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与寻根: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1940-194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在中国艺术史学逐步走向全球视野的当下,无论是西方学者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还是国内学者对中国艺术史研究视域的拓展尝试,都不谋而合地走向了对中国艺术史学的发展趋势的关注,中国艺术史究竟应该是研究“艺术的历史”,抑或研究“历史中的艺术”,二者的区别主要是关注的重心不同,前者强调在艺术范畴内去探讨艺术的历史规律与发展轨迹,后者看重在历史语境下去关注艺术与他者的关系,诸如艺术与宗教、艺术与经济、艺术与政治、艺术与社会以及艺术与民族性、区域文化传播等历史情境的关联。换句话说,前者偏向更传统的内涵式研究,后者偏向更具开放格局的外延式研究。前者在过去的研究中主要表现为以年代学为主轴的历时性艺术史,而后者在当下更多地体现为具有历史情境的空间性艺术史(1)。显然,后者更能使艺术史与其他人文学科进行互动关联,这必然导致中国艺术史学在理论与方法层面需要寻找新的突破。这也正是当下中国艺术史学越来越适应在综合性高校发展的原因之一,也是全球史语境下中国艺术史与世界艺术史研究语词进行互涉共融的趋势所需。中国艺术史学的跨学科性、人文性、综合性成为了作为学科的中国艺术史在当下学界的共识(2)。因此,溯源20世纪以来现代中国艺术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轨迹,从而反思和探讨未来中国艺术史学在全球视野下的叙事模式和方法体系显得尤为有必要,因为它可以为学科发展的趋势预判提供一些历史经验的参考和方法论实践的案例。

众所周知,作为学科的中国艺术史以传统的经典书画史为基础,结合西方艺术史学科所建构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在对“美术”进行了普世的定义(3)后,逐步形成具有区域艺术史学科特色的中国艺术史学。当然其叙事模式无法割裂与西方艺术史观、理论、方法、语词的关系,西学思维的痕迹尤为明显,这在20世纪早期的中国美术史学著作(教材)(4)中有明晰的呈现。同时伴随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人文学科在艺术史领域的运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史研究从前现代学术向现代学科转型历程中,已经实现了作为“历史中的艺术”研究的第一次理论与方法的跨越与转向。这期间有一次官方组织的、大规模的中国艺术史田野考察事件便是实践这种理论与方法转向的典型尝试,即国民政府教育部在1940—1944年期间,由画家、雕塑家兼艺术考古学家王子云发起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王子云组建了一支由艺术家群体担纲的西北学术考察团队,历经四年,对四川、河南、陕西、甘肃、青海五省(5)进行了针对“无名艺术史”的民间艺术遗迹的田野考古和艺术考察。本次考察规模之大,考察范围之广,研究成果之丰厚,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和理论方法的思路。

学界对于抗战时期这次官方组织的西北艺术考察事件的关注主要来源于对考察团团长王子云(1897—1990)的相关研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该事件一直成为王子云学术地位评价的敏感事件,以至于在王子云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该事件一直沉睡在历史烟海之中,知其原委的人非常有限,更谈不上深入地探究和发掘其史学贡献。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王子云生前工作单位(西安美术学院)的一批他的学生以及他的子女们的共同努力下,最近二十多年关于王子云的田野考古研究才又重回学术研究的话语之中(6)

近些年来,研究王子云的著述往往会从他由艺术家向艺术史家的身份转换谈起,评述他大半生在欧洲和中国的艺术考古历程与艺术史著作,认为他是“中国美术考古的拓荒者”、“中西文化交融的拓荒者”、“中国美术考古学派的创始人”、“新文化运动和现代美术的拓荒者”、“陕西美术考古和美术教育的奠基者”等等。而这些评价都离不开他艺术考古事业的起点——抗战时期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7)。研究抗战时期西北艺术文物考察事件与研究王子云的田野考证方法体系及其艺术史学贡献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这也正是本书研究的重心之所在。

从王子云生前出版的著作中可看到40年代他率团考察西北艺术的部分研究成果,例如《唐代雕塑选集》(1956年)、《中国古代石刻画选集》(1958年)、《中国古代雕塑百图》(1980年)、《中国雕塑艺术史》(1988年)(8)

而随着近二十年对他史学研究的深入和他在抗战时期组织西北艺术文物考察活动的纪念性展览在陕西、重庆、广东等省市的陆续宣传,他生前的其他著述也随之而出版。例如:《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1992年)、《中国历代应用艺术图纲》(2007年)、《汉代陵墓图考》(2007年)以及2007年再版的《中国雕塑艺术史》和《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这些著作的刊布,都不断促使王子云及其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事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从1992年《文博》杂志第五期上刊发东平撰写的《历史遗珍——“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西北摄影集选”(1940—1944)的发现》,以展示摄影内容为线索,第一次以专题研究方式对外公开介绍王子云在抗战时期的西北学术考察事件及其研究成果《西北摄影集选》(9)算起,关于该西北考察事件的研究才算陆续展开,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公开展览有两次。一次是由广东美术馆和中国敦煌研究院主办,西北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博物院、岭南美术出版社承办,以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为契机,于2005年9月27日至10月30日在广东美术馆举行的“文化的责任——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纪实”展览,展览同期出版专著《抗战中的文化责任》(10)。并在当年广东美术馆年鉴中收录了本次展览研讨会的论文。这些论文包括李松、卢夏(考察团成员卢是(11)之子)、陈云岗、罗宏才、章国利、陈根远、戴叶君等人的研究成果,其内容主要是梳理本次西北考察活动的史实和意义,或者是对考察团的敦煌壁画临摹进行概要性分析,或者是对考察团其他成员(比如卢是)的考察活动进行评述。其中没有涉及对王子云学术贡献的系统梳理与研究,更未深入反思本次考察的方法论体系和王子云的艺术史学价值,尤其是从学科史角度体现出的史学价值。

另一次是2016年8月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的关于考察团团长王子云的文献展,即“云开华藏——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藏王子云作品及文献展”(该展属于2016年文化部全国美术馆藏精品展之一)。该展览将抗战时期王子云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期间的沿途写生、田野摹绘、测量等历史档案整理展出,同期出版了三卷本《云开华藏——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王子云作品及文献集》(12)。此文献集中,文献卷包括王子云论著的部分手稿、手绘地图、王子云旧藏拓片、王子云与文博和艺术史界朋友的往来书信以及文艺界学者专家对王子云著作、作品、纪念日的题词;作品卷包括王子云的油画、素描、速写、国画作品(国画作品主要是40年代西北考察中的艺术采风)以及他的其他创作与收藏品;图像卷包括王子云生平简介、个人影像、王子云本次西北考察和之后的文物考古之古迹照片。应该说该文献集为研究教育部西北艺术考察和王子云艺术史学贡献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图像史料,其中也有少量关于王子云写生作品、拓片的评论与研究述评,不过总体是以图片史料整理为主,并未对史料作系统性学理研究。

值得一提的另一关于王子云史学及其抗战时期西北艺术文物考察活动研究的重要会议,是2017年11月由王子云先生后裔发起,联合西北大学、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和艺术机构主办的“丈量历史的足迹——纪念一代艺术大师王子云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论坛。此次论坛由来自西安美术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广东美术馆、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广西艺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以及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的十余位学者发表了关于王子云艺术史学研究的学术报告。其中涉及本次西北艺术文物考察的论文有5篇(13)。时隔十二年,国内学者对该问题的关注的核心点主要还是对王子云在40年代考察敦煌、唐代帝陵及其雕塑艺术史研究的历史地位评述,仍未在王子云此次西北考察的方法论体系和艺术史学地位述评方面向前推进研究。

此外,偶有论文研究:王子云与敦煌学研究的关系;考察团临摹敦煌壁画的手法与张大千的比较;考察团的田野考察方法与梁思成及营造学社的方法比较等问题。同时还有涉及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的学术成果及方法的研究,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王吉于2008年完成的硕士论文《梁思成与王子云田野考察方法的比较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的刘朝霞于2013年完成的硕士论文《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史事考证》;2015年咸阳师范学院徐伟的《探析“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考察方法》等。这些青年学者对西北艺术文物考察活动和王子云研究方法的探究从总体上看,较为零散和概念化,缺乏对王子云艺术史学的系统性方法论框架的建构。

基于上述思考,本书选择将抗战时期王子云组建的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的艺术史考察活动作为一个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转型的典型历史案例,通过梳理该历史活动的起因、经过和研究成果等史实,深度剖析此次教育部西北田野艺术考察的学术成果价值,以及王子云对中国艺术史学的学术贡献,尤其是在学科史和方法论上的贡献,从而为当下作为人文学科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建构提供经验反思。

本次研究将王子云率团的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研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集中梳理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的史实,下篇分析论证考察团核心人物王子云基于西北艺术考察的史学研究贡献,即从史料整理过渡到史学理论反思的研究思路。

对于史实的梳理,前人已经作过一些整理研究,例如上海大学的罗宏才、广州美术学院的李公明以及南京师范大学的刘朝霞等。但其中仍有一些关于史实的细节问题属于未决问题。比如,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队的前期筹建有哪些具体工作,王子云组团在何种程度上受到过哪些人员或历史机缘的促成,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活动究竟何时结束等等史实细节,学界一直欠缺关注和深入研究。

对于西北考察的史学贡献反思,在以往对该事件的历史评价中主要集中于敦煌考察的意义分析和唐代帝陵考察的成果研究,将本次西北考察中民间小艺术(14)和民俗风情、社会艺术教育等工作内容的价值弱化或者舍弃。而这些内容不仅是构成教育部西北艺术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促成了王子云后半生艺术史研究领域的定位,即研究民间的非经典的无名艺术文物。“无名艺术史”的史学形态在民国中后期已然成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当下有愈来愈突出的地位。因此,笔者希望在全面梳理考察成果的同时,对“无名艺术史”在民国的研究范式进行深度剖析,从而在新的艺术史学坐标中去衡量考察团及王子云后期研究的学术价值。

新的艺术史学坐标的两轴分别是艺术史的研究范畴和方法论体系。这两轴是作为学科的中国艺术史在现代转型中最关键的两个维度。以这两个维度为基准轴,可以将抗战时期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的学术贡献及王子云史学研究地位进行更清晰的定位,从而归纳出他对无名艺术史、中国雕塑艺术史和中国艺术史学科体系这三个层面的贡献构成。

总之,本课题试图以史实的系统挖掘和梳理为基础,对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现代形态和中国艺术史学科史的早期面貌进行反思和剖析,把历史事件的个案研究置于艺术史学史的范畴,建构民国时期滥觞之“无名艺术史”的史学概念和王子云田野考察的方法论模型,从而深度呈现西北艺术文物考察的学术价值和王子云史学的贡献与地位。

艺术史,既是艺术的,也是历史的;既是审美的,也是实证的;既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既是有名的,也是无名的;既是艺术的经验,也是历史的文本。而对艺术史的考察,既是文化寻根,也是体察生活;既是解读图像,也是重构历史;既是学术史,也是学科史。期待对艺术史考察的关注,既是对艺术史的回顾,也是对艺术史学的反思;既是对学科演进的梳理,也是对史家贡献的诠释;既是史学形态的建构,也是史学方法的扩容。至此,鄙人稍可安放那颗忐忑而困惑的心。


(1) 所谓空间性艺术史,它是一种区别于时间性的历时性艺术史的史学观念,即重视对原境(context)的重构和阐释。空间性艺术史更看重艺术本身的物理存在性和文化存在性,淡化以时间为序或某种艺术观制约下的历时性艺术史。

(2) 芝加哥大学的中国美术史教授巫鸿认为,这种艺术史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甚至经济学建立密切联系的原因是西方艺术史研究在上世纪70、80年代由历史学带动美术史研究所出现的一个深刻变化,即“从建筑于‘普世’观念上的形式分析转移到对艺术创作的具体历史分析,包括艺术品的创作、需求、功能、观看、流通、展示、收藏等方面”(该观点引自巫鸿于2017年11月在第11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上的主题发言《全球视野中的美术史研究:变动的格局与未来的展望》)。显然他说的这种深刻变化后的西方艺术史学发展趋势也对借鉴西方艺术史理论进行具有学科意义的中国艺术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3) 这种对“美术”的普世定义,极大地扩展了艺术史研究的对象和门类,将传统书画史不关注的民间建筑、雕刻、工艺美术、风俗活动、宗教仪轨等具有视觉形象的对象作为了艺术史研究的范畴。换句话说,美术不只包含绘画与书法这两类传统认知下的概念范畴。

(4) 20世纪早期的中国美术史著作大都是为了教学需要而编制的教材,比如1917年姜丹书的《美术史》、1924年叶瀚的《中国美术史》、1926年滕固的《中国美术小史》、1929年郑午昌的《中国画学全史》等。

(5) 在这五省的考察中,以后四省为主,四川不是考察计划中的重点,考察时间也最短。

(6) 2017年11月由王子云长子王蒙先生发起在陕西西安成立“王子云艺术研究院”,展开针对王子云西北考察及其相关研究的整理、展览和研讨会,并于2018年3—6月组织“致敬王子云写生新时代——重走大师西北研修之路”的艺术考察采风活动等。

(7) 阎文儒曾写诗《清平乐——遍查全国石窟》评述王子云的艺术考古事业:“西起昆仑,览今古窟群。南下巴蜀通东海,驻马西子湖滨。莫高窟里行遍,麦积宝顶踏乱,北上云冈龙门,行程早已逾万。”艾青又云:“踏遍地球,历尽千辛万苦,为追寻人类美的创造。”(引自《丈量历史的足迹——纪念一代艺术大师王子云先生诞辰120周年文集》,第15、12页。2017年11月由王子云之子王蒙筹款印刷,暂未公开出版。)

(8) 这批生前出版的著作中以《中国雕塑艺术史》影响力最大,也是他的重要代表著作和后半生学术研究重心的体现。

(9) 该摄影集选后来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整理后正式对外出版,即:《西北大学藏民国时期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西北摄影集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

(10) 该套书共六册,分别是叙述文版、历史图版、艺术图版、图卷版二册、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经常费会计报表,具有较强的史料梳理价值。

(11) 卢是又名卢善群。

(12) 该文献集分为文献卷、图像卷、作品卷三卷,由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编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16年7月。

(13) 这5篇论文分别是田有前《王子云与唐陵研究》、李海磊《论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敦煌壁画临摹的色彩理念》、石村《一部影响深远的权威专史——读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艺术史〉有感》、吴荣鉴《莫高窟依然是一片净土——纪念敦煌艺术保护研究的发起者之一王子云先生》、王嘉《察古识今,鉴往开来——王子云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寻根情结》。

(14) 西北各地尤其是西安、兰州以及河西走廊等地的墓葬小艺术、少数民族艺术和民俗工艺是王子云团队的考察对象,主要包括瓦当、石刻线画、墓俑、铜镜、印钮、碑刻、民间建筑装饰图案、少数民族服饰、民俗活动、宗教信仰仪轨及工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