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历代方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

半夏 半升,洗(12克) 黄芩 干姜 人参 各三两(各 9克) 黄连 一两(3克) 大枣 十二枚,擘(4枚) 甘草 三两,炙(9克)

[用法]

原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和胃降逆,开结散痞。

[主治]

胃气不和,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名医方论] 1.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陷胸汤,攻结也。泻心汤,攻痞也。气结而不散,壅而不通为结胸,陷胸汤为直达之剂。塞而不通,否而不分为痞,泻心汤为分解之剂。所以谓之泻心者,谓泻心下之邪也。痞与结胸有高下焉。结胸者,邪结在胸中,故治结胸曰陷胸汤。痞者,留邪在心下,故治痞曰泻心汤。黄连味苦寒,黄芩味苦寒,《内经》曰:苦先入心,以苦泄之。泻心者,必以苦为主,是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以降阳而升阴也。半夏味辛温,干姜味辛热,《内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为助。故以半夏、干姜为佐,以分阴而行阳也。甘草味甘平,大枣味甘温,人参味甘温,阴阳不交曰痞,上下不通为满,欲通上下,交阴阳,必和其中。所谓中者,脾胃是也。脾不足者,以甘补之,故用人参、甘草、大枣为使,以补脾而和中。中气得和,上下得通,阴阳得位,水升火降,则痞消热已而大汗解矣。”

2.吴昆《医方考》:

“伤寒下之早……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连氏方论]

痞者,寒热中阻,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属于脾胃病变。方中重用半夏辛温,消痞散结,降逆止呕,以除痞满呕逆之证,故为君药;臣以干姜辛温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夏、姜、芩、连苦辛并用,能通能降,足以开结散痞;佐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其虚;使以甘草补胃气而调诸药。本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调其虚实。务使中焦得和,升降复常,则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诸症自愈。本方以半夏为君药,有解除心下痞满之效,故方名半夏泻心汤。
黄连汤《伤寒论》

[组成]

黄连 甘草 干姜 桂枝 各三两(各9克) 人参 二两(6克) 半夏 半升,洗(9克)大枣 十二枚,擘(4枚)

[用法]

原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寒热并调,和胃降逆。

[主治]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名医方论]

柯琴《伤寒来苏集》:“胸中之热不得降,故炎上而欲呕;胃因邪气之不散,故腹中痛也……用黄连泻心胸之热,姜、桂祛胃中之寒,甘、枣缓腹中之痛,半夏除呕,人参补虚。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搏于中,所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仍不离少阳和解之治法耳。此证在太阴、少阳之间,此方兼泻心、理中之剂。”

[连氏方论]

本方适用于胃肠升降失常,上热下寒的病证。胸中有热,故方中黄连苦寒清热,为君药;胃中有邪气,故以干姜、桂枝辛温散寒,为臣药,寒温并用,可使寒热调和;佐以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益气和中缓痛;炙甘草为使,善能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全方寒温互用,甘苦并施,能使寒散热消,上下调和,升降复常,诸症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