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女科临证精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代表性医家医著】

一、薛己

薛己(1487—1559),字新甫,号立斋,姑苏吴县人,明代著名医学家。世医出身,承继医业,先后任御医及太医院使。精通内、外、儿、妇、眼、齿、本草等科,尤精疡科,生平著作12部。其对女科的研究,著有《校注妇人大全良方》及《女科撮要》2卷30论。前者除对《妇人大全良方》的校注外,还增加候胎、疮疡两门,并附有个人治验和方剂。《女科撮要》收集验案183则,许多为《校注妇人大全良方》所未录者。上卷论经、带诸疾及妇人乳痈、阴疮等杂病,下卷论胎产诸疾。诸病后各附验案供参阅,遣用诸方罗列卷末。全书条分缕析,施治恰当。首言病机,继则分证阐述,确立治法,言简意赅,切合实用。该书精辟论述了经、带、胎、产及女科杂证的证治,是薛己妇产科临床经验的荟萃。其学术思想强调妇女以血为本,在病机方面,重脾胃,培源深流,认为经水不行,多有因脾胃损伤而致者,切不可认作经闭血凝,轻用通经破血之剂。凡遇此症须先审其脾胃何如,倘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少食恶味,泄泻疼痛,或误服汗下攻克之药伤其中气,致血少不行,只宜调养脾胃。治疗方面,强调治病求本,既重视后天脾土,又重先天肾命,以温补养虚见长。在用药方面,重视温补,不善苦寒,惯用六味、八味、六君、补中益气等方药,而且常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朝夕分补。

二、叶桂

叶桂(1677—1746),字天士,号香岩。姑苏吴县人,世居苏州阊门外下塘上津桥畔。祖、父俱精通儿科,叶桂承家学初习幼科,后学力日进,扩充其道于内科一门,并长于温病及疑难杂病,是温病学说的奠基人。其对女科一门的研究也造诣颇深,著有《临证指南医案》妇人卷、《叶天士女科医案》《叶氏女科证治》四卷等。叶桂认为奇经八脉是维持女子正常月经来潮的主要机制,其论及月经生理时云:“思经水必诸路之血,贮于血海而下。其不致崩决淋漓者,任脉为之担任,带脉为之约束,维 脉为之拥护,督脉以总督其统摄”;论及不孕及崩漏病理时云:“不孕经不调,冲脉病也”“肝肾内损,延及冲任奇脉,遂至经漏淋漓”;至于产后淋痛病机“都是冲任奇脉内怯”。治疗奇经从脏腑论治,遵循“女子以肝为先天”,从厥阴阳明而治,善调肝,暖肝益肾,强调通和奇脉。其医案中按奇经八脉辨证立法遣方用药者占1/4以上,尤重冲任,将冲任病变归纳为逆、结、虚、不固几类,治疗倡导运用血肉有情之品。

三、徐大椿

徐大椿(1693—1771),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苏州吴江松陵镇人,清代名医。其自幼习儒,旁及百家,聪明过人,勤学勤思,博览群书。年近三十,因家人多致力医学,故攻研历代名医之书,尤其精研中医经典医籍,谓:“言必本于圣经,治必遵乎古法”,并联系实际及所学所悟,加以注释。其一生著作甚丰,对女科的研究著有《女科指要》。其学术观点强调女科临证注重辨证论治,并巧用活用经方。例如,其认为产后多虚多瘀,治疗当以养血为主,辅以逐瘀,不同于当时的温补法作为产后常规治疗。他在点评《临证指南医案》中说:“近来诸医,误言产后属寒之说。凡产后,无不用炮姜、熟地、肉桂、人参等药。不知产后血脱,孤阳独旺,虽石膏、竹茹仲景亦不禁用,而世之庸医,反以辛热之药伤其阴而益其火,无不立毙,我见甚多。”

四、王慎轩

王慎轩(1899—1984),浙江绍兴人,从师于沪上名医丁甘仁等先生学医,是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早期学生。毕业后于1924年迁居苏州悬壶应诊,在苏州阊门内吴趋坊设立了女科诊所,以女科著称于江浙沪。王慎轩先生治学严谨,精通古今理论。治疗女科常见病,强调首先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在脏腑、经络、气血之生理关系的基础上分析病理变化,提出女子多气少血、气机不畅是女科百病的致病原因。先生总结自己对女科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的独到见解,撰著出版了《胎产病理学》一书,在当时的中医女科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该书于1926年出版后,不久就售罄,又于1930年再版。新中国成立后,王慎轩的女科诊疗经验曾备受重视,当时出版的一些中医院校女科教材,都选用了王慎轩的女科医案。1926年,热心于中医学教育的王慎轩先生创办了“苏州女科医社”,该社分实习、函授两部,历7载寒暑,毕业学生4届约700人。1933年夏天,苏州女科医社改称为“苏州国医学社”,社长为唐慎坊,总务主任为王慎轩。1934年冬,“苏州国医学社”改组为“苏州国医学校”。苏州国医学校学制为3年,每届招生40名左右。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学校被迫停办。王慎轩创办的这所民办国医学校在中医教育、学术研究以及医学科普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在今天仍不失其借鉴意义。20世纪50年代中期,王慎轩先生奉命先后调入南京、北京,曾执教于江苏中医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和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其代表著作还有《女科医学实验录》《王慎轩晚年医案》等。

五、钱氏女科

钱伯煊(1896—1986),苏州市人,祖上三代名医,幼承家训,6岁起寄读于清末状元洪钧家中,寒窗10年,饱读经史。16岁师从姑苏名医曹融甫(清末御医曹沧洲之子),领会师意。侍诊之余,熟读《黄帝内经》《金匮要略》《难经》《本草纲目》等中医经典著作。20岁又随其父临证,继承家学,22岁便悬壶于苏州,开业行医,门庭若市。1948年,国民党蓄意取消中医,钱伯煊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联合吴中名医黄一峰、葛云彬、李畴人、奚风霖、祝怀冰等人,共建“同舟社”,与扼杀中医政策相抗争。新中国成立之际,他主动捐献了家中的行医用具,进入政府开办的中医联合诊所门诊。1953年,他又与葛云彬、李畴人等积极筹建苏州市中医医院。1955年受命于卫生部调至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先后在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妇科工作。他以渊博的学识与丰富的经验积极投身于医疗、科研、教学等工作中,为新中国的中医事业殚心尽力,一直工作到90岁高龄。在女科疾病的诊治中,钱伯煊强调月经病调治重在肝脾气血,妊娠病对策着眼顾护脾肾,产后病意在攻补兼施,不孕症以调经种子为要,并善用单方验方,轻以祛疾。代表性医著有《妇科常用中药》《妇科常用方剂》《脉诊浅说》《女科证治》《女科方萃》《钱伯煊妇科医案》等。钱伯煊外甥女谈勇教授,中学阶段每到假期即在外公身边习字抄方,秉外祖父之令一直读完中医妇科博士研究生,就职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任妇科教研室主任。谈勇大弟子许小凤,随师攻读中医妇科学硕、博研究生,毕业后于苏州市中医医院从事中医妇科临床至今三十余年,为吴门女科代表性传承人。

六、邵氏女科

常熟邵氏女科创始于曾祖父邵荣芝,传于其子邵幼泉为第二代,再传邵景康为第三代,延至邵亨元先生为第四代,现至邵震为第五代世医。先辈们每日诊务繁忙,门庭若市,名震虞山。尤其是第四代世医邵亨元,治学严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女科方面,尤有独到见解,提出了“肝脾肾为本,五脏并重,温补为主”的学术思想,以及注重调畅情志、身心同治。邵老平素喜用花类药,认为花类药凝本草之精华,轻灵清化,性味平和,最能疏利气机,条达气血,尤适合体质娇嫩,不堪药性偏颇之妇女使用。临证若配伍得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七、郭氏女科

张家港郭氏女科创始于清同治年间,传承至今大约一百五十余年。高祖郭生春、郭子安研习岐黄,毕生从医,《江阴郭氏宗谱》卷七记载其“医学渊深,明于诊断,回春妙术,名噪一时”。曾祖郭汇泰,十八岁丧父,依父临终嘱托,从堂伯父郭子安习医,三年期满,又赴上海医学讲习所及苏州福音医院研究院深造,先后担任上海爱国女学和梁丰学校校医,后在镇上悬壶行医。自郭氏女科第三代传人郭守朴先生始渐渐形成郭氏女科独立的理论。著有医学著作《凤凰治验录》《单方杂萃》《躄叟见闻录》。郭氏女科博采诸家学说,结合临证之中心得,渐成一格:以调脾胃为主,顾护肝肾为总纲,虑及其他脏腑为辅。脾胃为后天之本,为一切生命活动基础,无论经、带、胎、产、女科杂病均与之关联最为密切。

八、邬氏女科

吴中相城邬氏女科始于邬俊才(1900—1954),昆山张浦镇周巷村人,自幼颖异,攻读儒书,博通诸经,14岁从师吴中甪直名医汤逸生学习中医内科3年,复投师昆山戴莲汀学习中医女科2年,19岁学成返回周巷悬壶行医,治病良效,声誉鹊起,人称“邬一贴”。其长子邬贞白,承家传,随父学医,1947年复投上海女科名医朱小南门下2年,得奥窍而归,擅长伤寒、温病、内科、女科。著《续济庐医案》一册。邬贞白次子邬良岗,18岁随父学习中医,后随昆山玉山医院王志贤老中医侍诊中医内科2年,并于昆山行医20余年。1981年底调入吴中望亭镇卫生院(相城区中医医院前身)工作至今。邬氏女科擅于收集历代名家医述、医案,从经典文献、流派学术、临证思维,用药特色等方面对典型医案进行解析、阐释,获益良多,形成了邬氏女科治病求本及强调脾胃、情志在女科疾病中的作用的学术思想特征。

九、其他吴门女科医家医籍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其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是“滋阴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吴门医派的鼻祖。他提出了以气、血、痰、郁辨证方法治疗杂病(包括女科疾病),在医学理论的发挥及杂病的治疗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著《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对于产前调治,主张养血清热,提出“产前安胎,黄芩、白术为妙药也”。
缪希雍(1546—1627),字仲淳,明嘉靖常熟人。其学有渊源,一本经旨,对中医学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用药擅长甘润清灵,重视清热养阴,属于寒凉一派。在明代温补之学盛行期间,独树一帜,很有实际意义。《神农本草经疏》和《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为其代表作,其中对女科血证的治疗及逐月安胎法具有精辟的论述。
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出身官宦之家,上海浦东惠南镇人,明末清初名医。所著《医宗必读》被当时称作最完整的中医教材,在吴中医界广为传诵,其门人大多数也为吴门医派。主要学术思想女科病重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和水火阴阳论,并强调肝肾同治。
张璐(1617—1699),字路玉,号石顽老人,江南长洲(现苏州)人。著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张氏医通》《千金方衍义》《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书,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吴中杰出医家,也是清初的著名医家之一。张璐苦读经典医籍,博采众长,在研究伤寒学、本草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代表作《张氏医通》为综合性医书,十六卷,其中“妇人门”中,列经候、胎前、临褥、产后等篇,专论女科诸证,其中产后三冲、三急、三审最为医者熟知。
沈金鳌(1717—1776),字芊绿,晚号尊生老人,江苏无锡人,清代医学家。他博通经史,工诗文,举孝廉,屡试不进。曾说:“昔人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余将以技济人也”,中年以后致力于医学。著有《沈氏尊生书》,其中包括《妇科玉尺》《妇婴三宝》六卷。其女科学术思想受儒学思想影响较大,全书始终贯穿“尊生重命”,临证重脉法、重情志,调和气血,兼顾脾胃。
吴道源(1903—1941),字本立,常熟市人,清代名医。习举子业不售,改攻医学,行医达数十年之久,名噪乡邑。撰写了妇产科专著《女科切要》,对妇产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他认为肥人的月经失调与痰湿有密切的关系,原发性闭经与气血亏虚有关。书中对闭经、月经先期、月经过期、痛经、保胎、产时产后病均有涉及,详细描述了各种女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于193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2月22日,在执行任务中被投靠日伪军的反动武装硬拳道逮捕,受尽酷刑,始终不肯吐露党的秘密。同年3月1日,被硬拳道活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