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40年临证手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湿热黄疸汤

余所拟湿热黄疸汤由茵陈、蒲公英各30g,丹参、板蓝根各15g,栀子、萹蓄、郁金、山豆根、制大黄各10g,藿香叶6g组成。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湿热相搏……民病黄疸”,指出了黄疸的病因病理。中医认为,六淫侵袭,湿热下注,致脾胃运化失常,肝胆疏泄失职,以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一身尽黄。治当清热利湿、疏利肝胆、健运脾胃。湿热黄疸汤由《金匮要略》茵陈蒿汤变化而来,专用于治疗湿热黄疸之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湿热郁阻气机,必致血瘀。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指出:“黄之为色,血与水和杂而然也”,故黄疸的发生与血瘀密切相关,因而治疗黄疸要活血化瘀。具体用药上,周氏主张治黄“总须兼用化血之品一二味,如桃仁、红花、茜草、丹参之类”。研究表明,活血法有助于疏通胆道,溶解胆栓,因而也适合于治疗淤胆型肝炎所致黄疸,方中丹参和郁金即为此而设。吴鞠通说:“治肝者必治络”,用郁金则可行气通络;再者黄疸是肝胆俱病,故用郁金疏通胆腑,使胆汁复归常道。黄疸既由湿热而致,退黄贵在给邪以出路,我县已故名中医梅祝溪先生治疗肝炎,往往加用萹蓄,与大黄并用,使湿热从二便分消。湖北中医药大学朱曾柏老师认为,湿去则热孤,故常加藿香芳香化湿。梁翰芬老中医经验,山豆根能治急黄。蒲公英不仅能清热解毒,消除黄疸,还能降低谷丙转氨酶。西医学认为,黄疸型肝炎乃病毒而致,加板蓝根可以抑制肝炎病毒。综合成方,有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芳香化湿、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等作用,因而对黄疸型肝炎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者有较好疗效。临证之际可辨证加减,使其更切合病情。
本方在张仲景治疗黄疸的名方茵陈蒿汤的基础上,结合西医学理论和药理研究,并吸取了梁翰芬老中医、朱曾柏老师和本县已故名中医梅祝溪先生的经验综合成方,经治近百例黄疸型肝炎,少则10剂,多者20余剂即可痊愈。
例1:段某,男,27岁,2003年6月22日就诊。患者在外地染上黄疸型肝炎后,因经济困难不能住院,遂返乡求治于余。自诉饮食欠佳,口干不欲多饮,精神尚可,时觉右胁肋隐痛不适,大便正常,小便如浓茶样。视其巩膜及皮肤深度黄染,色泽鲜明,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肝功能:总胆红素57μmol/L,直接胆红素17μmol/L,间接胆红素40μmol/L,转氨酶110U/L,表面抗原阴性。西医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辨证为阳黄,证为肝胆湿热。遂用湿热黄疸汤原方7剂。6月30日复诊:右胁疼痛明显缓解,大便稍溏泄。此乃湿热下趋之征,守方再进7剂。7月7日复查: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自觉饮食已恢复到病前之量,黄疸已退,时觉心烦不适,小便呈淡黄色,大便成形。视其舌淡苔薄黄,脉稍数。此乃余热未清之故,遂拟栀豉汤合六一散加味调理,5剂而愈。
例2:段某,女,33岁,2003年9月14日初诊。患者右胁疼痛月余,伴口苦,乏力,饮食下降,双目轻度发黄。舌苔黄腻,脉弦数。经B超检查诊为胆囊炎,查肝功能:直接胆红素24.4μmol/L,间接胆红素20.4μmol/L。处以上方去山豆根,5剂。9月20日复诊,胁痛减轻,口苦消失,饮食增加,续进5剂而安。
从上例可以看出,湿热黄疸汤不仅能治疗黄疸型肝炎所致湿热发黄,对于胆囊炎所致者亦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