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基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供应新网络:从线性供应链到价值网络

数字技术可以拓展和深化产业协同,供应链管理从“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消费者”的单向信息流模型转变为“信息多方向流动”(information flows in multiple directions)的更为融合的模型,即“供应链4.0”。Understanding Supply Chain 4.0 and its potential impact on global value chains,Michael J.Ferrantino & Emine Elcin Koten,World Bank Group,Global Value Chai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p.103.在此基础上,更加优化的资源配置能够帮助企业减少产品生产和分销成本,进而降低总交易成本,促进各国企业融合形成一个互相依存、覆盖全产业的生态体系,实现协调、高效发展。例如,政府层面对央企和国企阳光化、线上化采购自上而下的推动,使这些企业纷纷建立电子商城,对接能够提供电子产品目录的采购平台,为MRO(非生产原料性质的工业用品)平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第一驱动力”,帮助行业头部公司加速构建后端产品供应链体系,打造数据系统。

在经济增速下行、全行业供给过剩的大背景下,行业中的企业从规模导向转变为效率导向,供应链降本增效诉求强烈,粗放式发展时代形成的中间环节众多、小散乱弱的经营主体面临淘汰和整合。同时,在行业呈现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环境下,上游供应方有迫切意愿拓展渠道促进产品销售,与此同时,流通环节加快周转清理库存的诉求增强,又有助于新兴工业电子商务平台从旧有渠道分销体系中抢夺更多份额。在目前宏观经济内需不足、外需不振的大背景下,各细分行业仍存在结构性的供需失衡,优质产能不足但落后产能有余,生产环节优胜劣汰、流通环节整合提效的趋势仍将持续。

正是由于过去若干年的“以单个大企业为中心,向外部延伸的增值网络”型工业电子商务实践,存在“技术上比较可行,商业上比较不可行”的问题,例如尽管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也可触发EDI信号从企业内部发给企业的贸易伙伴,但通过EDI与ERP系统实现的连接却是静态的。据调查,工业企业已外包了制造业务的32%和物流业务的48%,多方之间的信息流动不是线性的,信息复杂且相互交织在一起。此外,供应链信息正以小时为单位快速变化,企业需要与贸易合作伙伴按小时同步刷新数据,依靠ERP和EDI的连接是不够的。人们逐步认识到“私有的”工业电子商务系统实际上很难行得通,需要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社区化、公共型”的工业电子商务外部业务协同平台“供应链商业网络”,即所提供的解决方案能够使网络平台之上的贸易合作伙伴基于特定的流程和数据进行双向交互,支持供应链信息的实时与同步。

数字化供应网络能够综合来自不同渠道和地区的数据和价值,为产品实际生产和分销提供助力。传统供应链的信息传播仅限于生产系统内原材料和成品端之间,这种线性传播途径灵活性较低。而数字化供应网络采用互联互通的矩阵结构,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如图2.2所示。传统的价值链逐渐演变为矩阵式的价值网络,基于这一网络,企业能够与生态体系内的任何相关方开展数据和信息的传送和接收,从而有效应对多边的市场环境,发掘新的价值。总结起来,该网络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性。

图2.2 传统供应链与数字化供应网络

资料来源:德勤分析,《数造未来——数字化供应网络崛起,制造商如何抢占先机》,2019。

一是社区化的“多对多”模式。每个企业(交易方)在入驻平台之后,就可以同时具有两种身份:既是若干企业的“供应商”(卖方),也是若干企业的“客户”(买方)。作为“客户”,可以同时与多个自己的“供应商”进行供应链业务协同;作为“供应商”,也可以同时与多个自己的“客户”进行供应链业务协同。

二是服务于所有入驻企业的“公共型、即租即用”SaaS平台。平台不再是某个企业(买家或卖家)的私有系统。在平台之上,所有企业都具有独立、平等的地位。企业对于该平台系统各项复杂业务应用功能的学习培训、经验传承、接口开发等方面的持续资源投入,不再依赖于是否和另一个特定企业具有或保持“客商”关系。

三是内外部系统集成。企业内部ERP系统一旦与平台实现对接,就意味着可同时与企业目前或将来的所有“供应商或客户”的内部ERP系统实现对接,从而方便快捷地实现与所有“客商”的电子化的互联互通,达成所谓“No Business is an island”(没有生意是孤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