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温下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 一两(3克) 干姜 一两(3克) 巴豆 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3克)
[用法]
原方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莫令歇……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现代用法:上药共为散,每服0.3~1.5g,温开水送下。若口噤不开,可用鼻饲法给药。
[功效]
攻逐寒积。
[主治]
寒凝食积,猝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暴厥者。
[名医方论] 1.吴昆《医方考》:
“饮食自倍,冷热不调,腹中急痛欲死者,急以此方主之。脾胃以饮食而养,亦以饮食而伤,故饮食自倍,填塞至阴,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则令人腹痛欲死。经曰:‘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是也。以平药与之,性缓无益于治,故用大黄、巴豆夺门之将军以主之。佐以辛利之干姜,则其性益速而效益捷矣。”
2.冉雪峰《八法效方举隅》:
“查此方以巴豆为主药。巴豆大热大毒,又益之以干姜;大攻大下,又益之以大黄,若虚恐其不胜任也者。……本方干姜以益其温,大黄以益其泻,巴豆既已暴悍,干姜、大黄愈益助长其势焰,便可靡阴不消,靡坚不破。此方虽丸剂,只服小豆大三四丸,方制虽较重较强,而服法则较轻较缓。”
[连氏方论]
寒凝食积阻于肠胃,气机痞塞。方中巴豆辛热,有大毒,入胃、大肠经,峻下去积,开通闭塞,为君药;干姜辛热,温中散结,助巴豆以祛寒,为臣药;大黄苦寒,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且能监制巴豆辛热之毒,为佐使药。三药配合,力猛效捷,以备暴急寒实之证而用,故方名三物备急丸。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大黄 四两(12克) 附子 大者一枚(12枚) 干姜 人参 甘草 各二两(6克)
[用法]
原方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主治]
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名医方论]
成都中医学院中药方剂教研组《中医治法与方剂》:“本方宗《金匮》大黄附子汤的意思制定,用四逆汤为基础,加大黄、党参而成。取附子、干姜温热之性以温中散寒,大黄泻下的作用以攻积通滞,以益气补脾的党参、甘草,助姜、附振衰起废。通过上述组合形式,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则诸病可愈。”
[连氏方论]
脾阳不足,阳气不行,积滞内停,若单纯温补脾阳,则积滞不去;贸然予以攻下,又更伤中阳,故必须温补脾阳与攻下冷积并用。方中附子温补脾阳以散寒凝,大黄荡涤泻下而除积滞,共为君药;干姜、人参、甘草协助附子温补脾阳,为辅佐药;甘草并能调药和中,又为使药。诸药合用,共成温脾攻下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