年,攀枝花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300亿元,但工业产业、产品结构特点决定了攀枝花市经济是高耗能和资源消耗型经济,用能情况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受经济形势下行导致能耗基数过低、技术节能空间缩小、能源加工转换企业能耗比重高等因素制约,攀枝花市“十三五”期间节能减排降碳工作压力巨大。

(三)建设用地、绿地用地紧张

攀枝花具有典型的山地城市特点,高山深谷,地形高差大且破碎,可建设用地规模远远小于平原城市,城市建设施工难度大、支挡设施多、成本高。

(四)工业产业结构仍待改善

攀枝花市工业内部结构重化比重过高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钢铁冶炼、化工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仍然占有较大比重,在引进大企业、好项目方面尽管做了很多努力但成效不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困难大、进展慢。

(五)关键技术亟待突破

攀枝花市在综合开发利用钒钛磁铁矿资源的环节上,还有不少能够明显推动绿色转型的重大技术难题未攻破,如钒钛磁铁矿非高炉直接还原的产业化、高钛型高炉渣提钛综合利用、低成本烟气脱硫技术装备等。

(六)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

全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滞后;围绕钒钛磁铁矿开发和深度利用而产生的工业废弃物,总量大、品类特殊、综合利用技术难度大,综合利用率仅20%,存在较大的环境污染风险。

三、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一)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市委、市政府印发《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进一步优化花城新区规划,调整规划布局,优化新区城市体态。启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前期研究》。根据《攀枝花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格局。结合城市污水、给排水、排洪专项规划,严格山体保护与利用、弃土场建设、城市色彩、重要节点城市景观等专项规划的实施工作。积极推进攀枝花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在尽快完成海绵城市研究的基础上,取得科学研究成果,推进海绵城市规划,形成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和实施路径,启动海绵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国家传统村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

一是强化节能减排降碳工作认识。进一步统一思想,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是调整和优化工业经济结构。着力抓产业培育,以重点产品培育和关键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①促进煤炭、钢铁、矿业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②做大做强钒钛、机械制造、能源等优势产业。③积极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④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

对新上项目做好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评价,对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不准开工建设,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从源头上把关预防。发展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三低一高”产业,同时压缩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产业。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三是进一步加强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继续抓好钒钛高新区的循环经济工作,使之成为全市循环经济典范,并引导企业改变只靠自身“单打独斗”式的内部节能减排,走多企业、跨行业、区域间循环经济之路,推进企业之间消化工业废物的“循环链”,通过行业成员之间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达到工业废物全面得到循环利用的目的,提升节能减排的成效。

四是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帮助重点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建立和推行严格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改善环境质量

(1)大气环境保护。一是强化源头控制,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扩大清洁能源供应范围,实施节能战略;二是加强市政基础设施二次污染防治,加强市政基础设施污水污泥处理厂、生活垃圾焚烧厂及其他市政设施废气污染治理;三是深化工业源污染治理,以燃煤电厂、钢铁、水泥、石化企业及燃煤锅炉为重点,实施脱硫、脱硝、高效除尘设施改造,推进工业燃煤锅炉治理;四是强化移动源和面源污染控制,加强机动车污染控制,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强化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和环保标志管理,强力控制工地和道路扬尘、餐饮油烟等面源污染;五是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与重污染天气应急处置,建立地方之间的联动机制。

(2)水环境保护。一是加强饮用水水源和良好水体保护,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依法划定水源地保护区,加强水源地监管;二是加快实施水环境质量改善工程,对全市三区两县下辖乡镇的污水进行处理,新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新建一批新农村聚居点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三是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治理,维持金沙江、雅砻江水环境质量,确保出市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加强总磷控制;四是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控,健全地下水环境监控网络,强化重点污染源监控。

(3)土壤环境保护。一是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基础调查;二是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级管理;三是加强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管控,完成全市受污染场地排查,建立受污染场地清单,并实现动态管理。

(4)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农业源污染防治,对全市农村面源污染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以环境质量为导向,建立、完善评估和考核机制,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农村饮用水安全,防治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粪污等造成农村面源污染。

(5)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一是实施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二是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监管,三是深化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四是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五是推进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