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眼科防护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医务人员疫情期常见心理应激表现

(1)工作、生活的秩序被打乱:
疫情期间,由于社会需要,医务人员的工作会被重新安排,生活节律也会随之变化。工作强度加大,睡眠不足,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身体健康状态较差,心理负担也相应加重。
(2)焦虑与恐惧:
身为医护人员,不能居家躲避疫情,每日需往返于家和工作岗位,不可避免地会焦虑,担忧自己是否会在人群聚集的医院被感染,担忧自己被感染后不能及时察觉病情,回家后会累及家人。各大媒体每日都在报道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死亡人数,也会增加焦虑,严重者会产生恐惧心理。
(3)愤怒:
医务人员在疫情期间坚守岗位,工作、生活秩序被打乱,工作强度较高,感染风险也相对较高,本就承受了比往日更大的心理压力,这期间,由于人员流动的限制,生活物资购买难度有所增加,防护用具紧缺,在不利于工作的环境下增加了工作量,而容易产生愤怒的心理。
(4)悲伤与抑郁:
持续增长的病例数目和难以预料的疫情变化,身边大量患者和医护同行的去世,会让医护工作者产生失望、伤心的情绪,若悲伤情绪长时间得不到化解,就会转为抑郁,此时人较悲观,更容易哭泣。
(5)愧疚:
身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每天都会看到自己的患者得到了良好的治疗,病情得到控制,甚至痊愈,但同时,也会看到相反的结果,会产生“自己做得不够好”的愧疚心理。武汉疫情严重,众多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奔赴前线,日夜奋战,也会有人产生“自己没有尽到责任”的愧疚;也有医护人员因为工作原因不能陪伴家人而心生愧疚。
(6)极度疲劳和麻木:
重压之下,医护人员拼尽全力应对,可当精力大量消耗,而疫情迟迟没有结束,医护人员可能对这种压力感到麻木。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难以做出决定等,这些都是因为处于压力之下,被心里的担忧、恐惧等情绪分心,无法像往常一样专心投身于一件事。若继续发展下去,就可能带来较严重的健康问题。
(7)行为变化
1)回避性行为:
医院里并非每一个岗位、每一项工作都面临较大的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此时,会有医务人员因怕感染这种焦虑和恐惧的心理而回避风险较大的工作,尽量避免去感染风险较大的场所,这是一种有利于自保的行为。
2)强迫性行为:
作为医务工作者,尤其是眼科这样一个手术科室,我们的无菌观念较强,门诊接诊患者时常需与患者接触。正值疫情时期,我们要求医生们每接诊一个患者前后都要洗手、消毒检查器具和板凳,在这种氛围下,一些强迫性行为,如洁癖可能会使一些医护人员“过度清洁”(图7-1)。
图7-1 反复洗手过度清洁
3)自闭性行为:
由于工作紧张忙碌,同时还担心被可能的病患传染,所以,病患之间、同事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少,对于性格开朗的人来说,会感觉精神压抑;对本就内向的人来说,会更加趋向于自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