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3.面瘫经验方(田从豁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由《杨氏家藏方》“牵正散”化裁而来。
组成:
僵蚕6g,全蝎3g,地龙10g,蝉蜕3g,羌活10g,防风10g,荆芥穗10g,丹参15g,当归10g,川芎10g。
功用:
疏风祛邪,活血通络。
方解: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又称为“口眼㖞斜”。中医学认为本病乃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㖞僻。《巢氏病源》云:“风邪入于手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眼喎,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外邪阻于此二经,则经遂不利,筋肉失养,故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气血尚能运行,筋肉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牵引,故口眼㖞斜,此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辟不遂(《金匮要略》)”。故本方以疏风祛邪、活血通络为法。
方中以僵蚕、全蝎、地龙、蝉蜕为君,其中全蝎、僵蚕均能祛风止痉,全蝎善于搜风通络,而僵蚕并有化痰之功;地龙性走窜,亦善于通行经络,加强僵蚕、全蝎通络搜邪之功;蝉蜕为黑蚱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属虫类药,可息风止痉,又因其为虫类皮壳,性善走表,能将客于经络中之外邪由表发散,可谓一举两得;羌活、防风、荆芥穗为臣,此三药均为祛风解表之药,羌活可“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㖞斜,遍身顽痹”(《药性论》),还可胜湿止痛;防风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为“治风之通用药”;荆芥穗可“治恶风贼风,口面㖞邪”(《药性论》),加强疏风散邪之力,三药共奏解表祛邪之功,助君药将经络中之风邪由表而散;佐以丹参、当归、川芎活血通络,其中川芎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当归、丹参二药均为既可补血,又可行血之药,当归长于补血,丹参偏于行血,二药共用能祛瘀生新而不伤正,佐以此三药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诸药相合,共奏疏风祛邪、活血通络之功。
主治:
风邪阻络之口眼㖞斜。症见猝然口眼㖞斜,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额、蹙眉,患侧眼裂扩大,眼睑闭合不全,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口涎外流,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主要用于风寒、风热或风湿之邪乘虚客于人体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常见症状有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临床上常用于面神经炎(又称Bell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加减化裁:若见风痰阻络,头晕目眩者,加白附子;恶寒发热,颈项僵痛,舌淡苔白者,加炙麻黄、桂枝、葛根;风热偏盛而身热、口渴者,加板蓝根、金银花、黄芩等;湿邪较重,舌苔厚腻者,加桑寄生、威灵仙、苍术、薏苡仁;瘀血较重,而见舌黯瘀斑、舌底静脉曲张者,加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等;肝肾阴虚而见腰膝酸软、倦怠乏力、失眠多梦等症者,加桑寄生、续断、女贞子、生地、熟地等;肝阳上亢而见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头晕头胀者,加天麻、钩藤、煅龙骨;脾胃气虚而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者,加白术、茯苓、陈皮;卫外不固,气虚自汗,倦怠懒言者,加太子参、生黄芪等。
验案举要:
案一:面瘫病风邪阻络证,治以疏风解表、活血通络。
刁某,男,25岁,2005年11月18日初诊。患者于2005年11月17日晨起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眼睑闭合不全,逐渐加重,于第二日来就诊。症见右侧重度面瘫,额纹变浅,眼睑闭合不能,睑裂4mm,口角左偏。主要伴随症状:中度流泪,轻度面部麻木,耳后轻度疼痛,无面部疼痛,头痛,眩晕,轻度口角流涎,无舌前2/3味觉减退,无面肌痉挛。饮食正常,睡眠正常,精神好,二便正常,全舌黯红,苔白,苔质薄,双脉弦数。中医诊断为面瘫病,风邪阻络证。治以疏风解表,活血通络。处方:羌活10g,桑寄生10g,板蓝根15g,地龙10g,蝉蜕3g,没药10g,乳香10g,荆芥穗10g,续断10g,防风10g,甘草10g,丹参15g,7剂。配合针灸治疗:针右侧地仓、上关、下关、太阳、阳白、翳风、风池、合谷、足三里,大椎刺血拔罐,面部隔姜灸。
二诊(2005年11月25日):患者症状好转,右侧中度面瘫,额纹变浅,眼睑闭合不全,睑裂3mm,口角左偏较前减轻。主要伴随症状:轻度流泪,面部麻木及耳后疼痛消失,全舌黯红,苔白,苔质薄,双脉弦数。中药予以前方加僵蚕6g,全蝎3g,7剂。针灸治疗同前。
三诊(2005年12月2日):患者症状好转,右侧轻度面瘫,额纹变浅,眼睑闭合略差,睑裂1mm,口角左偏较前减轻。主要伴随症状:流泪症状消失,全舌淡红,苔白,苔质薄,双脉弦。中药同前,7剂。针灸治疗:针右侧攒竹、阳白、太阳、四白、地仓、翳风、风池、上关、下关、合谷、足三里,面部隔姜灸。
四诊(2005年12月9日):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右侧轻度面瘫,额纹正常,眼睑闭合略差,睑裂0mm,口角不偏。全舌淡红,苔白质薄,双脉弦。针灸同前,停汤药。
五诊(2005年12月16日):患者面部基本恢复正常,全舌淡红,苔白,苔质薄,双脉弦。针灸同前,巩固1次。
本案为单纯的风邪中络所引起的“口眼歪斜”,治疗方面着重于疏风通络,故田老先后给予患者地龙、蝉蜕、僵蚕、全蝎,以加强通络之力。
案二:面瘫病,风热袭络证,治以疏风清热;通经活络。
姜某,男,26岁,2000年12月1日初诊。患者4天前因感冒扁桃体肿大后,出现耳后疼痛,继而出现右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右侧口角流涎,来针灸科治疗。症见:右侧不能抬眉,鼓腮,右侧额纹消失,右侧眼睑闭合不全,睑裂1cm,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向左侧,咽部疼痛,舌尖红,苔黄,苔质腻,双脉弦滑。中医诊断为面瘫病,风热袭络,治以疏风清热,通经活络。针灸治疗:针刺右侧地仓、颊车、四白、太阳、下关、阳白、双侧合谷。
二诊(2000年12月4日):患者口眼歪斜无变化,针法同前,中药给予:延胡索6g,威灵仙10g,丹参15g,女贞子10g,续断10g,僵蚕6g,蝉蜕3g,地龙10g,防风10g,羌活10g,板蓝根15g,金银花12g,7剂。
三诊(2000年12月11日):患者口眼歪斜好转,右侧眼睑闭合完全。针法同前,中药给予前方加钩藤15g,7剂。
四诊(2000年12月18日):患者症状基本痊愈,针灸同前,巩固1次。
本案患者初起因于冬季感受风寒之邪,导致寒邪宿表,引发风寒感冒,后因治疗不及时,寒邪入里化热,邪气性质转为风热,出现扁桃体肿大,舌尖红,苔黄腻等热象表现,风热之邪侵袭面部经络,故同时见面瘫表现,田老辨其为风热袭络证,故在患者二诊时,加用中药治疗,且配以防风、板蓝根、金银花等药物,以达疏风清热、活血通络之效。
案三:面瘫病风寒中络证,治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李某,女,58岁,2005年08月22日初诊。患者于2005年08月21日夜间,入睡时未关窗户,次日清晨出现右侧流泪,逐渐加重,到区县所属医院就诊,用其他治疗无效,病情加重,故来我科行针灸治疗。刻下症:右侧中度面瘫,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睑裂3mm,口角左偏。主要伴随症状:轻度流泪,轻度口角流涎,饮食正常,睡眠正常,精神好,大便正常,小便正常。全舌淡,苔白,苔质薄,双脉沉弦。中医诊断为面瘫病,风寒中络证。治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处方:生甘草6g,威灵仙10g,桃仁10g,蝉蜕3g,地龙10g,丹参15g,板蓝根15g,僵蚕6g,荆芥10g,羌活10g,防风10g,7剂。配合针灸治疗:针合谷、足三里、三阴交、上关、下关、攒竹、四白、地仓、颊车均右,面部隔姜灸,大椎刺血拔罐。
二诊(2005年9月2日):已针药治疗3次,症状明显好转,刻下症:右侧轻度面瘫,额纹变浅,眼睑闭合不全,睑裂1mm,口角左偏。主要伴随症状:流泪无,口角流涎轻度,饮食正常,睡眠正常,精神好,大便正常,小便正常,全舌淡,苔白,苔质薄,双脉沉弦。针灸治疗同前。处方:全蝎3g,茯苓10g,陈皮10g,白术10g,蝉蜕3g,羌活10g,白附子6g,僵蚕6g,地龙10g,丹参10g,川芎10g,威灵仙10g,防风10g,炙麻黄10g,7剂。
三诊(2005年9月5日):症状明显好转,右眼基本闭合,口角略偏,停中药,针灸穴位同前,无大椎刺血拔罐。
四诊(2005年9月14日):患者症状基本痊愈,针灸巩固治疗1次。
本案患者发病于夜间,入睡时,人体阳入于阴,卫外不固,易受风邪所害,发病季节虽为夏季,但因其为夜风所袭,故性质仍属风寒之邪,田老综观患者病情,诊为风寒袭络证,治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加用荆芥、防风、羌活等药物以疏风散寒。
案四:面瘫病气虚风中脉络,治以益气通络祛风。
吕某,女,5岁,2005年11月2日初诊。家长发现患儿昨晚口眼歪斜,右侧额纹变浅,双侧眼睑闭合欠佳,口角左偏,舌尖红,苔白,苔质薄,脉滑。既往2岁时曾患口眼歪斜,后治愈。中医诊断为面瘫病,气虚风中脉络。治以益气通络祛风。处方:蝉蜕3g,僵蚕6g,地龙6g,丹参10g,白术6g,生黄芪10g,防风6g,羌活6g,板蓝根10g,7剂。针灸治疗予:右侧地仓、四白、太阳、攒竹毫针后隔姜灸,右侧足三里毫针。配合捏脊治疗。
二诊(2005年11月9日):患儿左侧眼睑闭合正常,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左偏,舌尖红,苔白,苔质薄,双脉滑,治疗同前。
三诊(2005年11月16日):患儿面瘫症状明显好转,全舌淡红,苔白,苔质薄,脉象略滑。治疗不变,继续巩固直至症状痊愈,共21天。
本例患者为小儿,清代吴鞠通曾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理论,且小儿“脾常不足”,都说明小儿正气未充,易受邪气侵袭。本案为风邪中于小儿面部,结合患儿四诊情况,治疗不可单纯给予祛风通络,还应辅以益气扶正,故田老加用白术、生黄芪以扶助正气。
验案分析:中医所谓的“口眼歪斜”系由风邪中于头面部经络所致。《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故风邪最易合邪致病,凡寒、湿、燥、热诸邪都可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田老在临床治疗此病时,不仅着力于祛风散邪通络,还要分析是单纯的风邪,或是风邪与某种邪气合邪致病,然后针对病邪性质予以治疗,每每药到病除,见效如神。
注意事项:
本方药性偏于辛燥,且药力峻猛,体质虚弱者慎用本方,方中含有行血药,对于有出血倾向者禁用,此外方中之虫类药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应用时注意用法及用量。
(整理者:王昭,王寅;审阅:冯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