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40年临证手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头痛六味饮

余曾患阵发性头痛多年,痛甚时彻夜难眠。遂参诸文献,自拟一方连服8剂后头痛得止,迄今未再发作,于是将其方命名为头痛六味饮,治疗头痛近100例,均获满意疗效。是方组成:川芎、白芍、丹参各30g,地龙、牛膝、炙甘草各10g。
窃以为,头痛发病少则经年累月,多则数十年,中医有“久痛入络”和“久痛必瘀”之说,故瘀为头痛主要病因。头痛还有发止迅速的特点,头为人体之巅,“风为阳邪,其性走上”,故头痛多与风有关。头痛部位以巅顶和两侧最多,这些部位正是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临床常伴目胀、脉弦,足证是肝血亏虚所致。
基于头痛的病因病机,故治疗时应以化瘀为主,以养血祛风为辅,佐以通络。
本方以川芎为主药,芍药和丹参为辅,牛膝、地龙为佐,甘草为使。川芎行血中之气,可祛血中之风;芍药补肝血、养肝阴、平肝阳,柔肝止痛,对肝血亏虚、肝阳偏亢之头痛有较好的疗效。丹参入心肝经,既能养血,又为活血化瘀之要药。地龙入血分,通络止痛。因头痛日久入络,而搜风通络非虫类药不能胜任,且需药性和缓,故用地龙为佐。牛膝药性下行,一则能制约风火之刚强上窜,二则能制约川芎之升窜太过。甘草缓急止痛,与芍药相伍,则为芍药甘草汤,既能加强解痉止痛作用,又可缓和药性。据临床报道及余亲自体验,复方中应用大剂量川芎均无不良反应,且方中有牛膝、芍药制约其升窜之性,故而无虞。综合全方,有升降相济,动静结合,通补兼施之妙。
临床运用时,可根据辨证结果加减:肝气郁结者加柴胡,肝火上炎者加龙胆草、夏枯草,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牡蛎,肝血亏虚者加熟地、何首乌,痰湿者合二陈汤并加旋覆花,血瘀者加桃仁、红花,并改白芍为赤芍,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寒湿者加附片、干姜。
根据疼痛部位加减:如前额或眉棱之阳明头痛加白芷;或左或右,或连及耳部之少阳头痛加柴胡;巅顶连及目系之厥阴头痛,方中已有地龙引经,或另加吴茱萸;头后部或连及项部之太阳头痛加羌活;项痛甚者加葛根30g;全头痛属太阴者加苍术,属少阴者加细辛。
根据诱发因素加减:如月经期前后头痛加当归、熟地、香附子;因疲劳过度而诱发者加党参、黄芪;用脑过度而诱发者加枣仁;因情志不畅而诱发者加郁金、柴胡。
例1:方某,女,53岁,1994年11月28日初诊。诉右侧后枕部疼痛30余年,曾摄颈椎片,查脑电图和测血压等均无异常。本院内科诊为枕神经性头痛,曾用西比灵、谷维素、正天丸和中药等乏效。痛时呈抽掣感,伴倦怠乏力,失眠多梦,目胀项强,视其舌淡红,苔薄白,切脉弦细,此乃肝血亏虚所致。拟川芎、丹参、白芍、葛根各30g,川牛膝15g,当归、杭菊各12g,地龙、炙甘草各10g。3剂后头痛大减,续服3剂后头痛若失。经随访迄今未发。
例2:陈某,女,36岁,2003年9月8日初诊。患者头顶刺痛,伴头昏、目胀目蒙,失眠健忘,倦怠乏力,口干而不多饮,叹气焦虑,舌黯红边有齿痕,脉弦细。有头被击伤史。处以上方,加桃仁、当归、柴胡、菊花各10g,红花、白芷各6g,枣仁15g,5剂。10月30日复诊,诉初服头痛加剧,继之痛轻次少,守方5剂。随访药尽得愈。
例3:万某,男,55岁,2003年10月20日初诊。诉太阳穴、两眉间及后头部疼痛3年余,发作时一次服去痛片6粒方可逐渐缓解。痛时恶见阳光,伴双目发胀,失眠,双手麻木,不思饮食,大便稍结,尿黄。舌红苔薄黄,脉沉细。拟头痛六味饮加枣仁、钩藤、桑叶各15g,菊花、葛根各10g。10月25日复诊:头痛大减,夜能入睡数小时,脉转弦细,守方5剂。10月30日三诊:疼痛次数明显减少,疼痛程度较轻,仍守初诊方5剂。11月7日诉时发隐痛,目已不胀,手已不麻,饮食增加,已能入睡8~9小时。守方去枣仁、桑叶、菊花,5剂。随访,头痛未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