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历代方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和解剂

第一节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

柴胡 半斤(24克) 黄芩 三两(9克) 人参 三两(9克) 甘草 三两,炙(9克) 半夏 半升,洗(9克) 生姜 三两,切(9克) 大枣 十二枚,擘(4枚)

[用法]

原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和解少阳。

[主治]

1. 伤寒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 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见少阳证者。

[名医方论] 1.苏轼、沈括《苏沈良方》:

“此药,《伤寒论》虽主数十证,大要其间有五证,最的当,服之必愈。一者身热心中逆,或呕吐者,可服……若因渴饮水而呕者,不可服;身体不温热者,不可服,仍当识此。二者,寒热往来者可服。三者,发潮热可服。四者,心烦胁下满,或渴或不渴,皆可服。五者,伤寒已差后,更发热者,可服。此五证,但有一证,更勿疑,便可服,服之必瘥;若有三两证以上,更的当也……世人但知小柴胡治伤寒,不问何证便服之,不徒无效,兼有所害,缘此药差寒故也。”

2.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

3.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柴胡、黄芩之苦,以发传邪之热。里不足者,以甘缓之。人参、甘草之甘,以缓中和之气。邪半入里则里气逆,辛以散之,半夏以除烦呕;邪半在表,则荣卫争之,辛甘解之,姜枣以和荣卫。”

4.吴昆《医方考》:

“疟发时,耳聋,胁痛,寒热往来,口苦,喜呕,脉弦者,名曰风疟,此方主之。此条皆少阳证也,以少阳为甲木,在天为风,故《机要》名为风疟。柴胡、黄芩能和解少阳经之邪,半夏、生姜能散少阳经之呕,人参、甘草能补中气之虚,补中所以防邪之入里也。”

[连氏方论]

本方为和解少阳之主方。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能透泄少阳之邪从外而散,并能疏泄气机郁滞,故为君药;黄芩苦寒,助柴胡以清少阳邪热,柴胡升散,得黄芩降泄,则无升阳劫阴之弊,故为臣药;胆气犯胃,胃失和降,故佐以半夏、生姜降逆和胃,蠲饮止呕,人参、大枣扶助正气,使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可以直从外解;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立法,以和解少阳为主,柯韵伯称其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故列于和解剂诸方之首。
大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

柴胡 半斤(24克) 黄芩 三两(9克) 芍药 三两(9克) 半夏 半升,洗(9克) 生姜 五两,切(15克) 枳实 四枚,炙(9克) 大枣 十二枚,擘(4枚) 大黄 二两(6克)

[用法]

原方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

少阳阳明并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者。

[名医方论] 1.吴昆《医方考》:

“伤寒,阳邪入里,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此方主之。表证未除者,寒热往来、胁痛、口苦尚在也;里证又急者,大便难而燥实也。表证未除,故用柴胡、黄芩以解表;里证燥实,故用大黄、枳实以攻里。芍药能和少阳,半夏能治呕逆,大枣、生姜,又所以调中而和荣卫也。”

2.汪昂《医方集解》:

“此足少阳、阳明药也。表证未除,故用柴胡以解表,里证燥实,故用大黄、枳实以攻里;芍药安脾敛阴,能泻肝火,使木不克土,黄芩退热解渴;半夏和胃止呕;姜辛散而枣甘缓,以调营卫而行津液。此表里交治,下剂之缓者也。”

3.吴谦《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连氏方论]

此乃少阳病未解,传入阳明化热成实,故云少阳阳明并病。本方系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以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为君药;大黄、枳实内泻热结,以治心下痞硬或满痛,郁郁微烦,大便不解或下利,为臣药;芍药和里,善治腹痛,且助柴、芩以清肝胆,半夏和胃降逆以治呕不止,共为佐药;重用生姜,既助半夏和胃止呕,又配大枣和营卫而行津液,共为使药。总之,本方为治少阳阳明并病,和解与泻下并用之方,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故名之曰“大柴胡汤”。
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

[组成]

青蒿脑 钱半至二钱(4.5~6克) 淡竹茹 三钱(9克) 仙半夏 钱半(4.5克) 赤茯苓 三钱(9克) 青子芩 钱半至三钱(4.5克~9克) 生枳壳 钱半(4.5克) 陈广皮 钱半(4.5克) 碧玉散 包,三钱(9克)

[用法]

原方未著用法。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

湿遏热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名医方论] 1.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何秀山按语:

“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湿遏热郁,则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故以蒿、芩、竹菇为君,以清泄胆火;胆火炽,必犯胃而液郁为痰,故臣以枳壳、二陈和胃化痰;然必下焦之气机通畅,斯胆中之相火清和,故又佐以碧玉,引相火下泄;使以赤苓,俾湿热下出,均从膀胱而去。此为和解胆经之良方,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投无不效。”

2.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何廉臣勘语:

“青蒿脑清芬透络,从少阳胆经领邪外出。虽较疏达腠理之柴胡力缓,而辟移宣络之功,比柴胡为尤胜。故近世喜用青蒿而畏柴胡也。”

[连氏方论]

本方证乃湿遏热郁,阻于少阳胆与三焦所致。方中青蒿苦寒芳香,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寒,善清胆热,并能燥湿,二味共为君药;竹茹、枳壳、半夏、陈皮清热和胃,化痰降逆,为臣药;赤茯苓、碧玉散清热利湿,导邪从小便而去,且能和中,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