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治疗名方验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风湿病的分类

风湿病以往以痹证、痹病称谓,多从其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临床特点、证候类别进行分类。这些分类方法有相当一部分目前仍然在指导临床辨治,故应当对传统的分类方法及命名有所了解。

一、按病因分类

从病因角度对风湿病进行分类,由来已久,早在中国古典医籍中即有记载和论述,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
1.风痹
以感受风邪为主,侵犯肌肤、关节、经络,以其疼痛游走不定,性走窜为症状特点。因风为阳邪,“上先受之”,故多发于上肢、肩背等处;卫阳不固,腠理空疏,故有恶风、汗出等表现。
2.寒痹
因阳气不足,感受寒邪为主,其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显著,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或缓解为特点。常兼恶寒,肢体拘挛,屈伸不利;脉弦紧等。
3.湿痹
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肉之间,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肿胀疼痛,重着麻木为特征。因脾主湿,而湿性黏滞,阻碍气机,故一般湿痹多兼有脾湿不运或湿困脾土及气机不畅等症状,如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苔腻,脉濡缓等。
4.热痹
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入里化热,以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伴有身热,汗出,口渴,便干;舌苔黄腻,脉象滑数为特点。
5.燥痹
燥痹是以感受燥邪为主,或由于阳热之邪化燥伤阴,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失于濡养而致的一类痹证。
上述风、寒、湿、热、燥诸痹,均以单一外邪为主致病。但临证所见,则外邪侵袭,多兼夹而至。或复合外邪致病,或邪气入里而化,导致风寒湿热,错综复杂。临证又以风寒湿痹和湿热痹为多见。
6.风寒湿痹
风寒湿邪兼夹而至,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本义。但临证辨析,应辨三者之中,孰轻孰重。有以风、湿为主者,称为“风湿痹”;有以寒、湿为主者,称为“寒湿痹”;若风寒湿三气兼重,则以“风寒湿痹”名之。
7.湿热痹
湿热痹属于《内经》指出的“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之热痹。与湿相合则为湿热痹。

二、按病位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进行分类,是对痹病分类的一种传统方法。早在《内经》即有五脏痹、五体痹之称,沿用至今。在《内经》和《金匮要略》等书中,还散见有胞痹、肠痹、胸痹、气痹、血痹等论述,但其中有的痹证并不属于风湿病范畴。
(一)五体痹
1.皮痹
皮痹是指风寒湿燥等邪气侵袭皮腠引发的痹证,皮痹的临床特征是皮肤麻木不仁,或肤紧发硬,兼有关节不利。如硬皮病。
2.肌痹
肌痹为风寒湿邪滞留于肌腠之间,肌肉失于濡养,而引起肌肉疼痛酸楚,麻木不仁,渐至肢体痿软无力,关节活动不利为主要病症。如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及其他风湿病的肌肉病变为主者。
3.脉痹
脉痹是指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于脉络之中,引起血络瘀阻,脉道不通。其临床表现以皮肤黯紫、麻木不仁、肢体疼痛等为主要特征。皆因“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所致。重者脉搏细弱,亦有趺阳、寸口无脉者。因心主血脉,亦兼有心悸气短者。临床多见多发性大动脉炎、白塞病有血管病变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均为脉痹。
4.筋痹
筋痹是指风寒湿热之邪滞留于筋脉,使筋脉失养,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多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后期。
5.骨痹
骨痹是指风寒湿热之邪深入于骨,阴阳不和,骨失所养而引起。其表现以骨节沉重,活动不利,腰脊痿软,关节变形为主要特征。此所谓“痹在于骨则重”也。骨痹是风湿痹证发展较深阶段的痹证。因肾主骨,多影响到肾脏,严重者出现“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的症状。多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
(二)五脏痹
五脏痹是痹证发展,深入到脏腑,影响脏腑功能而致。多由五体痹发展而来。而五脏之痹,亦可影响到其所主之形体。脏腑之痹是各种风湿痹证发展引起的必然结果。
1.心痹
心痹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而引起的心脉痹阻的病变。其主要病症表现为心中悸动不安,气短而喘,血脉瘀滞,肢节疼痛,脉象细弱或结代等。临床上心痹是常见的五脏痹之一。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不仅脉痹,其他痹证病情发展,亦可影响到心脏引起心痹。
2.肺痹
肺痹为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而引起的肺气闭阻的病变。肺痹的主要病症表现除了关节肿痛,皮肤麻木等外,还可出现胸闷气短,咳嗽喘满之症。
3.脾痹
脾痹为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而致脾气虚衰,失其健运的病变。表现为肌肤疼痛麻木,脘痞腹胀,饮食不下,四肢怠惰,或肢体痿软无力,恶心呕吐等症。
4.肝痹
肝痹为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出现肝气血不足,疏泄失职的病证。肝痹之证,除肢体拘挛,屈伸不利,关节疼痛外,还可出现少腹胀满,夜卧易惊,胁痛腹胀,腰痛足冷等症。
5.肾痹
肾痹乃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引起肾气虚衰,腰脊失养,水道不通的病证。肾痹是风湿病发展的后期阶段。由于肾之阴阳气衰,筋骨失养,腰脊不举,且水液代谢失常,故肾痹表现为严重的关节变形,四肢拘挛疼痛,步履艰难,屈伸不利,或有面色黧黑,水肿尿少等症。

三、按临床表现分类

根据风湿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来认识该病,是前人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如《内经》之“行痹”、“痛痹”、“著痹”、“周痹”、“众痹”,《金匮要略》之“历节”,后世之“白虎历节”、“鹤膝风”、“鼓槌风”、“痛风”、“漏肩风”、“顽痹”,今世之“尪痹”,均是根据其临床特点而命名分类的。
1.行痹
言其症状走窜不定。“风气胜者为行痹”。因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故称“行痹”,又名“风痹”。是指卫阳不固,风邪入侵,以致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出现以肌肤、筋骨、关节游走性酸痛为主要特征的病证。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初期、纤维肌痛综合征等,具有行痹临床特征时可按照行痹辨治。行痹证型多见风寒痹阻证、风湿痹阻证、营卫不和证、血虚证等。
2.痛痹
言其痹以疼痛为著,“寒气胜者为痛痹”。寒性凝滞,可引起经络阻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内经》指出:“有寒故痛也”。又称“寒痹”。是由于正气不足,以寒邪为主及风、湿之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疼痛,具有疼痛剧烈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剧的特点。常见证型有寒湿痹阻证、风寒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阳虚证等。西医的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硬皮病、增生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周围血管病等都可有痛痹的证型。
3.著痹
著痹即着痹,“着”言其症状以重着难去为特点。“湿气胜者为著痹”,因湿性黏滞,易阻碍气机,其病则重着麻木,缠绵难去,故名着痹,又名“湿痹”。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邪或夹风、夹寒、夹热,侵袭肌肤、筋骨、关节,导致气血痹阻而出现肢体关节酸痛、重着、肿胀、屈伸不利等症状特点。常见证候有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脾肾阳虚证等。
4.热痹
热痹是感受热邪,或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阴虚阳亢之体,感受风寒湿之外邪,邪入里化热,气血痹阻,以致关节疼痛、红肿,痛不可触的病症。热邪若与湿相合则湿热痹阻使病更难愈。常见证型有风热痹阻证、湿热痹阻证、寒热错杂证、热毒证、痰瘀热阻证等。西医的感染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急性痛风关节炎、类风湿急性活动期,以及红斑狼疮活动期都可见热痹表现。
5.周痹、众痹
周痹和众痹皆是表现为全身肢节疼痛的痹证。其区别,主要是疼痛走窜的特点不同。“众痹”为疼痛多发,但部位对称,上下左右,无有定处,且休作更替,无有终时。但“周痹”则疼痛多发,仅是上下走窜,而非左右对称。此即《灵枢·周痹》所言:“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6.历节(历节风、白虎历节)
历节,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因其表现为周身关节皆痛,故曰历节;言其白虎者,因其病昼静而夜发,发即彻髓酸痛不歇,其状如虎之啮,故名白虎历节。该病名之含义,一是说明其疼痛范围,周身关节皆痛;二是说明其疼痛程度,令人彻痛难忍。此病是指风湿痹痛之甚者。因风寒暑湿热毒,入于血脉,留注于筋骨关节之间,导致气血不通,筋骨肌肉失养。其临床特点为关节肿痛,游走不定,昼轻夜重,疼痛难忍,甚则肿大变形,屈伸不利,活动受限。常见证候有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热毒阻络、痰瘀阻络、气血两虚、肝肾阳虚、肝肾阴虚等证。西医之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关节炎等都类似本病。
7.痛风
中医之痛风,是由于人体阴阳气血失调,外邪乘虚而入,引起肢体游走性剧痛为特点的病证。属于风湿痹证之范畴,因其症以痛为主,且痛无常处,故名痛风。与上述之历节和行痹、痛痹有共同之处。多因风寒湿邪或风热邪毒,入于血分,致血脉不通,关节痹阻。临床表现为关节痛甚,走窜四肢,难以转侧,肢节或红或肿,甚则肿痛如掣,昼静夜剧。常见证型有湿热痹阻、瘀血痹阻、痰热痹阻等。西医之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等都可出现类似症状。
8.鹤膝风
鹤膝风是以关节病变之形状为名的病证。言其膝关节肿大,股胫细小,似鹤膝之形,而名之曰鹤膝风。是属于风湿痹证经久不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变。概因三阴亏损,而邪气滞留不解,导致关节肿痛,肌肉瘦削。其表现诚如其名。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等。
9.漏肩风(肩凝风)
漏肩风又有肩凝风、肩凝证、露肩风、冻结肩之名,反映其病位和病变表现的特点,以其肩部疼痛凝滞不爽为主症,故名之。由于风寒湿之邪侵袭肩臂,经络痹阻不通而致。临床表现以肩部疼痛,活动不利,肩肘无力,上举后旋受限为主,其痛以夜间为重。常见证候有风寒湿痹阻、寒凝血瘀、气血不足等证。相当于肩关节周围炎。
10.顽痹
顽痹多因风寒湿热之邪,留滞于筋骨之间,深入脏腑,正虚邪恋,病情复杂,经久难愈,为痹之顽缠难治者。表现为关节肿胀变形,筋脉拘挛,关节僵直,屈伸不利,腰膝酸软,肌肉瘦削,行则偻俯,严重者关节萎废不用,并伴有发热、自汗、短气等全身症状。常见证型有风寒湿痹阻、湿热痹阻、痰瘀痹阻、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肝肾阳虚等。本证多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严重关节炎晚期。
11.尪痹
尪痹之尪,出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身体尪羸”一词,取其关节肿大,身瘦胫曲之意。尪痹之病,是因寒湿深侵入肾,骨失所养而致关节肿大变形、僵直,发生骨质改变,筋缩肉削,肢体不能屈伸,甚则出现“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症状的一类痹证。常见证候有寒湿痹阻、痰瘀痹阻、气血不足、肝肾阳虚、肝肾阴虚等证。西医之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病等都可有类似表现。

四、按证候分类

证候是病机变化的概括,它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对临床施治有决定性的作用。风湿病的证候复杂多变,不胜枚举。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就其病因而言,不外风、寒、暑、湿、燥、火、热毒等外来之邪,及痰浊、瘀血、水湿等病理产物;就病位而言,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及形体各个部位;就其常见证候而言,不外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症状以肢体表现为多,一个证可以出现于多个病,故掌握证候表现特点及治疗,对每个病的辨治即易如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