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5:基本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成年人,我们自然懂得、认可并按照规则行事,而很多学生却抱怨学校的规则太多。换位思考一下,这是因为学校的大多数人(学生)缺少成功社会交际的经验,所以对他们来说,规则表述就必须明确清晰。进一步说明这一点的事实是学校里的很多规则都与成年人想当然认为的某些特定行为一致。这些行为主要关注交互行为,尽管其中有些关注的是自我管理(但是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与他人的关系)。
学校和其他机构的规章制度往往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 ● 固定的书面规则
- ● 固定的口头规则
- ● 不言自明的规则
公平地讲,也可以有无固定形式的口头规则,但这些规则不常见,通常与不成熟的设想、糟糕的计划或者专制倾向有关。如果规则不固定,就会变得很难执行或者失去其作为社会外在参考的功能。相反,由于它是个人、团体或者组织突发奇想决定的,这些人就有权力修改它,并且根据违反规则的情况对违反者实施制裁。
接下来要谈的是,学生们在学校里学习的规则(学校规则,以及延伸的社会规则),是用来规范这个团体,主要是这个团体内部的互动。冲突可能发生的领域是对规则运行逻辑有不同理解的群体之间。这些解释通常是由更广泛的世界观决定的,这些世界观往往是建立在道德观念和优先次序的基础上,而不论这些优先次序是否明确。
因此,例如,某个中学可能会这样规定,任何迟到的学生都将在同一天自觉留校半小时。学校可以通过明确守时对学生的好处、工作场所和社会对守时的期望以及迟到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以学生上课迟到为例)来证明这一规则的合理性。如果家长认为学校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他们可能会质疑这项规则的合理性,会认为这项措施太严厉并且不合理,并且可能也会举一些案例,比如由不可避免的事情造成的迟到(如交通事故导致的延误)。他们的案例可能会得出一个比较情绪化的结论,即孩子们会因为这样的规则而对学校产生消极抵触情绪,而学校也会形成一种惩罚性的氛围,使其像其他机构一样不太受人欢迎。
这个案例表明不同人的观点会如何深刻影响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及其背后的逻辑推理,也会影响他们对规则的解读。
稍后我们会把这一阐述用到课堂讨论的运用上,但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大多数学校里比较普遍且以书面形式记录,并且由教职工(有时候是学生)以固定的口头形式反复重申的规则是:
1. 走廊里禁止奔跑。
2. 礼貌待人。
3. 听从教师指令。
规则1关乎个人和群体的健康和安全,同时还涉及学校的氛围、精神风貌和空间界定(请到外面奔跑)。规则2主要关注个体之间的互动,这是一条非常宽泛但又极有意义的规则,适用于随时出现在学校的所有人(教职员工、学生和访客)。可以这样说,这对学校的正式员工起到暗示作用,而对于访客而言是一种特殊情况,因为他们只有在学校的时候才是学校的一员。规则3是赋权规则,用来补充教师控制课堂的个人方法。它规范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行为,同时也规范了学生之间的行为。这意味着教师的指令符合学生的最大利益(或者学校的最大利益)。反之,这可能就不合常理了。
我们整理了一些关于学校规则的观点:
1. 学校的规则要比整个社会的规则更加清晰明显。
2. 它们反映了在更广泛的社会中公认和期盼的行为标准。
3. 虽然形式各异,但是都有固定的规则。
4.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规则,多个视角同样有效。
5. 目的不同,但是最常见的就是规范行为。
6. 它们是整个群体的外部参考。
观点2、 5和6表明基本规则对在教室里进行的讨论活动是非常有益的。观点4建议你在学年初就要与学生对于基本规则达成共识。观点3意味着如何制定规则,并与观点6密切联系。
你可以把基本规则写下来并在教室里展示给学生看。你也可以选择在整个学年不断口头重申这些规则(包括遵守规则行为的识别和后续的表扬)。你还可以营造一种这样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规则不需要明确表达出来,但大家却都心知肚明。不论你选择哪种方式,你的生活都将会更轻松,讨论的效果更好,学生也会很清楚他们的立场以及对他们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