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书法家群体与复古观念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以赵孟为中心的江浙书家群

大德三年(1299)八月,赵孟任集贤直学士、行浙江等处儒学提举,直至至大三年(1310)九月,方才再次赴京,这十一年基本在江浙一带活动,因而对江浙书家产生巨大的影响。赵孟在此期间,以师辈身份与龚璛、袁易、郭畀、顾信等江南文士交游,诸人亲受教化、耳濡目染,使得赵孟的书法技法及书学观念得到了江浙书家的充分认同,也最终导致了江浙书家群向赵氏书风的趋同。形成在元中期,并且主要由江浙书家群体完成的《水村图跋》与《静春堂诗集序》这两件长卷,正是赵孟书风彻底笼罩江浙书坛的最好写照。

一、《水村图》《静春堂诗集序》所反映的元中期江浙书家群体书风

赵孟对江浙书家群的影响,在其所作《水村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图3-2.1)的元人诸家题跋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水村图》是赵孟为钱重鼎所作,大德六年(1302)十一月,其时钱重鼎客居陆行直家,赵孟为钱重鼎说江南水乡景色,并乘兴挥毫作《水村图》。《水村图》作毕之后一月,钱重鼎将之精裱成轴,重新出示赵孟,赵孟为之再作跋文一段。此后钱重鼎携此图遍求名家作跋,跋文作者有元书家四十余人,多为江浙籍或寓居于江浙的文人,这个长卷因而成为集中展示元中期江浙书家风貌的一件重要作品。

图3-2.1 赵孟《水村图》及元人诸家题跋

《水村图》其后元人作者除赵孟外,其他跋者按裱本次序,依次为(有人题跋数次,亦再次录出):觉非叟、顾天祥、陆祖兖、资深、从大、赵孟籲、黄肖翁、束南仲、罗志仁(书于大德丙午即1306年),钱重鼎(书于延祐乙卯即1315年),哲理野台、郭麟孙(书于延祐丙辰即1316年),陆祖宣(书于延祐己未即1319年),钱重鼎(书于大德七年即1303年),林宏、干文传、叶其贤、姚式、陆桂、龚璛(书于延祐丙辰即1316年),王钧、汤弥昌、钱重鼎(书于延祐二年即1315年),束从周、曹浚、孙桂、钱良右、俞日华、从虎、黄介翁、汤弥昌、龚璛、姚式、赵由儁、钱以道(书于延祐四年即1317年),陆行直、郭麟孙、陆祖凯、束巽之、赵骏声、赵由祚、束复之、陆承孙、束同之、陆继善、朱梓瑞、徐关(书于至正七年即1347年)等。

《水村图》的跋文书写时间基本是在元中期,跋者以江浙书家为主,而其跋文几乎全部被晋人书风(也可称为赵体书风)笼罩。尤其是顾天祥、资深、束南仲、赵孟籲、郭麟孙、林宏、干文传、陆桂、龚璛、汤弥昌、孙桂、钱良右、陆行直、束巽之、赵骏声、束复之、陆承孙、朱梓瑞、徐关等人,书风与赵孟几无二致,从中足可见赵孟对江浙书家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图3-2.2 龚璛《静春堂诗集序》

故宫博物院另藏有一长卷《静春堂诗集序》,此卷包括龚璛(书于延祐七年,即1320年,图3-2.2)、陆文圭(书于至治元年,即1321年)、杨载(书于至治二年,即1322年)、汤弥昌(书于泰定元年,即1324年)、陈绎曾(书于至治元年)等诸家书《静春堂诗集序》,虞集、郭麟孙(书于至治二年)跋,又钱重鼎诗,卷末附黄溍撰《故静春先生袁君墓志铭》(抄本),这个长卷也集中体现了元中期的江浙文人书风。

《静春堂诗集》作者袁易(1263—1306),字通甫,号静春,平江人,元知名诗人、藏书家,《新元史》有传。袁易与赵孟交好,赵孟曾作《袁安卧雪图》赠送袁易,黄溍记:“吴兴赵公尝取《汝南先贤传》所记汉司徒袁公卧雪事,写图以遗君(袁易),且曰:予作此图正以通甫好修之士,使之景慕其高节耳。”(7)袁易殁后数年,次子袁泰(字仲长)裒辑乃父遗稿成《静春堂诗集》,并邀请袁易的知交们题序。此卷作序跋作者中,除了陆文圭、杨载二人书风未受赵孟明显影响外,其余诸人无不与赵孟酷肖。

《水村图》与《静春堂诗集序》两长卷,均在江南完成,书写时间接近,参与人员多为江浙籍书家(另有少部分寓居江浙者),从各家书迹来看,除极少部分人书法面貌未受时风影响外,其余数十家,无不笼罩于赵氏书风之下,这也证明了赵孟在江浙书家群体中的领袖地位。

二、赵孟对江浙书家的引领及江浙书风的形成

《水村图》跋文与《静春堂诗集序》的书写者,是元代中期江浙书家的重要代表,他们分别是钱重鼎与袁易的亲朋故旧,但都与赵孟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水村图》跋文作者中除徐关稍晚,书时钱重鼎或已过世外,(8)其余诸人全部与钱重鼎本人相关——或由钱重鼎出面约请,或是因访钱重鼎因而得见此图,如龚璛书跋是因其访钱重鼎寓所,汤弥昌书跋是因钱重鼎携卷造访,其侄钱以道书跋是因为将会试京师而向钱重鼎告别。赵孟籲因为和赵孟的兄弟关系,获得了向赵孟学习书法的便利条件,除此以外,干文传、龚璛、汤弥昌、钱良右等无不因与赵孟交游而深受赵氏书风浸染。这些书家除了与赵孟交往外,还有着各自广泛的交际圈,从而有效扩大了赵氏书风的影响。而龚璛、汤弥昌、郭麟孙、钱重鼎四人,同时出现在《水村图》跋者和《静春堂诗集序》的书写者中,这都证实了江浙书家群体形成的稳定性与交往的频繁性。所以《水村图》与《静春堂诗集序》所反映的,不仅是钱重鼎与袁易的交游圈,更是以赵孟为中心的江浙书家群的构成图。

《水村图》部分跋者,如龚璛、钱良右、钱重鼎、干文传、陆继善等人,是江浙书家群体中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书法,也是元中期江浙书风的典型代表。

1.龚璛

龚璛(1266—1331),字子敬,号谷阳生。自高邮迁居平江(今属江苏苏州),少为徐琰辟置幕下,后充和靖、学道两书院山长,以江浙儒学副提举致仕,有《存悔斋稿》一卷、补遗一卷行世,《高邮州志》《新元史》有传。赵孟为袁易所作《卧雪图》,称“易与龚璛、郭麟孙为吴中三君子”(9)。元人杨载也有同样的说法:“袁君通甫……所与为莫逆交,如郡人郭祥卿、高邮龚子敬,皆知名于时,在吴郡文士中,三君子号为领袖。”(10)其人善书法,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云其“书有晋宋人法度”。

《水村图》卷后,龚璛跋曰:“延祐丙辰偶赋此,十月七日访湖天学士,遂到水村先生寓居,烟水苍茫间,适与此诗相似。”“水村先生”指钱重鼎,“湖天学士”即陆行直。龚璛因过钱重鼎住所得观此卷,遂作此赋,而龚璛同时与赵孟、虞集等人也有较为频繁的交往。

龚璛与赵孟的交往有如下几条史料可考。大德三年(1300),龚璛与赵孟同观范仲淹《伯夷颂》,其后有观款:“吴兴赵孟子昂、高邮龚璛子敬同观。”此处由赵孟代笔,后刻入范来宗撰集的《高义园世宝》。延祐五年(1318),龚璛跋《鲜于枢遗墨》,文中有“盍就子昂学士正之”一句。(11)至治元年(1321)十二月,赵孟书《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今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此疏为赵孟等人在杭州为僧祖瑛送行所作,帖后是参与送行的一长串人名,有仇远、汤炳龙、邓文原、胡长孺、张雨、钱良右、郭天锡等,龚璛亦名列其中。从大德三年(1300)直至赵孟去世的前一年,龚璛与赵孟交往长达二十年之久,显然不是泛泛之交。

在书法上,龚璛紧随赵孟。龚璛书作以行书为主,行书偏草的如《跋耶律楚材七绝诗卷》(书于至治元年即1321年,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图3-2.3),行书偏楷的如《静春堂诗集序》,也正是对赵孟最擅长的行、楷书风的追随。《静春堂诗集序》是龚璛存世字迹最为工整的墨迹,书写端庄,体态严整,为龚璛行楷的代表作。而致钱良右的信札《教授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图3-2.4),用笔精到,章法流畅自然,也是龚璛行书的上乘之作。(12)

图3-2.3 龚璛《跋耶律楚材七绝诗卷》

图3-2.4 龚璛致钱良右《教授帖》

龚璛传世书迹基本属于行书的范畴,间或以行楷或行草的面貌出现,根据龚璛有明确落款时间的作品来分析,从最早的《跋赵孟枯树赋》(书于至大二年即1309年,刻于《契兰堂法帖》卷七,图3-2.5),到最晚的《为郭天锡自书诗卷》(书于天历二年即1329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3-2.6),都能够感觉到赵体行书对他的影响。即便是在楷意与规范最为浓重的《静春堂诗集序》里,他笔下所表达的,依然还是飘逸的赵孟。龚璛的书法风格,也代表了当时相当部分江浙书家的学书观念,即以对赵孟的学习代替对魏晋法则的学习。

图3-2.5 龚璛《跋赵孟枯树赋》

图3-2.6 龚璛《为郭天锡自书诗卷》

龚璛所交往者皆当世名流,其本人自然也是名重一时,因而后世出现了很多托名龚璛的伪作,尤以题跋居多。(13)龚璛的真迹运笔遒媚有致,章法流畅自然,辨别并不十分困难。

2.钱良右

钱良右(1278—1344),又作钱良佑(在钱良右本人落款上,兼用“佑”“右”二字),字翼之,号江村民,平江(今江苏苏州)人。擅书法,黄溍撰《钱翼之墓志铭》,称其“于古篆、隶、真、行、小草,无不精绝”(14)。钱良右的书艺,也成就了他的仕途:“至治中,奉敕书真西山《大学衍义》进御,得官乡校。”(15)

《钱翼之墓志铭》又称:“其余中州雅望,若蓟丘李公、渔阳鲜于公,暨一时贤隽之士,亦皆折行辈与翼之交,故其闻见最为详博。吴兴赵公(孟)、巴西邓公(文原),遇翼之尤厚。”鲜于枢、赵孟本是复古书风的鼓吹者与先行者,而邓文原又是赵孟书风的忠实追随者,鲜于、赵、邓三人自然会在书法上给钱良右带来深刻的影响。钱良右本人就是赵氏书法的崇拜者之一,赵孟至元二十八年(1291)在大都时,曾为好友石岩书小楷《过秦论》,石岩征得钱良右跋文,跋曰:

吴兴公在寂寥风雨中,能为民瞻父引墨,所谓空谷闻人足音,云胡不喜。故此卷结体精密,无一笔苟作,岂但无一字无来处耶?藉使古人复生,亦应为之心服,今之作小楷者,民瞻父试与过目,自当起望洋之叹也。后八年致和改元复以见示,敬题卷尾,良右。

从这段跋文中可以看出,钱良右和赵孟极为熟识,才会知晓赵孟初入大都在实施政治与艺术抱负时的“寂寥”。同时,钱良右在书法上受到赵孟的影响,正如他在跋文中所言,古人尚且“为之心服”,更何况钱良右本人,而钱良右“无一字无来处”之语,也表明他对古法的敬重。他的行书代表作《吴中春游唱和诗》(苏州博物馆藏,图3-2.7),就反映了他对赵孟书法的学习,诗卷中诸字的结体,与赵孟几无二致;其行书《跋燕肃春山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图3-2.8),更得赵孟的流畅自然之美。

图3-2.7 钱良右《吴中春游唱和诗》

图3-2.8 钱良右《跋燕肃春山图卷》

钱良右曾藏有赵孟行书《临褚遂良枯树赋》一卷,至大二年(1313)三月十一日,龚璛在钱良右处获观此卷,慨叹为“子昂晚年最得意笔”,这是钱良右与龚璛二者收藏、研究赵孟书法的重要案例。

黄溍谓钱良右精于五体,除行书和草书外,钱良右尚有隶书传世,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龚开所绘《中山出游图卷》,其后就有钱良右的隶书跋文三行,字体规整典雅,是元隶的典型风格。

3.钱重鼎

钱重鼎,字德钧,号鼒,通州人,入元不复仕进,授徒于家,《姑苏志》卷十五有传。反映元中期江浙诸书家整体风貌的两个长卷《水村图》和《静春堂诗集序》中,俱有钱重鼎的序跋,而《水村图》更是赵孟为其所作,可见他也是当时江浙文化圈的名士。

在《水村图》上,有钱重鼎三处文字,分别是书于大德七年(1303)六月的《水村图赋》、延祐二年(1317)正月的《依绿轩记》、当年季夏的《水村隐居记》,书体均为楷书或者略带行意的楷书。钱重鼎的这三段记文,虽然时间相隔了十数年,但是面貌相差并不大,字形瘦长,尖入尖出,且在结体上颇显拘谨与犹豫,并没有晋人书或者赵书的韵致。如果仅以《水村图》上钱重鼎的书法来断定他没有受到赵孟的影响,那无疑是武断的,因为在《静春堂诗集序》上,钱重鼎的跋文是一派标准的赵氏书风(图3-2.9)。钱重鼎《静春堂诗集序》并无书写时间,但卷前的龚璛书于延祐七年(1320)、陆文圭书于至治元年(1321),卷后的杨载书于至治二年(1322)、汤弥昌书于泰定元年(1324),则钱重鼎当书于1321年前后。这也说明了他在学书观念上最终向赵孟靠拢。

图3-2.9 钱重鼎《跋静春堂诗集序》

4.干文传

干文传(1266—1343),字寿道,号止斋,平江人,延祐间登进士第,授同知昌国州事,至正三年(1343)以嘉议大夫、礼部尚书致仕,著有《仁里漫稿》等。

干文传对赵氏书风也是心慕手追,他的书作与赵孟酷似,与其他学赵者多得赵孟的秀媚不同,干文传下笔更为敦实,结字也更为宽博,得力于赵孟《三门记》尤多,而用笔深沉,也使得他的书法与元代学赵的其他书家并列时,能够特征鲜明地脱颖而出。

干文传的书作除《跋赵孟水村图》外,尚有楷书《跋朱熹城南唱和诗》(故宫博物院藏,图3-2.10)、行书《跋袁易钱塘诗卷》(上海博物馆藏)及楷书《跋兰亭序拓本》(现由英国私人收藏)等。干文传跋《朱熹城南唱和诗》对朱熹书法评价曰:“笔精墨妙,有晋人之风。”实际上朱熹此作,是标准的宋人体格,干文传却以晋人书法比拟之,某种程度上也是表达对晋人书风的推崇。

图3-2.10 干文传《跋朱熹城南唱和诗》

5.陆继善

陆继善,字继之,号玄素,江苏甫里(今江苏苏州吴中区甪直镇)人,亦自号甫里道人,能诗,工书,隐居乡里。

元人好《兰亭序》,表现在对唐摹本、唐临本及唐刻本(即《定武兰亭序》)的追寻上,而元人对于《兰亭序》在临写以外,最重要的两次复制,其一是顺帝下旨在宣文阁中将《定武兰亭序》重刻,其二则是陆继善以双钩法将《褚遂良摹兰亭》重摹。

图3-2.11 陆继善《跋双钩兰亭序》

陆继善的兄长曾获“唐摹兰亭三卷”,因陆继善有双钩廓填的技能,所以借得其中最喜欢的一件即《褚遂良摹兰亭》,将之另行钩摹,当时摹得五本,皆散佚,多年后意外获见其中一本,感慨不已,遂作跋曰(此本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3-2.11):

至元戊寅夏得此于兄故隶家,既喜且慨,吁吾兄不复生,唐摹不复见,予年已中,亦不复可为,抚卷增叹。

陆继善师从赵孟,所以对《兰亭序》有着特别的偏爱,而双钩填廓之法,也源于赵孟的传授。陆继善并没有记载他钩摹的时间,但是至元戊寅(1338)之时慨叹如今年事已高、不可复为,则当初钩摹的时间至少在十年以前。陆继善当年钩摹了五本,散出后复得其一,他对此卷相当珍爱,遂交由柯九思、揭傒斯、黄溍、陈方等作跋,诸家也均赞叹不已。也正是因为陆继善对《褚遂良摹兰亭》的细心钩摹,使其从中所得甚多,所以不管是他的行楷《跋双钩兰亭序》,还是行书《跋赵孟水村图》,都能体现出他对晋唐古法的追求。

除上述诸家外,同在《水村图》和《静春堂诗集序》书跋的郭麟孙、汤弥昌等人,也显示出与赵孟完全一致的书风,这充分说明,元中期的江浙书家群,已经基本被赵氏书风所笼罩,这也是赵氏书风得以辐射全国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赵氏家族书风

由于得天独厚的关系,赵孟的家族成员,包括其兄弟、妻、子、孙等,因为和赵孟的书法有更多的接触机会,或出于对家族中长辈的景仰与敬重,所以在书风上更容易受到赵孟的影响。

1.赵孟颢、赵孟籲

赵孟兄弟共有八人,依次为孟、孟颁、孟硕、孟颂、孟、孟颢、孟、孟籲,赵孟排行第七。兄弟中目前可见六哥赵孟颢及其弟赵孟籲的书作,二人都明显模仿赵孟的书法。赵孟颢有书于至大元年(1308)三月的《跋沈忠肃公行状》(上海博物馆藏),系大字行书,笔势和结构上,与赵孟的大字作品《二赞二诗卷》(故宫博物院藏)等极为接近。赵孟籲的书迹仅见此一件,而赵孟籲的传世作品就颇为众多了。

赵孟籲,字子俊,陶宗仪云其“工书,殊得公(赵孟)之家传”。(16)他现存的书作,相当一部分是为赵孟的书画作题跋,如《跋赵孟水村图》《跋赵孟人骑图卷》(以上故宫博物院藏,图3-2.12)、《题赵孟归去来辞》(辽宁省博物馆藏)、《跋蔡襄谢赐御书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跋程粲蚕织图卷》(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题水仙图卷》(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等,此外尚有刻帖《题画诗》(刻于《岳雪楼鉴真法帖》,图3-1.13)、《跋赵孟并管夫人致中峰和尚十二札》(刻于《三希堂法帖》),书体多为行书。在《水村图》中,赵孟籲跋:“问谁为此图,吾兄固能尔。”这表达了他对赵孟的服膺之情,所以他的书法面貌与赵孟极为接近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图3-2.12 赵孟籲《跋赵孟人骑图卷》

图3-2.13 赵孟籲《跋蔡襄谢御书诗帖》

2.管道昇

管道昇(1262—1319),字仲姬,赵孟妻,她是齐国名臣管仲的后代,仁宗延祐四年封魏国夫人,世称“管夫人”。 管道昇精通诗词、绘画、书法,曾手书《金刚经》数十卷,以施名山名僧。董其昌在《容台集》中称:“管夫人书牍行楷,与鸥波公(赵孟)殆不可辨同异,卫夫人后无俦。”可见推崇之高。

管道昇作书精美细腻,传世作品以题画与信札居多,如以《赵孟、管道昇尺牍合璧卷》(故宫博物院藏,图3-2.14)与《致亲家太夫人尺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图3-2.15)观之,笔调、结体完全就是赵孟的翻版。实际上赵孟曾为管道昇代笔,也说明二者书法的接近。今故宫博物院所藏管道昇《致婶婶夫人尺牍》(《秋深帖》),即是赵孟代笔,落款处原写作“孟”,后改笔为“道昇”。不过管道昇与赵孟的书法仔细辨别还是有差异的,管道昇的字更富有女性温婉柔美的因素。

图3-2.14 管道昇《赵孟、管道昇尺牍合璧卷》

图3-2.15 管道昇《致亲家太夫人尺牍》

3.赵雍、赵奕

赵孟有子三人,依次为赵亮、赵雍、赵奕。赵亮早逝,赵雍(1291—1361),字仲穆,早年以父荫入仕,官至集贤侍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晚年仕途不得意,弃官归家。因为赵孟的关系,赵雍年少之时即得与柯九思等名家接触;在元末,赵雍因与顾瑛交好,故又能广泛结交玉山草堂的访客,使其眼界更为宽广。

陶宗仪称其“工真草行篆,篆法二李,而清劲有余,真行草法魏公”(17)。赵雍完整地继承了赵孟家法,据陶宗仪记载,赵孟曾为幻住庵的和尚写《金刚经》,未写完人已逝,赵雍在后面续写,写毕浑然一体,他人根本无法判断是从何处续书,可见赵雍学赵孟已达神形俱似的地步。

赵雍传世书迹极多,相当一部分是题画,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是应人邀请,以赵孟后人的身份为赵孟书画作鉴定,在赵孟故后,请赵雍鉴定乃父的作品并跋,成为当时最可靠的保证。

从赵雍最早的作于至治二年(1322)的《赵孟自题小像观款》(装为赵孟《高峰和尚行状》引首,故宫博物院藏),到他最晚年的作于至正二十年(1360)的楷书《题松溪钓艇图》(故宫博物院藏),无不反映赵孟对他的深刻影响。但这些因为是题画或者跋文,书写起来还较为轻松随意,时有个人面貌,苏州天平山范仲淹祠堂现存赵雍行楷书《义田记》碑石(图3-2.16),是赵雍少见的碑版书法,书写尤为刻意精心,与赵孟的书法极为接近。

图3-2.16 赵雍《义田记》

图3-2.17 赵奕《跋赵孟前后赤壁赋》

赵孟三子赵奕,字仲光,陶宗仪称其“工真行草书,其合作者,可与魏公乱真”(18)。赵奕的存世书迹除至正五年(1345)的行书《梅花五十咏》(附王冕《梅花图》后,上海博物馆藏)外,其余都是应人约请为赵孟书画作跋,如至正六年(1346)赵孟《行书千字文》观款、至正十四年(1354)《跋赵孟临小楷黄庭经》《跋赵孟人骑图卷》(以上故宫博物院藏)、至正十七年(1357)《跋赵孟前后赤壁赋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3-2.17)、《跋赵孟吴兴清凉图》(上海博物馆藏)等,从这个角度来看,赵奕的书法更像是因赵孟而传。赵奕与赵雍书法同学赵孟,但是赵奕在用笔的细腻精微处,和赵雍相比尚有差距。

4.赵麟、王蒙

赵雍子二人:赵凤,字允文;赵麟,字彦征。赵凤无作品传世,而赵麟则继承了他的祖父和父亲书画全能的传统,其作品墨迹如《衡唐帖》(故宫博物院藏,图3-2.18)、《跋赵孟人骑图卷》(书于至正二十六年即1367年,故宫博物院藏)、《题相马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法帖如《奉酬廷璋博士及奉和谢太守诗二首》(刻于《停云馆法帖》)、《和谢太守绝句一首》(刻于《泼墨斋法书》)等。

图3-2.18 赵麟《衡唐帖》

赵麟传世书体俱为行书,而《衡唐帖》无疑是他行书的代表作。赵麟的行书与其父赵雍相比,在不失家法之中,更得灵动超逸之美,章法也极为自然高妙,所取得的成就高于赵雍。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香光居士,后隐居临平黄鹤山,又号黄鹤山樵,浙江湖州人,元末杰出书画家。王蒙家学深厚,其母为赵孟第四女,故学赵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黄公望在与王蒙合作的《竹趣图》上盛赞其书法:“叔明公子,文敏公外孙也,天姿神品,其于翰墨深入晋汉,至于鉴裁,尤所精诣,鸥波(按:文敏、鸥波皆指赵孟)之宅相,非子而谁耶?”(19)

王蒙以其画家的身份,却做到真、草、隶、篆、行五体俱通,其篆书如《题花溪渔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行书如《致德常判府尺牍》(又名《爱厚帖》,故宫博物院藏,图3-2.19)、楷书如《跋赵孟临兰亭序》(书于至正廿五年即1365年,故宫博物院藏,图3-2.20)、草书如《梦梅花处诗》(故宫博物院藏)、隶书如《题具区林屋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诸体皆备,极为难得,天资与勤奋,两者当缺一而不可。

图3-2.19 王蒙《致德常判府尺牍》

图3-2.20 王蒙《跋赵孟临兰亭序》

在王蒙诸书体中,以行书与楷书成就最高。其《跋赵孟临兰亭序》与《致德常判府尺牍》,用笔与结体皆规模赵孟,楷书雅逸,行书温润,而王蒙五体俱能,又何尝不是对赵孟诸体皆工的效仿。

除赵麟、王蒙以外,尚有其他孙辈在学习赵孟,赵孟书《道场山顶七古》,自跋:“吾长兄之孙颇好学,性亦驯谨,时时来从吾求书,意甚嘉之。因其求写此篇,遂书与之。”而即便在赵孟去世以后,赵氏家族仍能以赵孟为精神领袖团结互助、彼此提携。王蒙《爱厚帖》致德常判府相公云:

友人林静子山,吴兴人,亦赵氏之甥也。读书博学,多艺能,而未有成名。欲权于彼学中养赡,得三石米足矣。

王蒙是赵孟的外孙,所以此处的赵氏,指的当是赵雍或赵奕,而赵孟,始终是使他们团结一致的灵魂人物。

四、与赵孟交游并受其影响的其他江浙书家

在赵孟的交游圈内,还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如石岩、朱德润、俞和等人,他们与赵孟关系密切,是研究赵孟不可忽视的人物。

图3-2.21 石岩《跋仇远自书诗卷》

石岩,字民瞻,号汾亭,斋号双清堂,京口(今江苏镇江)人,曾任彭泽县尹,工诗词,善书画,有《鹤溪图》《五柳图》等作品传世。故宫博物院藏仇远《自书诗卷》,末有石岩跋:“右仇仁近手书自作律诗三十八首与盛元仁,……至正甲申岁秋孟,汾亭石岩民瞻为盛季高氏书,时年八十有五。”(图3-2.21)据此可推算石岩生于宋景定元年(1260),卒年在元至正四年(1344)以后。

赵孟曾为石岩书小楷《过秦论》,跋曰:

至元辛卯秋,民瞻自江左来谒选,时时相过,慰余寂寥风雨中。持黄素四幅,求作小楷,适按(案)上有贾生《过秦》三篇,乃为书之。八月晦日,集贤滥直赵孟书。

1291年赵孟作此书时,在大都的时间还不长,脱离故土来到陌生的环境中,同时因为初入大都,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艺术观念还没有被朝廷上下所完全接受,难免寂寥,所以赵孟对石岩的到访备感欣慰。

《过秦论》卷后元人题跋累累,从跋文内容及时间上看,其中鲜于枢、郭天锡、卢克柔、李衎、姚式、张谦、张雨、仇远、虞集、钱良右、宋无、刘致等人即是应石岩邀请作跋,由此足见石岩交游之广,而其斋馆“双清堂”,也是当时文人的雅集之所。

石岩与赵孟交游尚有其他数则可考。延祐元年(1314)秋,石岩持宋李公麟《揭钵图》,过吴兴请赵孟作跋;(20)赵孟还曾为石岩作《梅竹图》,诗录于《松雪斋集》卷五;(21)而最重要的,莫过于上海博物馆所藏赵孟致石岩的行草书手札,共计十札合裱为一卷,称为《致民瞻十札》(其中九封致石岩,另一封是致石岩的亲戚高仁卿)。

除《跋仇远自书诗卷》外,石岩另有数种书迹传世,均为隶书:《跋邓文原章草急就章》(作于天历三年,即1330年)、《跋燕肃春山图卷》《书杨孝先文》(图3-2.22,以上三种均藏于故宫博物院)、《跋李唐晋文公复国图卷》[作于元统二年(1334)秋八月,藏所不详]、《跋米友仁五洲烟雨图卷》(美国翁万戈藏)。(22)

图3-2.22 石岩《书杨孝先文》

石岩这些书作,书体皆为隶书,可见石岩主攻隶书,元陶宗仪亦专门记其“隶书学韩尚书(韩择木)”(23)。从这五幅作品中可以看出,石岩的隶书还是元人隶书的典型风格:端正、拘谨。元人写隶,因为不以汉隶为宗,师法唐宋,所以气息不古。首先体现在钩挑太多,这显然是唐隶的写法;其次是字体太过规矩工整,使得元隶在总体上缺乏个性与抒情性;其三,章法上多采取字距紧、行距宽的写法,这是小楷的章法,与汉隶的章法恰恰相反;其四,在字形结构上,以繁难复杂为能,这个特点在《跋李唐晋文公复国图卷》上尤为明显,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了晚明。出现这些状况,都是因为元人轻视汉碑所带来的审美上的误差。

张渊(1264—?),字清夫,号用拙道人,江苏吴江人,官至征东儒学提举。张渊早年师从赵孟,曾被张楧等人在学古斋中赏鉴的《洛神赋》,即是赵孟为张渊所书。故宫博物院藏张渊行书自书诗《云卧三十年》(图3-2.23),纯是赵孟法,行笔稳健,结体舒朗,风格清雅流美。

图3-2.23 张渊自书诗《云卧三十年》

图3-2.24 黄公望《跋赵孟行书千字文》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著名书画家,江苏常熟人。黄公望曾任中台查院掾吏,因受张闾案牵连而入狱,出狱后入全真教,在虞山、富春江和苏杭一带过着半隐居的生活。黄公望的书画曾得赵孟亲授,黄公望《跋赵孟行书千字文》:“经进仁皇全五体《千文》,篆隶草真行,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黄公望稽首谨题。”(24)(图3-2.24)黄公望跋此文时已七十有九,但是口气仍然谦恭如此。此外,黄公望所作《快雪时晴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前有赵孟“快雪时晴”四大字。赵书大字并不多见,想必他对黄公望也是尽心传授。黄公望除了向赵孟学习书法以外,亦是转益多师。《式古堂书画汇考》载其手札一通,文曰:

公望顿首宁极路教先生阁下,近侍诲谈终日,欢甚。奉违后,连日不克款教,渴心又将尘矣。恃爱欲求大手临《黄庭》《乐毅论》二帖,以为矜式。虽天寒,暖阁春温,想不废执笔也。(25)

黄公望希望对方手临《黄庭经》《乐毅论》作为他的研习参考,此两帖均为王羲之小楷名作,很明显这还是延续了赵孟的教学思路。

赵孟的外孙王蒙,比黄公望小三十二岁,但二人也是忘年交。至正十年(1350),黄公望作《琴鹤轩图轴》,王蒙为之补画;至正十二年(1352),王蒙作《竹趣图》,黄公望为其加题。吴历《墨井画跋》记王蒙“一日扫室焚香,邀痴翁(黄公望)至,出绘画请质”。

郭畀(1280—1335),字天锡,江苏镇江人,历任书院山长、巡检、儒学教授、行省掾吏等职,因为这都是些低级职务,所以他以更多的精力用于写字作画、寻师访友。郭畀精于书画,画学高克恭,书学赵孟,精能之至,曾奉命以楷书缮写《大学衍义》进献宫廷,又曾经写赵孟诗集一帙,赵孟跋其后,称赞备至。(26)以郭畀延祐丁巳(1317)春所作行书《梁栋四禽言诗卷》(故宫博物院藏,图3-2.25)观之,婉媚匀整,圆洁秀润,深得赵法。

图3-2.25 郭畀《梁栋四禽言诗卷》

郭畀与赵孟、白珽、龚璛、吾衍、袁桷等人相交并有文字往来。元末俞希鲁称:“(郭畀)长于书画,吴兴赵公子昂、渔阳鲜于公伯幾、蓟丘李公仲宾……皆相与颉颃,碌碌余子,视之若无人。”鲜于枢、赵孟等皆是郭畀的长辈,这种说法颇不得体,且有抬高郭畀之嫌,不过也说明了交游在郭畀生活中的重要性。

朱德润(1294—1365),字泽民,号睢阳散人,原籍睢阳(今河南商丘),居江苏昆山。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经赵孟举荐,入京师为官,任职于仁宗、英宗两朝,官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镇东行中书省儒学提举。朱德润的书法代表作是书于至正九年(1349)的《题浑沦图》(上海博物馆藏,图3-2.26),其书作华美雍容,将赵体的优点演绎到了极致。

俞和(1307—1382),字子中,号紫芝生,晚号紫芝老人,桐江(今浙江桐庐)人,寓居钱塘,终身隐居不仕。俞和为赵孟入室弟子,“及门之徒,惟桐庐俞子中”(27)。俞和传世作品较多,小楷、楷书、行草、章草及篆隶各体俱备,他忠实而完整地继承了赵孟的各体书法,就其书艺水平而言,已超越了赵孟的嫡子赵雍。俞和至正二十年(1360)所作行书《临兰亭序》(故宫博物院藏,图3-2.27)为其代表作之一,书写点画刻意精心,线条舒展飘逸,深得赵书神髓。

图3-2.26 朱德润《题浑沦图》

图3-2.27 俞和《临兰亭序》

五、郭畀《云山日记》所反映的江浙书家的交往

图3-2.28 郭畀《云山日记》

郭畀喜结交云游,并有手书《云山日记》传世,此日记成为研究元代文人交往的重要史料。郭畀日记现存有两册,其一藏于上海图书馆,日记始于至大元年(1308)八月二十七日,终于至大二年(1309)六月二十日;另一本藏于首都博物馆,始于至大元年十月二十三日,终于当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图3-2.28)。郭畀日记中牵涉的人物众多,事件纷杂,成为研究元人交往、应酬以及生活状况的珍贵史料,现就日记中所涉交游及谈文论艺之事列举如下。

1.访友

至大元年九月十七日:晡时至常州,入城元丰桥见白湛渊提举,值出江阴未回,乃子无咎、无华留饮。

九月十九日:午后,抵平江,见龚子敬山长父子,留宿,具晚饭,饭已,留灯夜话,是夕多蚊。

九月廿四日:湖上兜率寺,见赵子昂学士,不遇,乃侄赵仲美具茶,托致意。

九月廿八日:访吾子行,出所作《无稽集》,皆戏谈也。玄同观见赵子昂,时郝左丞坐正席,子昂问都下事。

十月六日:见赵子昂不遇。

十月九日:访吾子行,不遇。

十月十四日:访吾子行。

2.接待访客

至大元年十月九日:丘秀才续至。丘,杭人,吾子行之高弟也。

十月二十三日:石民瞻钱深之来,俱值出。

十二月初一:会客石民瞻。

至大二年正月初三:石民瞻来。

至大二年正月初四:石民瞻惠笔。

3.求书

至大元年十月七日:访吾子行求篆字,闲话久之,惠印色方。

十月十九日:见吾子行,写篆字相送,仍取玉箫为予吹数阕。

4.应索

至大元年九月初六日:李仲谦携纸求书画兰。过五条街,遇陈景南,同访陈响林,出示小米《手幅轴》。

九月初十日:登甘露寺,见本长老,留酒午面,仍求书放翁《水调歌》、孙楚望《摸鱼子》二词于多景楼下壁上。又以纸求书《遗教经》《四十二章经》《沩山警策证道歌》。

九月十二日:为甘露本无传长老抄经;客有惠杭州潘又新笔者,书小楷数千而不伐,可爱可爱!

十月十三日:张景芳送纸,求书吴兴虚彻道人诗偈。

十月廿一日:方仲明寄纸求书画,情绪不佳,迟一二日下笔。

至大二年正月初七日:李君德、汤君白来,携纸索书,就送纸一幅。

至大二年正月初九日:刘悦心、张景芳写篆字。

5.出游

至大元年九月十七日:同白无咎到太平寺,观壁上画。

九月三十日:汤君白知予事不如意,呼舟过湖,闲行散闷。

至大二年二月初九日:赵伯可相约早饭,饭已,发书,请伏虎林首座,引领作焦山之行。

6.鉴赏

至大元年九月初六日:遇陈景南,同访陈响林,出示小米《手幅轴》。

九月十四日:访盛季高,出示李重光《墨竹鸲鹆》、希远《墨梅古木》。

十一月十五日:访钦察公,出宣和御府黄居采《雪雀图》。

十一月廿四日:陈元善来,约文卿及予到其家,观苏汉臣《孩儿》四轴。

十一月三十日:吕侯独留予看许道宁《溪山渔乐图》。

闰十一月十三日:访孟云心,出示黄居采《萱草湖石》《蝶猫》二轴。

郭畀当时是由镇江赴杭州,《云山日记》主要记客杭时事,其中涉及了他与赵孟及其侄儿赵仲美、白珽、吾衍、龚璛、龚理(字子中,龚璛弟)、石岩、陈琳(字仲美、赵孟学生)、张景亮(赵孟外甥)等人的交往,涉事有诗文交流、向他人求书、应请为人作书画、鉴赏书画、洽谈印书事宜、友人招饮、结伴出游、托寄家书等,事无巨细,俱一一记之,充分展示了元代文人生活的真实画面。以至大元年九月廿三日日记为例,郭畀所记当日事极为详尽:

至大元年戊申九月廿三日,客杭,晴。早过井亭桥,解后张云心府判,次遇汤北村同知、张景芳学正。到玄同观,见吴若遗。若遗有他事,令师孙罗康伯相接,具早饭。郑表白同集,柏窗郑君之子也。饭已,入壶中林壑,次开北斗殿,看李息斋所画松二株于壁间,见李伯玉改所干之文,约来日于省中见其子。出北关门,湖州市妙行寺中,寻伏维那,已于昨日登天目山矣,徒有帐怏。寺僧宗兄供纸,留数字而退。观正殿佛三尊,伟甚,中设毗卢遮那佛像。殿前止有藏一座,次入法堂,有碑石数本,云喻弥陀神笔所画佛像,傍刻本末不暇记也。次礼古观音像,相传唐朝塑者。两边画壁,以屋暗不可细览。门有放生池,俗云接待寺者,即此院也。回路,足行倦甚,坐小舟而还。赵伯可来。寓楼颇洁,便于坐卧,大抵杭城楼居相连,自有一种风韵耳。

婺州孔君立来,闻孔提举新除。晚见唐仲文外郎,出示米老《研山图》。

从日记中可以看到,元代文人之间的交往极为频繁,而访友、观碑、谈书、论艺、鉴书、赏画已经成为文人交往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在日记中还可看到友人多次惠赠郭畀纸、笔、印章等文房用品,这种氛围的营造都极利于一位书家的成长。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龚璛为郭畀书《宣城诗》,龚璛跋曰:“予归京口省墓,天锡出此纸征予书宣城诗,记忆不甚真。天历二年孟夏二日龚璛识。” 龚璛书《宣城诗》,距郭畀《云山日记》已有二十年,也说明了郭畀与龚璛等人的交往是个长期而稳定的过程。(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