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生保健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走出养生年龄的误区

人们对养生重视的程度因年龄不同而各异。人的年龄可以分为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5个阶段,幼年包括婴儿期。一岁以内称婴儿,2~4岁称幼儿,5~12岁称少年,13~17岁称青少年,18~40岁称青年(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44岁以前,18岁以后的人均归于年轻人),45~59岁称中年,60~75岁称年轻的老人,75~95岁称老年人,95岁以上称长寿老人。
婴幼儿是生命力极盛,机体各组织器官迅速发育成长的年龄,犹如初出的竹笋。婴幼儿虽然生命力极盛,但极稚嫩,易受损受伤(包括功能和组织),这是婴幼儿的体质和生命特点。在婴幼儿期,人们关注的大多是如何让婴儿获得充足营养,促进其发育和成长。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想到为婴幼儿养生保健。
少年时期也是儿童时期,从饮食摄入方面,已由哺乳为主的方式转为摄入饮食为主的方式。这时期儿童的身体发育、智力发育均是迅速进展阶段。家长们最为关注的是如何搭配高质量的饮食,满足孩子在发育过程中的各种营养的供给,重视孩子学前教育、读书、认字等,同样很少考虑孩子们的养生、保健。
少年时代是人体骨骼、组织器官发育趋向完善的阶段,少年儿童天真活泼,爱动。这期间,家庭对他们的关注是学习和身体发育,特别注意饮食调配,常为孩子补充营养及微量元素,在开发智力方面引导孩子学习和读书,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家长们依然很少为他们考虑养生、保健。
青年期较长。从18~44岁,是人体和智力已经发育成熟、完善的阶段,是人的生命力从鼎盛逐渐走向衰落的年龄段。在这一年龄段中他们表现的是体力强壮,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加之人生起始的创业精神、展示自我的心态。无论是鼎盛的青年前期,还是走向衰落的青年后期,这一年龄段的青年人对身体健康情况大多自我感觉良好,即便有某些内在功能不协调或某些方面有损伤也并不重视。在青年前期,人们很少想到保健、养生。青年后期,一些人能够觉察到身体状况异常,出现衰老征兆或身体某方面有明显不适后,便会参与养生保健活动。但仍有一部分人不够重视,而任其自我恢复或发展。青年人从事的多是健体强身,健美塑身的活动,目的并不在于养生、祛病、益寿。
中年人,是机体各组织器官,各系统功能逐渐下降的年龄段。无论体力、精力、工作效率,都较青年人有所减退,这一生理现象为大多数中年人所感知并引起重视,因此中年人也是参与养生最多的人群。
老年人,机体各组织器官、各系统功能明显衰退,抵抗力下降,疾病增多。老年人在生命威胁的压力下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养生,老年人是参与养生最为普遍的人群。
由于中老年人是面临衰老、疾病、乃至生命威胁的人群,他们也是最积极参与养生的人群。养生著作也以大量的篇幅、不同的版本,重点介绍中老年人养生。以致谈及养生,就意识到是中老年人的生活内容,似乎养生与青少年人无太多关系,健美才是属于青年人的活动。人们要进入中年后,才考虑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问题。其实,这正是养生认识中最大的误区,即养生年龄误区。养生年龄误区耽误了人们防病祛病的最佳时机,消减了防病于未然的功效,影响了人们正确的养生计划和养生质量。对此,我们应从年龄与人体功能,与疾病发生对健康及寿龄的影响关系,对照分析影响健康因素的源头,建立正确的养生规划。

第一节 老年人的保健养生

人到70岁以后,各项生理功能严重衰退,吸收代谢功能减退,甚而出现功能紊乱,人们最常出现的症状是缺钙、骨质疏松。血液循环动力出现衰退性改变,血脂增高,大量脂质类物质沉积在血管壁致血管增厚,常见有动脉粥样硬化。因年龄增长激素分泌失调,细胞功能减退,并由此引起的基因突变,可致机体发生慢性炎症,包括慢性感染性炎症、无菌性炎症以及免疫功能紊乱所致的炎症。使机体多器官发生退行性改变,如颈、腰椎及肢体关节功能的退行性改变等。另如脑细胞老化死亡、动脉血管病变、心瓣膜病变、心肌梗死、中风等都与炎症有关。诸多方面的功能改变使老人出现复杂的衰老症状,如身高较青春期变矮2~3厘米;听力迟钝,较青春期减退30%~40%;肺活量减少,只有青春期的50%;皮肤色素沉着加多加重,皮肤变褐色,老人斑遍及面部、躯干、手背;齿摇发落,眼珠变黄,皮肤干燥、静脉凸浮,肌肉皮肤松弛、下垂,常出现驼背,话语减少,行动迟缓。由于抵抗力下降,各种慢性病症状加重,新病频生。这种情况下,老人如果认真地进行各种保健活动,按最合理、科学的方式调配饮食,同时对已发生的疾病及时治疗和调理,老年人的衰老就有可能延缓,疾病症状可能得到控制,体质会有所改善。但由于身体所发生的问题,均是根深蒂固的慢性病和由来已久的功能退化所致,因此,老年期开始针对性的养生保健,虽可亡羊补牢,收到一定的养生效果却难以解决机体早已存在的问题,更不可能阻止各种不利因素对老人健康的影响。由此可见,养生保健要在进入老年阶段之前重视为佳,切莫临时抱佛脚。

第二节 中年人的保健养生

中年这一年龄段是机体各方面功能逐渐衰退的年龄。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功能必然减退,内分泌、神经功能紊乱。青少年时,因不当劳动、起居无常等因素留下的疲劳累积及对人体的伤害,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在机体功能下降时加重。因此,人到中年,是疾病频生的“多事之秋”。如颈腰椎病、关节痛、皮肤病、胃病、慢性支气管炎、更年期综合征、前列腺增生、脂肪肝、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大多在人到中年时发生或发展。而这些病的迁延不愈,会导致老年阶段身体状况急剧下降,是加快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年人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重视,并积极投入各种养生活动中去锻炼,采用各种治疗方法治疗。中年期坚持认真锻炼,配合食疗、药疗养生保健,可使许多疾病的病情得以控制、好转或痊愈,这类例证不胜枚举。但亦有很多人疾病虽有减轻仍不能痊愈,身体状况不佳,并成为老年阶段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如关节炎、腰腿痛、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失眠等,还有诸多生殖系统疾病。如果探究引起人到中年时期成为“多事之秋”的根本原因便可以发现,部分病因或疾病发生于中年阶段,而更多的是青年阶段埋下的祸根。如青年时期体力充沛,争强好胜,运动量大,精力超负荷,工作体位不正等,都会导致关节、腰椎移位、错位,筋腱、韧带受损,因愈合、修复不彻底而迁延不愈。人到中年后因机体各种功能下降而复发或加重。青年人常有超负荷运动,体力消耗大,出汗多,不注意保暖,运动后休息受风寒侵袭或在冷水中洗浴等引起风湿病、关节炎。暴食暴饮、酗酒是青年常有的不良生活习惯,胃部疾病大多在青年时期埋下隐患。年轻人精力充沛,工作废寝忘食,并不觉得劳累,参加各种娱乐活动通宵达旦而不知疲惫,但这些行为实际已损伤了人的元气,消耗了生命力,成为早衰的因素。加之工作压力大,学习任务重,初涉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感情变幻刺激等,易导致自主神经、内分泌等方面的功能紊乱,从而影响睡眠、食欲及消化功能。纵欲、房事不节,也多在青年阶段发生。青年人生活无规律、无节制,是人到中年各种疾病发生、加速衰老的重要原因。由此可知,人到中年后开始养生实际为时已晚。在人到中年之前即应对养生引起重视,注意生活起居,避免留下发生疾病的隐患。

第三节 青年的养生保健

中年时多种疾病的发生与青年时的生活起居无规律、饮食不节等有重要关系。因此,青年时期,不能仅参加自己爱好的体育活动、健美活动,还要有科学的养生意识。养生活动与体育活动、健美活动对养生、益寿延年的作用是有区别的。体育活动具有养生、健身的功效。但因体育活动目的在于增强体能,体现某种技能,为达到技能要求,常进行超越体力极限的训练。运动员为竞技常说“超越自我”,但他们并不知任何超越自我、突破自我极限的行为活动,都会给人的身体、精力带来损害。如体操、跳高、跳远、游泳、田径、举重、篮球、乒乓球、滑雪、滑冰等各种体育活动的运动员,他们身体看上去都非常健康,实际上都有着轻重不同的伤病。健美、塑身活动,目的是矫正体型,是以形体美为目的的活动。为达到形体美的目的,在健美、塑身活动中,常会损伤某些生理结构,如筋腱、肌纤维组织,甚至以违逆机体生理活动规律为代价“削足适履”以达到塑形的目的。健康、健美的形象体现了,但体内常常会留下有损健康的隐患而不自知。但是,养生活动的各种养生形式、养生术,是根据人体生理活动规律设定并进行习练的。饮食、药膳是因季节与人体健康保养的关系,根据人体自身状况进行调配。养生的目的是消除不利于生命活动的各种因素,维护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持续保持身体质量的正常。因此,养生活动对人体有助益而无损害。这是养生活动与体育活动、健美活动的区别。因此,减少中年时期的宿疾,青年时期就应具有养生意识,对养生引起重视,做到生活起居有规律,饮食有节。青年人在创业阶段,也是各种社会活动活跃的年龄段,常参与各种应酬、酒会、娱乐,往往失去了时间观念。知己朋友相聚,庆祝某项事业的成功等,总要一醉方休,暴饮狂欢通宵达旦,彻夜不归是常有的现象。脾胃损伤,身体各方面的损害日积月累,隐患已经潜伏。因此,青年人不仅需要参与体育、健美活动,还要认真参与各种养生活动,以消除由不适宜的运动、饮食起居给人体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青少年发生的健康问题,并非青年阶段重视养生就能清除的。如青年人的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偏食、生活随意等不良生活习惯,不全是进入青年阶段后才具有的,这与少年时期的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如果不良习惯在少年时期已形成,必然会带入青年时期的生活中,继续影响着人们以后的生活、工作及身体的健康。即便在青年时期对养生引起重视,少年时留下的健康隐患也难以消除。因此,养生应该从少年儿童时期做起。

第四节 重视少年儿童保健养生

人在青年时期很多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往往是儿童期生活不良习惯的延续。青年时期潜在的健康隐患和已发生的疾病,往往是少年时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目前,中国的少年儿童多为独生子女,人们的生活条件好,父母对儿女多有娇惯,无原则地依从儿童等,是养成儿童不良生活习惯的主要原因。当然,贫困地区父母远去打工,丢下儿童无人给予正常生活的养护,也是形成儿童不良生活习惯的原因之一。生活条件好的家庭会养成儿童多食甜食、偏食的习惯,如儿童过多食用奶油制品、巧克力、冰淇淋等,缺少运动,则会致体内胆固醇增高,出现肥胖。而儿童时期的肥胖,可以成为成年人肥胖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发病根源。偏食、活动量小是引发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纠正儿童不良生活习惯对保障儿童身体健康十分重要。同时,也可避免青年时期存在的不良习惯和疾病隐患,由此可知,养生应从儿童开始。但是,人在少年时不谙世事,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养生,不了解怎样的生活习惯对人体有害,怎样的生活习惯对身体有益,这就需要监护人、父母、长者对儿童进行指导、安排。对正确的生活行为鼓励做下去,对错误、不正确的生活行为予以指出,让其改正。儿童的生活习惯、身体健康是在父母、监护人指导下形成和实现的。这种在父母、监护人监护下,保障少年儿童健康的养护形式,即是儿童的养生形式。这种养生形式相对于成年人的自我主动性养生,我们称之为被动养生。被动养生要求父母、监护人,不要娇惯子女,当好儿童学习、生活的启蒙老师,避免儿童养成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消除对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因素,为青年时期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铺垫基础。

第五节 孕期的调理与胎儿养生

孕期胎儿的发育和生命活动是否正常,是否受外界因素影响,直接影响出生后婴儿的身体健康。在孕期,孕妇的活动、饮食营养调配、微量元素的补充、生活环境的选择及音乐胎教等,均是在消除胎儿不利影响因素,提供有益胎儿发育条件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这些对胎儿养护的行为,可以称为胎儿养生行为。只不过这种养生行为属被动养生行为,是通过对孕妇(母体)的养护实现的,对胎儿的养生作用是间接的。护理胎儿,与人护理眼睛、内脏等组织器官有共通的意义,因此,对胎儿的保健也可称之为孕妇保健。也就是说,对胎儿的保健需要对母体保健才能实现。对胎儿的保健具有双重意义,不能仅称之为胎儿保健或胎儿养生,在养生著述中,胎儿养生实际纳入了孕妇保健内容。在本节所讨论的保健养生年龄认识上,胎儿养生因属孕妇保健范畴而不纳入讨论,由此可认为,养生应从婴幼儿时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