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师临床工作指南: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物理因子治疗的作用

一、物理因子治疗作用的概括

物理因子的治疗作用都很广泛,且很多作用非常相似,可概括为改善血液循环、消炎、消肿、镇痛、抗菌、镇静、兴奋神经肌肉、缓解肌肉痉挛、软化瘢痕、松解粘连、促进伤口愈合、加速骨痂形成、增强免疫力、脱敏等。治疗作用广泛有一定的优势,当一个患者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问题时,可能用一种物理因子就能解决。比如关节骨折部位有瘢痕挛缩、活动受限和疼痛的问题,可以选择超声波疗法,因为它兼具松解粘连和止痛的作用。
但是,当面对这么多作用广泛且相似的物理因子时,在做临床决策时常常会遇到困难,感觉无法选择。比如对于疼痛、炎症、伤口不愈合等问题,多数物理因子似乎都可以治疗,但是怎样给患者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只了解物理因子的治疗作用是不够的,还要深入了解不同物理因子在作用机制、作用深度等方面的区别,再结合疾病的性质、病程、部位、面积等具体情况,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本书后面的章节会详细阐述各种物理因子的治疗作用,下面将介绍物理因子在炎症和组织愈合、疼痛控制方面的一些共性及特性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推荐。

二、物理因子对炎症和组织愈合的作用

(一)炎症和组织愈合的基础知识
炎症俗称发炎,指生物组织受到外伤、出血、或病原感染等刺激,激发的生理反应,这种立即的保护性反应有利于消减、稀释或隔离有缺陷的细胞或因子,是组织愈合所必须经历的过程。组织愈合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炎症期、增生期和成熟期,各个阶段会有所重叠(图1-5)。
炎症期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丧失。发热、发红主要是由于局部血流量增加的结果,急性期表现最为明显。肿胀是由于组胺造成局部血管扩张和小静脉血管通透性增加,受伤区域的液体渗透到组织间隙。受伤细胞会释放致痛的化学物质、肿胀会引起张力性疼痛。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肿胀会引起功能丧失。
关于急性炎症的持续时间,文献中并不一致,有学者认为持续时间很短,急性创伤引起的炎症通常在受伤后48~72h内缓解,一般不超过4天,也有人认为可能长达6天。炎症期不好明确界定,因为其和增生期、成熟期是有所重叠的;而且如果因为严重创伤、长期重复性受伤引起的急性炎症,以及一些炎症性疾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都有可能延长炎症时间。正常的急性炎症持续不超过2周,持续4周以上,称为亚急性炎症。如急性炎症持续存在、组织破坏和愈合同时存在,就会进展成慢性炎症。当然,慢性炎症也可能因为免疫反应的结果,如由于宿主组织产生变化、对外来物质(植入物或缝线)起反应或自身免疫疾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引起,慢性炎症可能持续数月至数年。
图1-5 组织愈合过程的三阶段是重叠的
(二)影响组织愈合的因素
很多物理因子都有消炎和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为了提高疗效,首先应该了解影响组织愈合的因素,根据不同伤口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物理因子。影响组织愈合的因素可概括为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
1. 局部因素
影响组织愈合的局部因素包括水肿、出血、血液循环情况、伤口深度及面积、组织分离、肌肉痉挛、肌肉萎缩、瘢痕疙瘩及肥厚性瘢痕、感染、湿润度及氧含量等。
(1)水肿:
由于肿胀引起的压力增加会影响组织愈合过程,导致组织分离,抑制神经肌肉控制,引起反射性的神经变化,阻碍受伤部位的营养。因此在受伤的初期,水肿的控制非常重要。
(2)出血:
即使是对毛细血管的最小损伤也会引发出血。它对组织愈合产生的负面影响和水肿一样,而且它的存在会产生额外的组织损伤,从而加剧伤害。因此,在受伤的初期,要尽快减少出血。
(3)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会影响组织愈合,血液循环较好的组织受伤,比如头皮、面部,愈合速度相对较快;血液循环不佳的部位受伤,比如小腿前外侧、骨骼上的软组织,愈合速度相对较慢。这可能与最初的吞噬细胞及形成瘢痕所需的成纤维细胞向受损伤部位的迁移失败有关。
(4)伤口深度及面积:
伤口的深度和大小对愈合速度有很大的影响。伤口深度越深、面积越大,受到感染、发炎的概率越高,愈合越慢。
(5)组织分离:
组织的机械分离会显著影响愈合过程。伤口边缘光滑,或经黏合或缝合后对合严密,如手术切割的伤口,倾向于通过一期愈合痊愈,瘢痕较小。相反,一个有锯齿状边缘的伤口必须通过二期愈合,由肉芽组织填补缺陷会造成过度的瘢痕。
(6)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会引起对撕裂组织的牵引力,分离两端,并阻止靠近。局部和全身缺血都有可能是痉挛引起的。
(7)肌肉萎缩:
损伤后肌肉组织会发生萎缩,肌肉萎缩会影响组织愈合,加强和早期活动受伤的结构可阻碍萎缩。急性损伤的部位以前强调绝对的制动,因为早期活动可能延迟愈合。而现在并不强调绝对制动,绝对制动会引起粘连和僵硬、肌肉萎缩,这些都不利于组织的愈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运动负荷。
(8)瘢痕疙瘩和肥厚性瘢痕:
在组织愈合的成熟期,胶原蛋白的产量如果超过了胶原蛋白的分解率,会导致瘢痕组织的过度增生。尤其是在伤口周围,这与正常的瘢痕形成不成比例,会形成凸起的、结实的、增厚的、红色的瘢痕。
(9)感染:
伤口上的细菌会延迟愈合,导致过多的肉芽组织增生,并经常造成巨大的畸形瘢痕。
(10)湿润度和氧含量:
湿润度对上皮的形成过程有重要影响。保持伤口湿润,有利于坏死物移向表面并脱落。氧含量与伤口的新生血管形成有关,充分的氧气供给对于正常的伤口愈合是必需的,氧气供应会受到局部缺血、静脉淤血、血肿和血管损伤的影响。
2. 全身因素
影响组织愈合的全身因素包括年龄、服用的药物、合并的疾病以及营养情况等。
(1)年龄:
皮肤的弹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因此伤口的愈合速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慢。
(2)服用药物:
使用皮质类固醇如可的松治疗炎症是有争议的。在愈合的早期阶段使用类固醇可以抑制纤维、毛细血管增生及胶原合成,并增加愈合瘢痕的抗拉强度。但在慢性炎症的愈合后期类固醇的使用是有争议的。
(3)合并疾病:
某些疾病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组织愈合,比如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免疫缺陷性疾病,以及动脉硬化、高血压等与循环有关的疾病。
(4)营养情况:
营养状况对伤口愈合很重要,特别是维生素C、维生素K、维生素A、维生素E、锌和氨基酸等在愈合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物理因子对炎症和组织愈合的效应
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各种物理因子的特性、炎症和组织愈合的阶段,影响组织愈合的因素,来综合制定物理因子的应用原则。几乎所有物理因子都有消炎的作用,下面分别对几种重要物理因子的消炎机制进行简单的阐述,具体内容详见各个章节。
1. 炎症和组织愈合阶段
(1)急性炎症期
1)治疗目标:
控制出血、水肿,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缓解疼痛。
2)禁忌的物理因子:
有热效应和动作效应的物理因子是禁用的,比如热疗、有热效应的高频电疗、超声波、光疗;治疗过程中会产生肌肉收缩的低、中频电疗等。因为热效应会加快急性炎症期化学反应的速度,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血管通透性增加,不利于控制急性损伤期的发热和肿胀。如果使用低、中频电疗,刺激的强度不能太大,不能引起肌肉收缩,因为电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会增加损伤组织的渗出,加重炎症反应。如有开放性伤口不能用水疗。
3)有效的物理因子:
急性炎症期可选择的物理因子有冷疗、紫外线、红光、红光波长范围内的激光、无热量的高频电、磁疗。冷疗消炎主要用于急性炎症期,其机制可以从血流动力学效应和代谢效应去解释。冷疗通过使血管收缩、增加血液黏滞性来降低血流;通过使血管的通透性下降,减少血管内液体渗透到组织间隙;温度的下降还可以降低炎症期的化学反应速度。当然,使用水疗中的冷水浸浴等,也能达到冷疗的效果。如果是急性外伤的开放性伤口处,一般的冷疗不能直接应用在伤口上,因为容易并发感染。
对于比较表浅的急性炎症,紫外线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紫外线的杀菌作用较强,大剂量紫外线可以破坏DNA和RNA的结构、改善病灶处的血液循环、破坏酶的功能,这些都会影响细胞的功能。但紫外线的作用较表浅,主要集中在浅层组织中。浅层组织有开放性感染时,紫外线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菌,对于有窦道的伤口,可以用紫外线导子照射。当然,浅层组织的细菌感染,应用对该细菌比较敏感的药物进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也是非常有效的。
对于病症较深的急性炎症,应该选择红光、红光波长范围内的激光、高频电、磁疗等作用较深的物理因子。红光、红光波长范围内的激光热效应不明显,急性炎症期可以介入,其作用深度可以到达皮下深层组织。它们可以使前列腺素F 、白介素-8增加,使前列腺素E 2减少,活化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促进肥大细胞的去颗粒化,促进与组织愈合相关的细胞增生。无热量的高频主要通过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来抑制急性炎症。磁疗对部分细菌性炎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功能及对部分细菌的直接杀菌作用产生的。
低、中频电疗尽管有一定的消炎作用,但是作用不明显,它们主要是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而达到消炎目的,可用于一些非特异性炎症。
(2)增生期
1)治疗目标:
控制瘢痕组织的生成、保证适当的血液循环、维持肌力和柔软度、加快进展到成熟期。
2)禁忌的物理因子:
保证适当的血液循环有利于为新生组织提供所需要的营养和氧气,因此此阶段不宜用冷疗。如果有开放性伤口不能用水疗。另外,新鲜的瘢痕不建议选择蜡疗、湿热敷等热效应明显的治疗,因为新鲜的瘢痕血液循环不好,容易烫伤。
3)有效的物理因子:
有热效应的物理因子和电疗都可以选择。如果有瘢痕选择超声波、直流电碘离子导入、音频电疗,可以控制瘢痕的增生、软化瘢痕。维持肌力及柔软度优先选择主动运动,当然有运动效应的电刺激和水中运动也可以提供益处。水疗可以减少负重组织受到伤害,降低再次发炎的风险,且水疗的减重作用可以帮助肌力较弱的患者进行运动训练。水中训练如果结合热疗还有利于增加血液循环、维持柔软度。
(3)成熟期
1)治疗目标:
控制瘢痕组织的增生、恢复肌力及柔软度。
2)禁忌的物理因子:
一般无禁忌,此阶段主要需避免制动引起的肌力下降及柔软度缺失。
3)有效的物理因子:
控制瘢痕组织的增生可以使用压力衣,这个阶段肌力训练(可以进行水中训练)和牵伸训练最为有效,在牵伸训练之前进行冷疗或热疗,可以加强牵伸效果。超声波、音频、蜡疗、直流电碘离子导入等物理因子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2. 慢性炎症
(1)治疗目标:
增加血液循环、减轻疼痛、预防及减少关节僵硬,加速进展到增生期。
(2)禁忌的物理因子:
通常不建议使用冷疗,因为冷疗会减缓愈合后期的化学反应或损害循环,且冷疗会增加关节僵硬的程度。
(3)有效的物理因子:
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对消散慢性炎症更为有利,所以应尽量选择有热效应的物理因子。慢性炎症期使用有热效应的高频作用非常明显,当人体组织温度升高时,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会明显加强。其他有热效应的物理因子也可以选择,比如作用于浅层组织的蜡疗、湿热敷、热水浸浴;作用于深层组织的超声波、磁疗。

三、物理因子对疼痛控制的作用

(一)疼痛的基础知识
疼痛是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有关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性经历。伤害或病理变化刺激神经末梢的痛觉感受器后,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引起痛觉。疼痛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以按疼痛的组织器官、系统、性质、原因、持续时间进行分类。
1. 根据疼痛的组织器官、系统分类
(1)躯体痛:
分为浅表躯体痛和深部躯体痛。浅表躯体痛是由位于皮肤、皮下组织、黏膜的疼痛感受器受到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深部躯体痛是由位于肌肉、肌腱、筋膜、关节、骨骼的疼痛感受器受到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这类疼痛范围较局限,疼痛较剧烈,定位清楚。
(2)内脏痛:
是指内脏受到机械性牵拉、压迫、扭转、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引起的疼痛。定位不精确,可呈隐痛、胀痛、牵拉痛和绞痛,有时还存在牵涉痛。一般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疼痛呈渐进性增强,也可迅速转为剧烈疼痛。
(3)中枢痛:
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疼痛,脑卒中、脑损伤、脊髓损伤、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等都有可能引起中枢性疼痛。特点是定位不精确,疼痛持续存在,性质不固定,个体差异大,可表现为烧灼样痛、刺痛、麻痛等。病变后可立即出现或延迟几年出现。
2. 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分类
目前对于急、慢性疼痛还没有确切的时间分类标准,有将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内的定为急性疼痛,也有将3个月作为时间分界点。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疼痛的时间超过正常持续时间即为慢性疼痛。
(二)物理因子对疼痛的效应
几乎所有的物理因子都具有镇痛作用,镇痛治疗是物理因子最常涉及的领域。临床中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疼痛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然而很难完全概括所有疼痛的物理因子治疗,下面将综合以上两种分类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
1. 急性疼痛
(1)治疗目标:
控制疼痛、控制疼痛相关的炎症症状、防止引发疼痛的病症恶化。
(2)禁忌的物理因子:
急性疼痛如伴随着急性炎症症状,则需参考急性炎症的禁忌证,即有热效应和动作效应的物理因子都不能使用。
(3)有效的物理因子:
如果急性疼痛伴随着急性炎症,优先选择兼具消炎和镇痛的物理因子,比如冷疗、红光、红光波长范围内的激光、无热量的高频电、磁疗以及用细菌比较敏感的药物进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这些物理因子本身可以通过闸门控制学说、内源性阿片理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来控制疼痛,同时也可以通过控制炎症来缓解炎性疼痛。当然,感觉效应的电刺激如TENS,虽然消炎作用不明显,但镇痛效果较强,也是很好的选择。感觉效应的电刺激即在治疗过程中不引起肌肉收缩的低、中频电刺激,在急性疼痛期一般应避免过度的运动或肌肉收缩,所以在做电刺激的过程中,要注意参数的设定,避免造成过度的肌肉收缩。如果急性疼痛不伴有急性炎症,则没有太多禁忌,使用有微热效应的物理因子还可通过改善组织的血液循环来控制疼痛。
疼痛治疗的物理因子选择需要考虑不同的病理情况。对于浅表躯体痛,可以选择作用较表浅的物理因子,主要作用于皮肤表面的有长波红外线、直流电、热疗、冷疗、低频电、毫米波;主要作用于皮下组织的有短波红外线、红光。对于深部躯体痛,则需要选择作用较深的物理因子,主要作用于肌肉的有中频电、短波、超短波、分米波、厘米波、低能量激光;可以作用到骨组织的有超短波、超声波、高能量激光、冲击波。超声波在骨和骨膜的交界面会发生强烈的反射,故如果希望作用于骨膜,则可以选用超声波。需注意的是对于浅表躯体痛,如果选择作用较深的物理因子当然是可以的;但对于深部躯体痛,如果选择作用较浅的物理因子,则有可能达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 慢性疼痛
(1)治疗目标:
解决疼痛的病因、控制疼痛、增进功能。
(2)禁忌的物理因子:
慢性疼痛一般无特殊的禁忌,但对于退行性骨关节炎,一般避免使用冷疗,因为寒冷是这种疾病的诱因。对于类风湿关节炎,不能使用在组织深层产热(比如超声波、高频)的治疗,因为关节内温度升高会增加胶原蛋白酵素的活性,加速关节软骨的破坏。
(3)有效的物理因子:
基本同急性疼痛,在使用有热效应的物理因子时,温度可以适当地提高,达到温热量。当然,冷疗也适用于一些慢性疼痛,还有体外冲击波疗法。慢性疼痛更加强调综合治疗,需要关注疼痛的病因,去除病因,同时治疗疼痛。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目标是缓解病灶处的无菌性炎症,减轻局部的水肿、充血,解除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疼痛。除使用消炎镇痛的物理因子外,还可以使用腰椎牵引治疗,当然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治疗。
3. 中枢痛
中枢痛因为症状常常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所以基本都是慢性疼痛。因为存在中枢的感觉通路受损,受损部位的神经元及纤维会发生生理及形态学的变化;且中枢痛的定位不精确,分布广泛,所以常规物理因子只能是对症治疗,疗效较差。随着对疼痛中枢机制研究的深入,经颅磁刺激已成为治疗中枢痛的一种有效手段,经颅磁刺激主要是通过调节参与疼痛调控的皮质区的兴奋性来减轻中枢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