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惠肾系病临证心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 急性肾炎的中医药治疗

急性肾炎表现为急性起病,是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或伴有一过性氮质血症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疾病,属中医“水肿”范畴。
(一) 对发病机理的认识
本病起病前常存在前驱感染情况,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如急性扁桃体炎、咽炎,或有皮肤感染如脓疮病、疮毒、疖肿等。致病菌常见为链球菌感染,也有其他细菌或病原体,如肺炎球菌、水痘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EB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支原体感染等。起病多在前驱感染后,经1~3周无症状间歇期而突然发病,表现为水肿、血尿、高血压及一过性肾功能低下。水肿是常见的主要症状,早期仅累及眼睑和颜面,晨起较重,严重者可波及全身。患者可伴有血尿及蛋白尿,严重者可出现洗肉水样肉眼血尿。伴高血压者亦多见,为水钠潴留所致,水肿消退后血压应恢复正常,如持续不降,有慢性肾炎的倾向。水肿、高血压严重者还可以出现心脑血管的危重症状。肾脏病理学改变可见局灶增生性病变及弥漫性改变,严重者可因内皮及系膜细胞增生,毛细血管腔受压闭塞形成轻重不一的新月体。
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常因风寒或风热犯肺,肺气通降失常,或因冒雨涉水受湿,皮肤疮毒内侵,寒湿或湿热困脾,脾不能运,以及水道失于通调,水液内停,外溢肌肤,形成水肿,表现为急性的阳水证。急性期与肺脾的关系较大,因肺不能通调水道,脾不能转输水湿,肾不能蒸化水液,三焦宣通失常,膀胱气化不利而致水液排泄障碍。发病多始于感受外邪,使湿热、湿毒、水湿内侵,内蕴于肾,致使肾脏气血瘀滞,功能受损。这些都提示了急性肾炎的发病与湿毒、湿热、水湿、瘀血等邪实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认为病之初期,以阳水为主,证候属实,以利水消肿,治当祛邪。水肿消退后,依据患者体质不同可表现为阴虚湿热、肺卫不固、脾虚湿阻等不同证候,大多数邪实仍占主导地位,正虚为辅,切不可骤然进补。
(二) 辨证分型及治疗
水肿期可见以下证型:
1. 风水相搏证
以风寒为主者,治以疏风散寒、宣肺利水法,选越婢加术汤加减;以风热为主者,治以疏风清热、宣肺利水法,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2. 湿热内蕴证
见于麻疹、疮疡、扁桃体炎之后,邪毒内侵,湿热水毒内蕴,治以清热解毒化湿利水法,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五味消毒饮加减。
水肿消退后可见以下证型:
1. 阴虚湿热证
以血尿为主,用养阴清热化湿法,可选猪苓汤加减。
2. 肺卫不固证
自汗,恶风,纳差,面色少华,气短,用益气固表法,选玉屏风散加减。
3. 脾虚湿阻证
水肿未完全消退,纳少,气短,大便稀溏,用健脾化湿法,选五苓散加减。
以上阐述多从传统辨证着手,在祛邪方面尚显不足,根据现代病理病机的认识,我们认为,湿毒、湿热、水湿、瘀血一直贯穿于急性肾炎的始终,因此,对这些邪实致病因素,必须密切关注,尤其是对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的监测不可忽视。在治疗上我们可选用一些辨病用药来弥补传统辨治的不足,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血尿可选紫珠草、地锦草、墨旱莲等凉血止血药,蛋白尿可选河白草、白花蛇舌草、鱼腥草等清热解毒药,水肿可选冬瓜皮(子)、桑白皮、凤尾草等利水消肿,高血压选菊花、丹皮、赤芍等平肝清热活血药,以利于病情恢复。
(三) 生活调理
1. 急性肾炎在正规的治疗下,大多数可恢复正常。巩固治疗可持续半年或1年余。在临床上,我们常发现患者在儿童时曾有急性肾炎的病史,经治疗好转,但到成年又突发肾炎或出现肾功能不全,这都是治疗不彻底,余邪未尽,隐匿伤肾造成的结果,这必须引起大家的警惕。
2. 注意休息,勿过劳,避免剧烈运动,低盐饮食,切忌高蛋白饮食,勿增加肾脏负担。
3. 锻炼身体,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及其他感染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