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风寒痹阻证
一、辨证要点
肢体关节冷痛,游走不定,遇寒则痛剧,得热则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黯红,舌苔薄白,脉弦紧或弦缓或浮。
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主收引;风性善行而数变。风寒之邪侵袭肌体,闭阻经络关节,凝滞气血,阻遏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见肢体关节冷痛,屈伸不利,痛无定处;寒属阴,消伐阳气,故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恶风畏寒;遇寒则血凝涩不通,故痛更剧,得热则气血流畅,故疼痛减轻;舌苔薄白亦属寒,舌质淡红或黯红,脉弦紧或弦缓属痛属寒之征,脉浮为邪气外侵之象。
二、类证鉴别
本证当与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风寒湿痹阻证等鉴别,以上各证均可见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但风湿痹阻证为风、湿外邪所伤,以肢体关节痛无定处,重着肿胀为主症;寒湿痹阻证系寒、湿外邪而致,以肢体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为主;风寒湿痹阻证是由风、寒、湿为患,风湿、寒湿、风寒三证的症状均可兼而有之,以肢体关节冷痛,重着肿胀,痛处游走不定为特点;而本证为风、寒外邪所致,以肢体关节冷痛,痛处游走不定为突出,临证之时,以此为辨。
三、治疗原则
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四、经方、名方
1.乌头汤
方药:麻黄、黄芪、芍药、甘草各3两,川乌头5枚( 咀,以蜜2升,煎取1升,即出乌头)。
用法:上5味, 咀4味,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7合。不知,尽服之。
功能:温经散寒,逐痹止痛。
主治:关节疼痛不可屈伸,遇冷加剧。
本方原载:《金匮要略》
2.麻黄附子细辛汤
方药:麻黄(去节) 2两,细辛1两,炮附子1枚,去皮,破8片。
用法:上3味,以水1斗,先煮麻黄减2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3升,去滓,温服1升,日3服。
功能:温经散寒止痛。
主治:风寒痹证。
本方原载:《伤寒论》
3.防风汤
方药:防风2两,白鲜皮2两,白术1两,肉桂1两3分,黄芪2两,薏苡仁3两。
用法:上6味,粗捣筛,每服4钱匕,水1盏半,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温服,日3夜1。
功能:祛风散寒,宣痹止痛。
主治:风寒痹证。症见周身关节疼痛,腰酸腿软等。
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4.五加皮散
方药:五加皮3分,桂心半两,羌活3分,丹参3分,防风半两(去芦头),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赤芍药3分,羚羊角屑3分,槟榔3分。
用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渣,不计时候,稍热服。
功能:温经散寒,祛风通络。
主治:风湿痹阻,关节及周身疼痛。
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
5.治痹汤
方药:桂枝9~12克,制附片6~12克,白术9克,羌活9~10克,独活9~10克,威灵仙10~15克,防己9克,千年健15~20克,寻骨风15~20克,当归9~10克,甘草5克。并随证加减。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蠲痹通络止痛。
主治:行痹、痛痹、着痹。
本方原载:《痹证专辑》
6.风痛散
方药:马钱子、麻黄等量。
用法:同煮4~6小时,弃麻黄,取马钱子去皮、芯,麻油炸至黄而不焦,表面起泡,擦去表面油,研末,装胶囊,每晚临睡前服1次,每次0. 3克,黄酒1匙或温开水送服,每3天加一次量,每次递增0. 3克,以出现轻微头晕和偶然抽搐为度,每次最多服0. 9~1. 2克,不能过量,也不宜白天服用。如抽搐较多,可多饮白开水;如抽搐严重,则用镇静药拮抗。
功能:祛风散寒,蠲痹止痛。
主治:风寒、风湿痹证。
本方为上海市中医医院方
7.通痹汤
方药:钻地风30克,防风、当归各12克,熟地、薏苡仁、鸡血藤各15克,桂枝、全蝎各9克,制乳香、制没药、生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风寒、风湿痹阻证。
本方原载:《时珍国药研究》1992( 2) : 86
8.逐风通痹汤
方药:生黄芪6钱,麻黄、丹参、乳香、没药各3钱,全当归5钱,全蝎2钱。脉迟弱无力恶寒者,黄芪用至1两,加乌头2~3 钱;脉有力恶热者,薄荷易麻黄并加天花粉1两。
用法:水煎服。初服以遍体皆得微汗为佳,至汗后再服,宜将麻黄减半,或只用1钱;筋骨软弱者,加明天麻3钱;口眼 斜者,加蜈蚣2条,剧者可加3条。
功能:益气宣痹,活血通络。
主治:风寒湿痹之证。
本方原载:《医学衷中参西录》
五、酒剂
1.丁公藤风湿药酒
方药:丁公藤、桂枝、麻黄、羌活、当归、川芎、白芷、补骨脂、乳香、猪牙皂、陈皮、苍术等。
功能: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麻木、跌打损伤等。症见腰腿酸痛痹着,手足麻木,或关节游走性疼痛,得热则痛缓,怕冷,大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迟。
制剂规格:酒剂。瓶装密封。每瓶50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10~15毫升,每日2~3次。亦可外用擦患处。
注意事项:小儿慎用或不用;孕妇禁内服,外用时亦忌擦腹部。
本方原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
2.药酒(本方原载《痹病论治学》)
方药:青风藤、海风藤、穿山甲、追地风、五加皮各30克,白酒500毫升,装入罐内,隔水蒸煮1小时,去药留酒,早晚各服30~50毫升。适用于风寒痹阻证。
3.国公酒(本方原载《证治准绳》类方史国公浸酒方加减)
方药:甘草、羌活、川芎、当归、独活、续断、蚕沙、木瓜、牛膝、防风、玉竹、桑寄生、白术、红花、鹿角胶、鳖甲胶、红曲。
功能:祛风除湿,养血活络,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四肢麻木无力,骨节疼痛,腰膝活动不便等。
剂量规格:酒剂,瓶装250毫升、50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0~15毫升,每日2~3次,温服。
注意事项:切勿兑入其他酒类,不可就菜饮用;高血压及热证禁服;孕妇慎用。
4.桑椹酒(本方原载《痹病论治学》)
方药:白桑椹500克,白酒1000毫升。将桑椹置酒中浸1周,滤取酒液。每日早晚各饮15毫升。适用于风湿及风寒痹阻证。
六、中成药
1.天麻祛风丸
方药:炒苍术、麻黄、羌活、防风、细辛、制川乌、川芎、石斛、天麻、当归、甘草、荆芥、何首乌、雄黄、制草乌、全蝎。
功能:祛风散寒,祛瘀通络止痛。
主治:风寒侵袭,瘀血阻滞而致的腰腿疼痛,四肢麻木,筋节拘挛,畏风寒,唇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沉涩。
制剂规格:丸剂。每丸5克。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注意事项:避风寒;孕妇忌服。
本方原载:《黑龙江药品标准》( 1980年)
2.祛风舒筋丸
方药:防风、桂枝、麻黄、苍术、制川乌、制草乌、威灵仙、木瓜、秦艽、海风藤、青风藤、穿山龙、老鹳草、茄根、骨碎补、牛膝、茯苓、甘草。
功能:祛风散寒,除湿舒筋。
主治:风寒湿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屈伸不利,游走不定,每遇阴雨增剧,痛处皮色不红,触之不热,伴腰部冷痛、喜温畏寒,或肌肤麻木不仁、或兼恶寒发热等表证。舌淡红苔白或白腻,脉弦紧或浮紧。
制剂规格:蜜丸。每丸重9克。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加黄酒少许送服。
注意事项:忌与贝母、半夏、白及、白薇、花粉、瓜蒌等药同用;孕妇及体弱者慎用。
本方原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985年版)
3.风湿骨痛丸
方药:川乌、草乌、麻黄、木瓜、乌梅、甘草、细辛、红花。
功能:祛风散寒,活血定痛。
主治: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游走不定,屈伸不利,或肌肤麻木不仁,喜温畏寒。舌淡红苔白或白腻,脉弦紧或浮紧。
制剂规格:水丸。每袋12克。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6克,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
本方原载:《安徽省药品标准》( 1982年)
4.蛇胆追风丸
方药:蛇胆汁、制草乌、胆南星、川芎(酒蒸)、橘红、钩藤、白芍、地龙(制)、防风(去毛)、桂枝、荆芥、当归(酒蒸)、独活、制川乌、制白附子、雄黄(水飞)、石膏、甘草。
功能:舒筋活络,散风化痰。
主治:风寒湿痹。症见关节肌肉肿胀、麻木、疼痛,或见胸脘满闷,苔白腻,脉弦沉滑。
制剂规格:水蜜丸。每丸0. 3克。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0~30丸,每日2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忌气恼及油腻辛辣之品。
本方原载:《广东省药品标准》( 1982年)
七、单方、验方
1.白蔹2分,熟附子1分,为末。每服半刀圭,日二服。治疗风痹筋急肿痛。(本方原载《本草纲目》)
2.玫瑰花(去净蕊蒂,阴干) 3钱,红花、全当归各1钱。水煎去滓,好酒和服7剂。治疗新久风痹。(本方原载《百草镜》)
3.伸筋草(宽筋藤)每用3钱至1两,煎服。治疗风痹筋骨不舒。(本方原载《岭南采药录》)
4.鸡血藤18克,威灵仙9克,千年健18克,蜈蚣2条,乌梢蛇9克,桑枝24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治疗风寒痹痛。(本方原载《王渭川临床经验选》)
5.羌活10克,青木香10克,广木香10克,水煎服。治疗风寒痹痛(本方原载《中国民间单验方》) (陕西)
6.秦艽30克,防风15克,独活24克,细辛3克,水煎服。治疗行痹。(本方原载《中国民间单验方》) (四川)
八、外治方
1.熏洗方
花椒、透骨草各9克,艾叶3克,水煎,利用其热气熏患处,待温后泡洗,每日1次。适用于风寒痹阻证。(《经验方》)
2.捉虎膏
独蒜汁、韭菜汁、葱汁、艾叶汁、姜汁各120克,好酒600毫升。制法:上汁煎滚,入麻油120克,熬至滴水成珠,加松香、东丹搅匀成膏,用布摊贴。敷患处。主治风痹,手足麻木,骨节疼痛等症。(本方原载《洄溪秘方》)
3.痛痹方
芥菜子为末,鸡子白调敷患处。(本方原载《急救良方》)
4.足膝冷痛方
生姜、生艾、生葱等分,捣烂,烧酒炒,用布包,热熨痛处。适用于寒湿阻滞所致的关节、肌肉疼痛者。(本方原载《赛金丹》)
5.风寒痹痛方
艾叶、大蒜、威灵仙各15克,熬水,先熏后洗患处。(《经验方》)
6.离子导入疗法
马鞭草20克,西河柳10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苏木10克,海桐皮15克,透骨草15克,鸡血藤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将上药混合后,装入20厘米×15厘米的袋内,每袋内装药30克左右,置锅内加热蒸之。至有药气透出时即取出,候冷却至40℃左右时,敷患处或附近穴位,加直流电导入。轮流交叉用之。(本方原载《验方精选》路志正经验方)
7.熏洗方
川乌、草乌各20克,白芷50克,伸筋草60克,羌独活各50克,细辛10克,川芎30克,桂枝30克,透骨草60克,威灵仙60克。水煎,趁热熏洗患处。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经验方》)
九、食疗方
1.葱白粥(本方原载《饮食辨录》)
煮米做粥,临熟加入葱白,不拘食,食后覆被微汗。能祛风散寒。
2.姜葱羊肉汤(本方原载《痹病论治学》)
羊肉100克,大葱30克,生姜15克,大枣5枚,红醋30克,加水适量,做汤一碗,日食1次。适用于气虚畏寒、四肢末欠温、关节冷痛。
3.川乌粥(本方原载《普济本事方》)
生川乌头3~5克,粳米50克,姜汁10滴,蜂蜜适量。温服。热证病人及孕妇忌服。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等中药同时服食。功能散寒祛湿,通利关节,温经止痛。适用于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及腰膝酸痛。
4.牛膝茎叶粥(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
牛膝茎叶(干品) 20克,粳米100克。牛膝茎叶放砂锅内,加水200毫升,泡透,水煎去渣取汁100毫升。粳米加水500毫升,煮至米开花,入药汁,煮粥食用。每日早晚温热食服。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服。功能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适用于风寒湿痹。症见关节疼痛,畏寒恶风,遇寒加重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