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6.祛痹痛风饮(崔公让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柴胡12g,黄芩15g,葛根30g,山慈菇12g,金果榄12g,木贼15g,大黄9g,两头尖12g,薏苡仁30g,甘草10g。
功用:
清热泻浊,健脾祛湿,化瘀通络。
方解:
柴胡苦平,疏散清解郁热;黄芩苦寒,清热泻火;葛根清热通络,共为君药,以起清热解毒通络之效。山慈菇、金果榄、大黄为臣,化瘀清热助君药以祛邪。山慈菇,味苦、温,有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金果榄,苦、寒,入脾、肾二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大黄利湿泻浊,善清郁热,凉血解毒,使湿热浊毒从二便而下,邪有出路,尿酸排泄有道。木贼、两头尖、薏苡仁温阳健脾祛湿,既可祛湿又可防以上药物之辛凉太过,共为佐药。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全方共成清热泻浊,健脾祛湿,化瘀通络之剂。崔老指出,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配伍得当,则药到病除。本方清热解毒与温阳通络之药同用,既可发挥诸药之长,又可佐制药性之过,在临床上可用于各型痛风的治疗。
主治:
各型痛风。①湿热血瘀证,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症见关节红肿、疼痛,皮温偏高,痛剧者影响患者的睡眠,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②血瘀证,痛风性关节炎慢性迁延期。症见关节发紫发黯,疼痛肿胀减轻,组织发硬加重,舌质紫黯,脉弦数。③脾虚血瘀证,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多见于久病反复发作的患者。症见面色黄白,形体虚弱,关节疼痛较轻,肌肉僵硬较重,脉多细数,舌质淡,苔薄白。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主要用于各型痛风的治疗。痛风之发生,多因患者饮食偏嗜,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致升降清浊无权,痰浊湿毒内生,阻滞于经络关节,瘀滞气血而成。临床上常见的痛风急性发作期,关节红肿疼痛明显;及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出现痛风,均可用此方加减治疗。
加减化裁:在病变早期,以关节红肿疼痛为主者,在原方中酌加生石膏,并加重大黄用量,组成清热祛痹痛风饮,使热毒从下而解。待剧烈疼痛消退后或仅留关节运动障碍,血瘀之象明显时,在原方中去金果榄、黄芩,加白芍、桃仁、刘寄奴等,组成化瘀祛痹痛风饮。若出现痛风结石应着重化痰软坚,在化痰药物中,崔老注重用陈皮、蛤蛎、浙贝母等软坚散结之品。痛风后期,多出现脾肾两虚之象,崔老师以健脾阳固肾气为法,加用黄芪、党参、熟地、生首乌等组成健脾固肾痛风饮,促使机体运化,巩固治疗效果,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崔老结合临床实践认为,本病急性期应重在泄浊解毒,祛邪外出,以终止疾病的发作。在缓解期则应配合疏肝理气、益气健脾、助肾化气药物,以治疗疾病之源。
验案举要:
案一:痛风湿热血瘀证,治以清热解毒、化瘀祛湿。
母某,男,34岁,2008年11月6日初诊。患者于1个月前,和朋友聚餐后,夜晚骤然出现右足 指跖趾关节处肿痛,曾在外院查尿酸517μmol/L,诊断为“痛风”,并给予“英太清”及“消炎类”药物治疗,疼痛得到控制。2天前,右足 指跖趾关节肿痛复现,夜晚不能安然入睡。症见右足 指跖趾关节处肿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患者有乙肝病史6年,此为久病损伤脏腑,致脾脏虚弱,健运无权,湿浊内停,阻塞经络,日久郁久化热,湿热蕴结,而致痛风之证。治宜化痰除湿,行气活血。自拟祛痹痛风饮加减:柴胡9g,黄芩15g,葛根30g,山慈菇12g,金果榄12g,两头尖12g,大黄9g,栀子15g,薏苡仁30g,甘草10g。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8年11月10日):用药后,患者右足 指跖趾关节红肿疼痛已基本消失,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药已对症。热邪渐消,去山慈菇、金果榄、两头尖、栀子、薏苡仁加用木贼20g,苍术15g,白术15g以益气燥湿健脾,兼清余热。生首乌30g滋阴养血,润肠通便。续服15剂。
三诊(2008年11月21):患者病情稳定,无再复发,患者平素脾气虚弱,舌质淡,苔薄腻,脉细数,证属脾虚血瘀。药用健脾固肾痛风饮,黄芪、党参、茯苓益气健脾安神,葛根、山慈菇解肌退热、清除余邪,苍术燥湿健脾,桃仁化瘀通络,大黄泻下瘀热,甘草益气健脾。20剂,水煎服,日1剂。
崔老治疗痛风时,着重5个字:“湿、热、痰、瘀、虚”。虚为本病之本,痰、瘀为疾病之变,湿、热为之现。崔老认为痛风发病时应分主因与副因:主因为肾阳虚、脾气虚,五谷精微不得气化;副因为湿邪内蓄,郁而化热,血脉瘀阻,经络凝闭。所以在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以清热祛湿为主,发作后期以化瘀通络为主;药用自拟的祛痹痛风饮加减,立足于标本兼治,往往可获良效。
案二: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祛痹痛风饮加减治之。
于某,男,47岁,2008年4月24日初诊。主诉:右足 指跖趾关节红肿疼痛3天。症见“右足 指跖趾关节处疼痛明显红肿皮温高,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查血尿酸545mmol/L。患者为中年男性,素喜肥甘厚味,嗜好饮酒,伤及脾胃,湿浊内生,湿热内蕴,留滞于经络关节,瘀阻气血,不通则痛。诊其为:历节风(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血瘀证。治以清热凉血,祛湿泻浊,化瘀通络。以自拟祛痹痛风饮加减治疗:柴胡12g,葛根30g,丹皮30g,栀子15g,金果榄20g,萆薢30g,薏苡仁30g,大黄15g,当归20g,党参40g,生地20g,郁金20g,甘草10g。4剂,水煎服,日1剂。
用药4剂后,患者足部疼痛已得到明显缓解,红肿亦有消退,但湿性黏滞,多缠绵难愈,仍有患处疼痛,酸胀伴皮温略高,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故去丹皮、生地、当归、郁金等清热凉血润肠之品,加用黄芩15g,山慈菇12g,两头尖12g以利湿祛邪通络。
服上药10剂后,患处疼痛、红肿症状已基本消失,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查血尿酸460mmol/L,去黄芩、萆薢、大黄、栀子,加黄芪30g,白术12g,苍术15g,茯苓15g以健脾益气,祛湿通络,继续巩固治疗半个月。并嘱其严格控制饮食及进食低嘌呤食物。
案三:湿热血瘀型历节风,治以清热解毒、祛湿泻浊、活血化瘀。
李某,男,44岁,2008年12月5日初诊。患者于5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右足 指跖趾关节处红肿,后间断交替肿痛,曾在当地医院查血尿酸偏高,以“痛风”为诊断,给予“秋水仙碱”类药物治疗,控制后,仍有发作,诊查见:左足 跖趾关节及踝关节处红肿,压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理化检查:血尿酸528μmol/L。患者为中年男性,脾肾阳虚,水谷精微不得运化,又喜食肥甘厚味,痰浊瘀阻留滞经络,郁而化热以致诸症,诊为:历节风(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血瘀证。治以清热解毒,化瘀祛湿。自拟祛痹痛风饮加减:柴胡9g,黄芩15g,葛根30g,金果榄15g,山慈菇15g,两头尖12g,陈皮30g,薏苡仁30g,大黄(后下)15g,茜草30g,泽兰15g,甘草10g。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8年12月10日):用药后,患者左足 跖趾关节及踝关节处红肿消失,湿邪内停,自觉纳食不香,热势渐退,但仍有轻压痛及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加用藿香9g,佩兰9g,茵陈20g,醒脾祛湿,去茜草、泽兰,减大黄剂量为9g,防其伤及脾气。10剂,水煎服,日1剂。
在整个治疗中,崔老特别注意患者的二便情况,他认为:在病情的急性期,清热利湿为治标之要务,利湿泻浊,通利前后二窍,“开鬼门,洁净府”使湿热浊毒从二便而下,邪有出路,尿酸排泄有道,则病情可得到及时的控制。
案四:痛风血瘀证,治以泻浊通络、化瘀散结。
陆某,男,43岁,2007年5月7日初诊。患者十余年来,反复出现四肢手足关节肿胀疼痛,曾在外院查血尿酸值偏高,给予“秋水仙碱”类药物治疗,缓解后仍有反复。现症见右足外踝部肿胀疼痛,皮色发黯,局部发硬,压痛(+),睡眠差,大便干,舌紫黯,苔薄,脉弦数。理化检查:血尿酸542μmol/L。因患者病程已久,脏腑运化功能减弱,致痰浊湿毒内生,阻滞于经络关节,血瘀气滞,不通则痛而致痛风之血瘀证。治以泻浊通络,化瘀散结,药用自拟祛痹痛风饮加减:柴胡9g,黄芩12g,葛根30g,山慈菇12g,两头尖12g,大黄9g,甘草10g。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7年5月12日):用药5剂后,红肿疼痛已消失,舌质黯,苔薄白,脉弦数,在上方中去黄芩、大黄加白芍15g,桃仁20g,刘寄奴15g及生首乌30g,以化瘀通络,滋阴散结。15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07年5月26日):病情趋于稳定,觉四肢肌肉仍有僵硬,药用健脾固肾痛风饮以巩固治疗效果。处方: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2g,茯苓15g,苍术15g,柴胡9g,葛根30g,山慈菇12g,生首乌30g,甘草10g。取30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2009年1月6日):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处皮色变淡,发硬区也得到明显改善。嘱其控制饮食,减少高嘌呤类食物摄入,保持大便通畅。电话随诊,半年内无复发。
崔老认为,痛风病情缠绵,易于反复,故在疼痛缓解后,间歇期应该守化瘀泄浊、补肾健脾之法,并审证权变加减用药,多可获效。若临证时不知守方,方药朝夕更改,或调治时断时续,则往往病情反复,甚则前功尽弃,病反加重。因此即使在稳定期仍应坚持辨证治疗,防患于未然。
注意事项:
本方主要针对痛风患者而定,痛风之发作,多因饮食不当为诱因,故服用此方时忌烟酒,严格控制饮食,禁食动物内脏等高嘌呤类食物。同时要多饮水,多食蔬菜瓜果,保持大便通畅,避风寒,畅情志,适度运动。
参考资料:
崔炎,李玉凤.崔公让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9,(10):12-13.

(整理者:吴建萍;审阅:冯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