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又称为史前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社会形态,包括人类文明社会之前的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按照摩尔根和恩格斯的说法,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代,野蛮时代是学习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代。我国学者把原始社会划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原始社会教育的研究主要通过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古代传说等相关文献的考证、推测和类比来进行。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概要介绍原始社会的教育状况。

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是人人平等的,目的是为了个体生存和种群延续的需要。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最长的社会阶段,长达二三百万年。原始社会是一个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平等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与其社会特征相适应,教育也是没有阶级、人人平等的。原始社会的教育仅仅是个体生存和种群延续的需要,不是为了个别阶层的教育,而是全体成员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平等拥有的教育。

教育内容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在原始社会中,为了生存和生活的需要,教育必须向儿童和青少年传递生产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这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利托尔诺描述北美印第安人儿童的教育状况说:“有些负了教育责任的部落成员,应该使儿童认识生产,谁都不可以没有生产的知识的。”(16)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习俗和规范是原始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包括部落传统、习惯、禁忌、道德等。其中,“成人礼”是原始社会一种重要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还包括宗教、音乐、舞蹈和军事等。“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17)在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为了争夺资源不断产生冲突和战争,军事教育也逐渐产生。而军事教育的源头应该是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形式之一——打猎:打猎的工具发展为军事教育的武器,打猎的方式方法则是军事教育的战略战术了。

原始社会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极其简单。原始社会没有文字,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教育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没有形成专门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融的,是在共同劳动、生活和活动中进行中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教”“做中学”是原始社会教育和学习方法。法国哲学家利托尔诺对这种口耳相传的教育做了生动的记述:“在漫长的冬夜里,极北部的红色皮肤人用口授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使孩子们知道本地动物的名称、认识动物的性能、认识猎取的方法;教他们如何设置皮毛兽的陷阱。他们告诉孩子们如何利用锹和刀,用树皮制成独木舟、雪车、雪靴等。”“对孩子们继续不断地讲述光荣的业绩和祖先的军功,以引起儿童的想象,指导他们渴慕光荣。一有适宜的机会,总是告诉儿童们关于他们部落的仇敌,表示复仇是神圣的义务。”(18)

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最原始的文字和学校的雏形。恩格斯说:“(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19)苏联教育史家沙巴耶娃依据人类学、考古学的材料,推断在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出现了社会教育机构的胚胎形式——青年之家。(20)文字和学校的产生,标志着制度化的教育开始萌芽,标志着人类教育逐渐步出原始社会,开始走向更高级的阶段——奴隶社会。这也标志着人类逐渐走出蒙昧和野蛮时代步入文明社会。

思考与拓展

1.你比较认同哪几种教育起源论,请说明原因。

2.分析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 《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7.

(2) [苏联]巴拉诺夫.教育学[M].李子卓,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0.

(3)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58.

(4)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77.

(5) [英]沛西·能.教育原理(前言)[M].王承绪,赵端瑛,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6.

(6) [英]沛西·能.教育原理(前言)[M].王承绪,赵端瑛,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6.

(7)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86-187.

(8)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79.

(9)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78.

(10) [苏联]米定斯基.世界教育史[M].叶文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0:5.

(11) 《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7.

(12)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5.

(13)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9.

(14)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

(15) 《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9.

(16) [苏联]加业林,哥兰塔.世界教育学史[M].柏嘉,译.上海:作家书屋,1953:10.

(17)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4.

(18) [苏联]加业林,哥兰塔.世界教育学史[M].柏嘉,译.上海:作家书屋,1953:10.

(19)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

(20) 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