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最初的美好企业名单
大多数对“企业优越性”(或者按吉姆·柯林斯的说法——“卓越性”)的研究是从财务表现开始的,然后回过头去寻找导致这种表现的原因或胁从变量。而我们是从企业的人本主义表现(满足股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着手并向前推进的。
我们认为,撰写本书第1版时确定美好企业名单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的类推”过程,我们感兴趣的是确定满足人本主义标准的代表性公司样本。在寻找那些财务表现支持“美好企业假设”(即公司可以在行善的同时保持良好经营)的企业时,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对大量企业进行统计分析。此外,我们不希望将私营企业排除在我们的分析之外,因为我们认为,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一些拥有最佳管理的企业就是私营企业。
我们所做的就是问人们:“请告诉我们一些你们热爱的企业,不只是喜欢,而是热爱。”这个过程产生了数百家候选企业,其中有很多家喻户晓,但也有不少我们从未听说过。然后,我们对这些候选企业进行筛选,评估它们对每一类SPICE利益相关者的定量和定性表现。为了详细调查这些候选企业的弱点,我们提出了以下一些问题:大多数人会认为世界之所以变得更美好是因为有这家企业存在吗?它达成的业绩有多令人瞩目?它拥有非常忠诚的客户吗?它在对待兼职员工方面做得怎样?它的员工流动率是多少?它压榨供应商吗?当它试图进驻或扩张时,其运营所在社区是欢迎还是反对?它有破坏环境的记录吗?它在全球范围内遵守一致的高行为标准吗?它如何应对行业衰退或信任危机?
我们挑选了60多家在我们的探索性研究中脱颖而出且最有前景的企业,并指定MBA学生团队对它们进行研究。我们引导这些团队通过与高管、员工、客户等进行访谈对这些企业展开第一手和第二手的研究,研究涵盖了包括客户、员工、供应商、社区、政府和投资者在内的所有主要利益相关者群体。在每个团队完成指定的项目后,其他研究团队会对结果进行评估,以衡量一家企业在多大程度上有资格成为利益相关者喜爱的企业(即这家企业是否有资格被称为“美好企业”)。两年之后,所有项目都完成了,一些企业还被考察了多次。最后,我们挑选了28家企业,其中有18家是上市企业。
当然,我们知道所有这些企业都并不完美,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般来讲,这些问题仅与一个或最多两个利益相关者群体有关。不过,从整体上讲,我们认为这些企业在许多方面堪称典范。挑选出我们认为最具高标准人本主义表现的28家企业后,我们随即从投资者角度对这些企业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我们在这个阶段的假设是:这些企业的表现可能比“普通企业”好,但应该不会好太多。毕竟,它们给员工的薪酬相当高,没有压榨供应商,以公平的价格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体验,认识到了自身对环境的影响,向社区投入了大量资源——所有这些无疑会对其利润和股价产生影响。正如我们常被提醒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企业当然也不会提供。
然而,当我们完成投资者分析时,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这些广受喜爱的企业(上市企业)在10年期、5年期和3年期的收益方面均大大超过标普500指数企业。在截至2006年6月30日的10年里,上市的美好企业给投资者的回报达到了1026%,而标普500指数企业同期的回报率仅为122%,两者之比超过了8∶1!
如果这还不算一个让人“感觉良好”的故事,那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了。事实上,这远远超过了一个让人“感觉良好”的故事——它非常鼓舞人心。很显然,这些企业已经懂得:它们拥有的蛋糕,除了自己吃,还可以分一些给朋友,捐一些给流动厨房,支援一些给当地的烹饪学校。这些企业在对每一个花它们钱的人或组织(客户、员工、供应商、社区)都如此慷慨的情况下,还能给投资者带来丰厚(有人会说“惊人”)的回报,它们是如何做到的?这个重要问题的答案正是本书所要探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