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哥伦布——“我会证明我是对的!”
哥伦布是不是第一个发现美洲的欧洲人?
不是。
公元1000年左右,挪威海盗莱夫·埃里克松探索过今天的加拿大东岸,比哥伦布早了将近五百年。只不过,他挥挥手,没带走美洲的一片云彩。
哥伦布为什么会发现美洲?
因为中国。
请容我细细讲来。
1451年,哥伦布出生在意大利著名的商港热那亚。他的父亲是个布商,家境并不富裕。哥伦布没钱上学,终生不会用意大利文写字。他从小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有时以水手的身份经商,有时以海盗的身份抢劫。
1476年,哥伦布护送一批热那亚的货物出海,遭遇葡法舰队截击,寡不敌众。哥伦布负伤落水,在汪洋的大海中紧紧抓住一条船桨。经过长距离的漂流之后,哥伦布在葡萄牙爬上海滩,捡了条命。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哥伦布流落异乡,身无分文、语言不通,只能从事一项最容易入手的工作——要饭。
哥伦布一路乞讨,来到里斯本,在一位热那亚老乡手下打工,继续从事航海贸易。有时候北上苏格兰,有时候南下非洲。
后来,哥伦布遇上了在这里经营书店的亲弟弟巴托罗缪。
后来,哥伦布娶了圣港岛(兔子岛)总督的妹妹。
不想当船长的水手不是好水手。
哥伦布不甘心一辈子做个小水手。他开始学习语言(葡萄牙语及拉丁语),学习知识(天文地理和数学),学习绘制地图,学习制作航海仪器。
海盗有文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哥伦布偶然读到一本书,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这本书叫作《马可·波罗游记》。书中的一段文字吸引了他:
“杭州是世界上最大、最漂亮、最富裕的城市。
伊潘古(日本)有取之不尽的黄金,而且国王还不允许输出。由于黄金太多,所以盖成了国王的宫殿。地板也是用金砖铺的,厚达4厘米。”
套用个当代的词,马可·波罗是个大忽悠。
那时候日本人别说黄金,连饭都吃不饱。
哥伦布不知道。他相信了。
西班牙塞尔维亚的哥伦布纪念馆中保存着一部《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做过的大量批注。
哥伦布坐在海边,凝视着浩瀚的大西洋,思考着一个问题。
如何从葡萄牙航行到中国?
大西洋的英文名称叫Atlantic Ocean,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阿特拉斯(Atlas)。大力神得罪了宙斯,宙斯罚他站在世界最西部的尽头,用肩和双手撑住天空。
几百年来,欧洲人一直用阿特拉斯的画像装饰地图册。
所以,地图的英文是Map,地图集的英文是Atlas。
明朝人认为,日本是“东洋”;东南亚是“南洋”;马六甲向西是“西洋”。我们称郑和下西洋,其实下的是印度洋。当中国人得知印度洋向西还有海洋时,就称印度洋为“小西洋”,欧洲以西的海域为“大西洋”。
当时的葡萄牙人普遍相信,大西洋另一端的对岸是可怕的恶魔国,是地狱。
哥伦布不相信这种传说。他认为,地球是圆的。如果向东能到达中国,向西也能到达中国。
1481年,哥伦布专门写信咨询意大利著名的地理学家托斯康内。
托斯康内回复道,地球的确是圆的,通过大西洋可以到达中国、印度和日本,而且还不远。
哥伦布又仔细阅读了罗马时代著名学者托勒密的《地理学》。
托勒密认为,地球上有欧亚非三个大洲。这三个大洲的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6/7,而海洋面积只占1/7。
根据这一结论,哥伦布认为,葡萄牙与中国隔着大西洋相望,中间距离并不远,大约是4400公里。
实际距离14400公里都不止。
哥伦布犯了一个大错。
如果哥伦布知道实际距离是14400公里,他绝对不敢向西航行。像郑和、达·伽马等人的航行,航程是超过了1万公里,但有一点,都是沿着海岸线航行,起风浪的时候,缺水缺粮的时候,可以迅速上岸。
而哥伦布向西航行,没有地图,不知道中间的状况。小船如果一个月找不到陆地,再返回又需要一个月,所以两个月在海上漂泊,不能指望任何供给。如果在大海上迷失方向,就不知道几个月了。船上所有的水手都得渴死、饿死。
哥伦布有了梦想,有了计划,可以寻找风险投资了。
他的大舅哥号称圣港岛总督。实际上圣港岛是个偏僻贫穷的小渔村。
哥伦布自己和妻子娘家都没有钱。
哥伦布至少需要3条船,以及100名水手一年的开销。
好消息是,葡萄牙王室是世界上最大的航海项目投资集团。
1481年,26岁的若昂二世登上王位。这是一位对航海事业有高度热情的君主。1483年,葡萄牙人发现刚果。1484年,葡萄牙人到达扎伊尔河口。
葡萄牙人一步一步逼近非洲的最南端,若昂国王兴奋不已。
1484年,哥伦布正式向国王呈上了他的项目计划书。
项目内容:向西航行,探索到达中国和印度的航线。
航行距离:4400公里,单程航行时间大概一个月。
需要支持:船只、资金和水手。
相对于绕过非洲南端到达亚洲,哥伦布的项目投资金额要低得多,但风险要高得多。
国王不敢下结论,于是组织国内专家进行论证。
专家们一致认为,《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不可信。从葡萄牙到中国的准确距离是1万海里,单程航行需要4个月的时间。以当时的条件,没有任何船只可以装载4个月的食物和淡水。所以,选择向西航行必死无疑。
结论:项目不可行。
据说有一名专家还出了一个馊主意。他要求哥伦布提供详细的航海图,然后偷偷派一艘船按哥伦布的航海图向西探索。结果,这艘船向西刚航行几天就遭遇风暴,船长吓得马上返航。葡萄牙人对大西洋有心理障碍。
除了项目风险,若昂国王对哥伦布提出的资助方式也难以接受。
哥伦布提出:
第一,我要立即成为骑士,佩戴金马刺。
第二,我要立即成为世袭贵族,名字前加“唐”。
第三,我要立即成为海洋统帅。
第四,我要成为新发现土地的终身副王和总督。
第五,新发现土地的财富(金银珠宝、香料矿石),十分之一归我所有。
一个小小的外国平民,竟敢和高贵的国王谈条件?
最后,若昂国王通知哥伦布:对不起,我不能投资你的项目。
祸不单行。失去机会的哥伦布又失去妻子(病逝)。哥伦布带着儿子生活,欠下很多债务,把孩子养大都成了问题。
无奈的哥伦布只得带着独生子离开葡萄牙,前往西班牙。他妻子的两个姐姐嫁到这里。在西班牙,落魄的哥伦布把儿子送进修道院,相当于送到寺庙里当俗家弟子。寺庙管吃管住。
梦想很伟大,现实很艰难。
当时的西班牙还没有统一。北方是卡斯蒂利亚王国和阿拉贡王国,南方是北非穆斯林占据的格林纳达。
卡斯蒂利亚的君主是伊莎贝拉(女);阿拉贡的君主是费尔南多(男)。两人结婚后共同治理国家,史称双王(好牌)。
伊莎贝拉女王每天洗4回澡,只穿白色衣服,绰号“白衣女王”。
在朋友的引见下,1486年5月,哥伦布见到了双王。
自信的态度、丰富的知识,哥伦布给双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双王正准备征服格林纳达,到时候西班牙会统一,会成为一个新的国家,会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葡萄牙的航海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双王自然也不甘落后。他们对哥伦布提交的项目建议书非常感兴趣,立即组织国内专家进行论证。
与葡萄牙不同的是,西班牙航海事业落后,专家水平低下。哥伦布实际上是在给那些专家当老师,费尽口舌。
不过,有一位专家问了哥伦布一个问题,把他难住了。
专家问,如果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是不是相当于从球的表面向下航行,这可以理解。不过回来的时候,你们的船只如何上坡呢?
哥伦布也回答不了。
在双王的心目中,解放格林纳达是首要任务,没有时间精力和哥伦布探讨他的计划。说实话,这个话题也没办法探讨。因为双王不懂。
专家们一拖就是两年,没有做出任何决定。
哥伦布被严重的官僚作风搞得筋疲力尽,对西班牙完全丧失了信心。
1488年,处在焦躁之中的哥伦布写信给若昂国王,重提当年的申请。
若昂国王虽然自己没有投资哥伦布的项目,也不希望西班牙投资。因此,他邀请哥伦布尽快回国。
哥伦布说,我在葡萄牙欠了一些债务,回国后恐怕要进监狱。
若昂国王说,你尽可以放心回来,我保证你不会受到起诉。
就在哥伦布打点行装,准备回葡萄牙的时候,一件大事发生了。
葡萄牙人迪亚士在风暴之中绕过了非洲最南端,到达了印度洋。
若昂国王认为,向东航行到达印度指日可待。哥伦布向西航行完全没有必要。
这一年,哥伦布在西班牙交了一个女朋友,有了第二个儿子。
他在西班牙已经陷入破产状态,朝不保夕。
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大投资人都不支持。
陷入绝望之中的哥伦布只得向欧洲其他君主求援。
1489年初,哥伦布派弟弟巴托罗缪前往英国,与英国国王亨利七世谈判,没有成功。巴托罗缪再到法国,通过国王的妹妹安娜与查理国王见了面。
法国是传统大陆国家,对海洋项目没有兴趣。
哥伦布的家乡,意大利也没有人支持他的“荒唐计划”。
双王很快就获悉了哥伦布正在私下联系外国君主的消息。
他们的确有意资助哥伦布,但精力(战事正在吃紧)和金钱都不够。
双王拨了12000马拉维迪给哥伦布,邀请他到王宫来商谈,差旅费由地方政府负担。
见过哥伦布之后,白衣女王权衡再三,第二次拒绝了大西洋项目。
哥伦布只得绝望地离开双王。
此时他在西班牙已经待了将近六年,现在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在流浪的路上,一名王室官员追上了哥伦布,请他立即回去。
1492年1月2日,双王终于并排进入格林纳达的大门,消除了穆斯林在西班牙的最后一个据点。
一个崭新的西班牙已经诞生,它需要复兴、需要腾飞。
双王与哥伦布再次见面,整整谈了三个月。
双王愿意投钱,障碍在哥伦布身上。他没权没钱没兵没地位,只是一介草民,却要价极高,态度强硬。
双方看起来不像是君民关系,反而更像是平等的讨价还价的商人。
西方之所以率先发展出近代文明,契约关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如果在明朝,你告诉皇帝,我想去航海。那基本上等于说,我想要造反。
4月17日,哥伦布与双王签订《圣塔菲协定》,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任命哥伦布为西班牙海上元帅。
第二,任命哥伦布为新发现土地(简称新发地)的副王和总督。
第三,新发地上的金银珍宝、香料商品等,哥伦布保留十分之一,并且免税。
第四,来新发地经商的船只,哥伦布收取其利润的八分之一。
《协定》的墨迹未干,筹备工作就紧张地开始了。
第一是钱,总投资超过200万马拉维迪。
刚建国的西班牙一穷二白,白衣女王把自己王冠上的珠宝抵押给国库,换来140万马拉迪维。哥伦布向银行贷款25万马拉迪维。一名叫马丁·平松的商人以自己的商船入股。
和大明相比,西班牙不是穷,是太穷。
第二是船,一共三艘。
第一艘是旗舰“圣玛利亚号”,载重130吨,长约35米,由哥伦布任船长。
第二艘是“平塔号”,船长是马丁·平松。
第三艘是“尼娜号”,船长是马丁的兄弟维森特·平松。
三艘船排在一起,都没有郑和的宝船长。
三艘船每天不停地行驶,只能航行100公里,不如眼下汽车一小时的距离。
第三是人。
水手这个职业,真的不是人干的。
一艘船就是一座海上监狱,甚至比监狱更危险(会渴死、会沉没)。在监狱里还有可能见到老婆孩子,死了还可能葬在教堂。在海上死亡,只能喂鲨鱼。
过去航行都是靠着海岸线,随时可以登陆补充食物和水。
而此次航行,将探索一片未知的海域,很可能一个月、两个月不见陆地。
哥伦布从“杀熟”开始,先用自己的弟弟,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仆人。显然这是不够的。双王下令,从监狱里放出一批犯人,充当水手。
最后三艘船加在一起,总共88人,数字很吉利。
考虑到前方是中国或者印度,语言沟通很重要。
可是,整个西班牙也找不到一个会汉语或印度语的人。
最后找了一位阿拉伯人,至少和汉语接近一点。
第四是物,粮食和淡水。
最后是双王写给中国大汗、印度国王的国书。
元朝已经灭亡一百多年了,他们还以为中国君主叫大汗。
出发地点定在西班牙西南的海港帕洛斯。
出发时间定在1492年8月3日。
这是一个创造人类历史的时间和地点。
在晨曦中,三艘船平稳地向西而去。
风萧萧兮大海寒,水手一去兮难回还。
哥伦布对大家说,跟随阳光,我们离开了旧世界。
15世纪末的世界,大部分人依然生活在愚昧无知、贫困屈辱当中。
9月2日,船队行驶到位于非洲近海的加那利群岛。这里是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也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曾经定居的地方。
三艘船补充食物和淡水之后,一头扎进茫茫的大西洋。
由于船只狭小,只有船长和少数官员才有资格享受单独的船舱,水手们只能躺在甲板上睡觉。
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和在茫茫的沙漠中前进一样,最难的是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行进的速度。
位置由纬度和经度确定。纬度的测量主要是靠北极星。
北极星位于地轴的延长线上。无论地球如何旋转,站在北半球去看,北极星几乎是不动的。站在地球上观看北极星的仰头角度,就是纬度。你在北极看北极星,头要仰九十度。你站在赤道上,基本不仰头就可以平视北极星,因此是零度。
只要纬度不变,就说明船是直线航行。
时间如何测量呢?这个简单,用日晷。
速度如何测量呢?需要两名水手配合。
一名水手把静止的沙漏翻过来,开始计时。
与此同时,另一名水手把一个用绳子绑着的木桶扔进大海。这名水手不停地放绳子,确保船只行进过程中,木桶漂在水面不被绳子拉着向前。绳子越来越长,在水面形成一条直线。
负责沙漏的水手发现沙子漏完,立即喊停。
负责绳子的水手则立即抓紧绳子,看绳子上标记的长度。
用绳子的长度除以沙漏的时间,就可以得到船只的速度。
根据船只的速度和时间,就可以知道每天航行的距离。
平淡的工作,单调的饮食,乏味的生活,无尽的大海。
第一周是兴奋,第二周是平静,第三周是焦虑。
水手们私下里聚在一起,嘀嘀咕咕,传播着失望无聊的消息,传播着负面恐怖的消息。
谁知道大西洋对岸是什么?阴曹地府?恶魔群岛?有人被吓哭了。
最终,水手达成了一致意见,劝说哥伦布这个“疯子”返航。
正在这时候,突然有人大声喊:“陆地!陆地!”
哥伦布兴奋地从床上跳下来,走出船舱。
不远处的确有一个绿色的岛屿。岛上似乎还有宫殿。
“噢!噢!”水手们松了一口气,相互拥抱。
哥伦布双膝跪地,感谢上帝。
三艘船径直朝着海岛驶去。越来越近,等到了近前,不见了!
幻觉!海市蜃楼!一堆云彩!
唉!所有人都失去了力气,或者说失去了希望。
时间在推移,不安在增加,恐惧爬上了每个人的心头。
哥伦布比三条船上所有人更着急,但他不能表现出着急。
哥伦布一会儿到甲板上走来走去,一会儿回到住舱里看羊皮海图,看了一会儿没有头绪,再回到甲板上睁大眼睛盯着前方。
水手们开始怠工,甲板上东西乱摆乱放,没有人收拾。
哥伦布假装看不见,省得和水手发生矛盾。
10月1日,哥伦布在《航海日志》中写道:
“实际上我们走了七百零七里格,但对外报的是五百八十四里格。”
一里格相当于5.5公里左右。
哥伦布少报航程,让水手们以为他们离西班牙不远,让水手们不会产生恐惧心理。
秘密是藏不住的。
水手们得知自己被欺骗后,更害怕了、更生气了。
他们围着哥伦布,吵着嚷着要返航。
哥伦布一个人坐在椅子上,用双手捂住了自己的脸。
他多年奋斗所追求的事业,就要付诸东流。
中国大皇帝,日本黄金屋,都成了泡影。
桅杆发出的嘎吱声都像是痛苦的呻吟。
他已经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财产,回去后将债务缠身。
三个月前向双王夸下海口,这样空手回去,如何交代?
“为了这一次远航,我忍受了八年的屈辱和嘲笑。
如果就此无功而返,我,包括信任我、支持我的白衣女王都将成为全欧洲的笑柄。”
泪水顺着哥伦布的脸颊流下来。
四年多前,迪亚士船长已经绕过了非洲的好望角。他有强烈的愿望继续前往印度,可是全船的水手都反对。迪亚士只得返回葡萄牙,既失去了发财的机会,也失去了历史上的名声。
“我绝不能重复他的悲剧!”
哥伦布穿上他的将军服,站在高处,望着胡子拉碴、衣衫褴褛、不怀好意的水手们说道:
“勇士们!是的,我们离家两个多月了。你们有家,我也有家,还有两个儿子!我也想活着回去!”
水手们都不作声,急切着想听哥伦布的结论。
“我们的航程是上帝的旨意!我们必须坚持下去,也必须是安全的,因为上帝永远与我们同在!”
听到哥伦布的结论,每个人都失望了,有人开始抽泣。
“你们每一个人都是我的亲人,我保障你们活着回去,回去拥抱我们的母亲、妻子和孩子!但是,我们不能空着手回去,我们要给他们带回黄金。”
水手们的情绪暂时平静下来。
10月7日,水手们发现一群鸟儿在飞翔,但不是飞向正西,而是西南。
哥伦布觉得正西才是离陆地最近的距离。如果向西南,就会大大增加航程。但鸟儿毕竟是一个信号。哥伦布下令,跟随鸟儿的方向航行。
两天后,依然不见陆地。最后的希望破灭了。
10月10日。水手们激动地围着哥伦布,大声嚷着要他立即答复,否则当天就罢工,就返航。
哥伦布被逼到了死角。
他告诉全体水手,再行驶三天!如果三天之后还看不到陆地就返航。
哥伦布同时宣布,第一个发现陆地的人奖励1万马拉维迪(约5万元人民币),以及哥伦布身上有汗味的丝绸衬衫。
发现陆地就成功了。发现不了陆地就回家了。
水手沸腾了。
三条船你追我赶,以更快的速度向西疾驶。
这三天,对哥伦布来说,就像三年一样。
他一会儿站在船头张望,一会儿回到船舱,跪在地上祷告。
10月11日。
一名水手向哥伦布报告说水面发现了一根树枝样的东西,哥伦布命令舵手向它靠近。由于船舷太高,海流太急,没办法打捞。
哥伦布命人放下小船。一个水手上前捞起,带回船上。
原来是一根粗大的带有叶子和果实的树枝,看样子是不久前折断的。
不过,到了傍晚,依然没有发现陆地。
这是最后一个晚上了。明天早上再发现不了陆地,就要返航。
哥伦布没有睡觉。他凝神搜索着西边的海面,眼睛都盯累了。10点钟左右,哥伦布发现远处的黑暗中似乎有一点微弱的火光。他再仔细看的时候,火光消失了。
夜色深沉,哥伦布抵抗不住,昏昏地睡去,不时说着梦话。
上帝、黄金、蠢驴。
“陆地!陆地!”一声大喊划破沉寂的黑夜。
哥伦布一翻身从床上滚下来。
他冲出船舱的时候,所有人都已经到了甲板。
月光下,前方似乎是一个石头崖岸。
哥伦布不敢兴奋,不敢相信。
这不是一个梦吧?这不是一次海市蜃楼吧?
哥伦布紧紧地盯着前方的陆地,似乎听不到水手的叫喊声,只有眼泪默默地流淌。
历史产生于1492年10月12日凌晨两点,由水手胡安·德·特里阿纳创造。
由于岸边情况不明(暗礁或防守的大炮),哥伦布下令卷帆,三条船原地待命,天亮后行动。
厨师罗德里戈熬了一锅鱼汤,水手罗尔丹扛来一桶马拉加酒,没有人想睡觉。
一扫长期的压抑,哥伦布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不仅是因为发现了陆地,最重要的是证明了他是对的。
在《航海日志》里,哥伦布写道:
“我在宫廷里长期效力,一直与宫中诸多权贵显要的见解相悖。他们始终与我作对,将向西航行之举斥责为荒诞不经。我一直希望上帝证明我。”
天亮了,雾散了。
前方出现了一个宽阔的沙滩,沙滩后面是灌木,灌木后面是山丘和高大的树木。
绿色,生命的颜色,希望的颜色。
在吹号鸣炮之后,众人换乘小船登陆。
哥伦布穿上石榴红的元帅制服,一个箭步跃上海滩。他跑了几步,就匍匐在地上,亲吻着咸腥的泥土。
哥伦布站起来,看着身边的水手。
每个人都穿着铠甲、拿着武器。
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显得精神抖擞,完全没有几天前的颓废。
平松兄弟则扛着代表双王的绿色旗帜。王旗即国旗。
哥伦布当众宣布:这个岛屿归西班牙王国所有。从今天起,我就是这个岛屿的副王和总督!因为这个岛屿是伟大的救世主引导我们发现的,所以我就叫它圣萨尔瓦多(救世主的意思)。
“圣萨尔瓦多!圣萨尔瓦多!圣萨尔瓦多!”水手们高声呐喊。
有的人跑过来激情地拥抱哥伦布,有的人亲吻他的手,有的人甚至在他面前下跪。
哥伦布登陆的到底是哪个岛?由于资料匮乏,专家们至今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肯定是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一般认为就是今天的圣萨尔瓦多岛。
如果哥伦布没有跟随海鸟转换方向,他很可能登上北美大陆的佛罗里达。
这方向一变,哥伦布终生没有踏上“美国”的领土。
我在想,如果中国哪一天发现了一个没主的岛屿,你想用什么命名呢?
徐福岛?神龙岛?桃花岛?通吃岛?
西班牙人在沙滩上表演的时候,不远处的树林中有无数双眼睛警惕地盯着这些外来人的一举一动。
仪式履行完毕,哥伦布迫不急待地向森林中走去,希望发现城市和居民。不一会儿,他就停下了脚步。
前方站着一些猴子,或者说是野人。他们赤身裸体,脸上涂着白色染料,手里拿着木棒。
水手们举起了枪,等着哥伦布发出信号。
“所有人都不要动!”哥伦布低声喝道。
野人们慢慢上前。他们围在西班牙人身边,仔细看着,然后慢慢地伸出手摸着这些白人的头和脸,充满着疑惑。
哥伦布看这些土人并无恶意,也认真观察起来。
这些土著中等个头,棕色皮肤,头发粗而直,脸上没有胡须。他们的面容虽然被颜料所遮盖,但看得出前额高大,眼睛明亮。
哥伦布在日记中写道:
“当吾等拿出利剑供他们观看时,他们居然无知地用手握刃,以致自伤。”
土著人哇啦哇啦,似乎在发问。
哥伦布连忙叫来阿拉伯翻译,结果根本说不到一起。
哥伦布也有些迷惑,这地方不像是高度文明的中国。
这里应该是印度,这些人肯定是印度人。
按照西班牙语发音,从此北美和中美的土著人有了一个名字——印第安人。
实际上他们是阿拉瓦克人,和印度人相差十万八千里。
语言不通,实物还是认识的。
哥伦布命人拿出西班牙币、铜铃、红帽子、玻璃珠,放在土著人面前。
土著人马上明白了,纷纷拿出棉纱、鹦鹉和食物。
很快,双方就开始沟通了。
哥伦布要的可不是这些不值钱的劳什子。他反复用手指着土著人胸前的那些金晃晃的东西。
印第安人明白了。他们摘下黄金项链,换回西班牙产的铜铃。
印第安人是不是太傻了?
不是。
对他们而言,黄金就是饰品,就是为了好看。黄金不能买房子、买衣服。
人人脖子上都挂黄金,我挂小铜铃才是炫富。
土著对西班牙人的任何东西都感到好奇,连碎瓷片、碎玻璃都爱不释手。
几个黄金项链不值多少钱。哥伦布再次询问土著。
土著人咿咿呀呀地比画。大概意思是说,南方有一个大岛,岛上有一个拥有大量黄金的国王。
哥伦布暗自狂喜。
西班牙人和土著相处还算融洽。哥伦布写道:
“他们心地善良,绝无半点贪婪之心。臣向陛下(双王)保证,在这世界上再无更好的人和土地能与此处相比。”
几天后,哥伦布抓了6个“印度人”当翻译和向导,率领船队向西南方行进,果然发现一个大岛。
登陆之后,哥伦布很快找到当地土著。他拿着一块黄金问道,这个,你的认识?
土著人点点头。
哥伦布朝着几个方向点了几下,然后问他们哪里有。
土人似懂非懂地指着一个方向说,古巴。
哥伦布笑了。他认为古巴就是《马可·波罗游记》里的“伊潘古”,既然日本就在眼前,中国还会远吗?哥伦布在《航海日志》中写道:
“臣决心抵达大陆,抵达金萨伊城(杭州),把陛下(双王)的诏书面呈大可汗,再将大可汗的回信带给陛下。”
哥伦布显然不会找到日本和中国。
一晃两个多月过去了。哥伦布想早点回去,可是这点黄金还不够支付航行的成本,又如何让女王满意?
平松开着“平塔号”跑了。他可能从土人口中得到了一个线索,想独吞那里的黄金。
12月20日,“圣玛利亚号”不幸触礁。
哥伦布现在只剩下一艘船了,不能把所有人都带回去。
他选择一个岛屿当大本营,就地修建寨堡。材料嘛,正好用“圣玛利亚号”的船板。由于接近圣诞节,因此这个地方就叫圣诞堡。这个岛就叫西班牙岛(今海地岛)。
转眼到了1493年,此时离出发快5个月了。
哥伦布决定返航。他留下39人在当地继续寻找黄金。
1493年1月4日,哥伦布指挥着“尼娜号”,携带着从岛上弄到的各种特产、黄金以及6名印第安人,起锚返回西班牙。
东行两天后,哥伦布竟然在海上发现了“平塔号”。
哥伦布没有追究平松的责任,两条船搭伴同行。
3月4日,哥伦布的船队驶入里斯本。
若昂国王接见了哥伦布,听取了整个航行汇报。他后悔不已。
“我真是见识短浅,竟然错过了如此重大的机会!”
哥伦布故意炫耀,故意气若昂国王。
3月15日,两艘船平安驶回出发时的帕洛斯港。
7个月零12天。探险者、胜利者回来了!
当时双王在巴塞罗那,哥伦布带队赶到那里。此时已经是4月中旬。
巴塞罗那张灯结彩,就像过节一样。
人们纷纷涌上街头,去观看宫廷仪仗队和哥伦布的队伍。
印第安人头上和身上都佩戴着羽毛、鱼骨和黄金装饰品。为了避免“走光”,哥伦布命他们穿上短裤。
哥伦布在宫殿门前下马,疾步走入大厅。
这里已点燃了上千支蜡烛,大理石的立柱反射着灯火的辉煌。
哥伦布跪下,亲吻双王的手,然后把贡品献上。
6个印第安人端着色彩斑斓的鹦鹉;
笼子里是活的大老鼠(龙猫?土拨鼠?);
不会叫的狗(浣熊?);
奇形怪状的卤咸鱼。
大臣们发出一阵阵惊叹声。
接着是珍贵的物品:沉香木、棉花、各种香料。
最后是一个橡木大箱。哥伦布像魔术演员一样猛地揭开箱盖。在烛光的照射下,箱子里装满了金冠、金项链、金手镯和大小不等的碎金块。
在所有人发出“噢”的一声后,一时间宫殿里笼罩着一片寂静。
双王一声不响地突然站起,双膝跪地。其余的人马上跟着跪下。
双王仰面朝天感谢上帝,感谢神慷慨的恩赐。
群众的欢迎和王室的优待,让一些权贵红了眼。
在一次宴会上,他们攻击哥伦布没有什么了不起,带回来的黄金根本不够用。
哥伦布随手在餐桌上拿起一个熟鸡蛋,问大家:“谁能把鸡蛋竖起来?”
许多人试了又试,都说不可能。
哥伦布将鸡蛋的一端在桌子上敲破,然后竖了起来。
权贵不服气地说,我们也能。
哥伦布回答他们说,是的,你一定能。
知道的事,人人都能。不知道的事,绝大部分人不能。

哥伦布竖鸡蛋
哥伦布是10月12日发现新大陆的。后来西班牙将10月12日定为国庆节。
4月29日,双王将哥伦布的航行报告提交给教皇。
哥伦布不能单方面宣布这些岛屿的主权,西班牙王室也不能,只有罗马教皇才有权确认。
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是西班牙人,欣然同意。
葡萄牙人不干了。
在教皇的协调下,1494年6月7日,西葡两国签署《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划分了势力范围。
应该说这是一个荒唐的协议。
不过,五百年后,这份协议还真用上了。
在南美的最南端有一个岛。阿根廷称其为马岛,英国称其为福岛。两国就主权问题争执不下。阿根廷拿出《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说马岛属于西班牙,而自己继承的是西班牙领土,因此对马岛拥有主权。
英国人说,我们几百年前就不听教皇的了,更何况是现在。
1492年,德国人马丁·贝海姆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球仪。当哥伦布回来的时候,这台地球仪就过时了。
无论是哥伦布,还是双王,都期待着尽快开展第二次航程。黄金的数量远远不够,中国的丝绸也没有发现。
1493年9月25日,哥伦布回来仅仅几个月后,又带着一支西班牙探险队出发了。这次是17艘船、1200名船员。与第一次相比,可谓浩浩荡荡。
本次远征的目标有三:
第一,建一个永久殖民地;
第二,使当地土著人归顺;
第三,最好能见到中国皇帝、印度国王。
11月3日,哥伦布的船队发现一个风景秀美的海岛。当天是礼拜天,于是这个岛就叫多米尼加(西班牙语星期天的意思)。
11月28日,哥伦布兴奋地到达圣诞堡。距上次离开已经快一年了,上次留下的兄弟们在这里生活得怎么样?是不是已经发现了大量黄金?
到达现场之后,哥伦布大吃一惊。
39人一个不剩,全死了。
哥伦布找到当地土著,这才问清了原因。
留守的西班牙人一方面强迫土著给他们找黄金;一方面追逐强奸印第安女人。一帮从监狱里出来的恶人,每天看着一群不穿衣服的裸女,早就控制不住兽欲了。
土著以人数优势加上偷袭策略,把他们全部杀死。
矛盾已经产生,圣诞堡不再安全。
哥伦布于是率领船队到圣诞堡以东一百英里处建立新据点,以女王的名字命名为伊莎贝拉堡。
上次用船板修建简易木堡,这次建石房、铺街道、盖教堂。还要开发甘蔗园、修大猪圈。
一句话,西班牙人要在这里定居。
西班牙人发现当地有一种水果非常好吃,样子像松果,于是叫它松苹果。英语就是pineapple(菠萝)。
西班牙人在附近的村落里发现了一些煮得半生不熟的人腿,才知道这里的土著有吃战俘的习俗。
哥伦布让弟弟巴托罗缪驻守伊莎贝拉堡。他率三艘帆船到古巴去勘察,没有找到黄金。接着去牙买加,仍然没有。
等哥伦布回到伊莎贝拉堡的时候,这里已经闹翻了天。好几百人在这里无所事事,抢劫土著人的财产,强奸他们的女人。
土著开始反抗。
哥伦布不得不率领军队参战,屠杀土著人。
为了加快建设,哥伦布命令闲着的贵族子弟干活。
贵族们以为来新大陆就是伸手拿黄金的,没有人想同平民一起劳作。另外,他们觉得自己世代是西班牙贵族,不想服从一个外国平民(哥伦布)的指挥。
哥伦布只得打发这帮废物回西班牙。
废物返回西班牙后,不断向双王告状,说哥伦布贪婪、无能、残暴。
6月11日,哥伦布只好回到西班牙替自己辩解。
可是,找到的黄金和檀香木太少,没有说服力。
鹦鹉倒是很多,但不值几个钱。
哥伦布于是抓了数百个印第安人,送回西班牙当奴隶卖掉。
临行前,他强迫水手承认,他已经非常接近中国了。
1498年5月30日,哥伦布第三次前往新大陆。
他的弟弟巴托罗缪率领西班牙人离开了伊莎贝拉堡,建立了一个新殖民地,并起名圣多明各。
今天的圣多明各是多米尼加共和国的首都。
作为代理总督,巴托罗缪在这里很不得人心,民怨深重。
大法官罗尔丹公开叛乱,带着一帮人到另外一个岛上去了。
同年秋天,西班牙人奥赫达也率领一只舰队来新大陆寻宝。他看见土著人把村庄建在水边高高的木桩上,于是称这片地区为“小威尼斯”。用西班牙语发音翻译过来,就是委内瑞拉。奥赫达在巴哈马群岛捕获大量奴隶之后,回西班牙去了。
哥伦布和罗尔丹达成了和解。但他绞死了罗尔丹的副官莫克赛卡。
一些对哥伦布兄弟不满的人,摇动舌头,继续向双王告状。
双王对哥伦布可怜的收获非常失望,对哥伦布贩卖奴隶的行为非常不满。
恰在此时,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非洲南部,到达了真正的印度,并从印度带回来整船的香料、绸缎,投资回报高达60倍。
葡萄牙人到达了真正的亚洲,带回了成堆的真金白银!
“受到刺激”的双王于是派博巴迪利亚作为钦差大臣前往新大陆。
博巴迪利亚刚到圣多明各,前来告状的人就排起了长队。
博巴迪利亚把哥伦布和他的弟弟巴托罗缪戴上镣铐,押回西班牙。
威风的海军元帅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的时候把罪犯从监狱里放出来。第三次航行回来的时候,自己进了监狱。
双王释放了哥伦布兄弟,但剥夺了哥伦布新大陆总督的头衔。
1502年5月1日,哥伦布第四次前往新大陆。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位视力减退、疾病缠身的的老人。
双王特意警告他,不准前往圣多明各(避免与当地统治者发生冲突),不准贩运印第安奴隶。
哥伦布知道,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航行了,因此要不惜一切代价找到中国。
他沿着中美洲的海岸线航行,经过今天的洪都拉斯、尼加拉瓜。他就想找到一道海峡,穿过去,继续向西到中国。当时,北美和南美是连在一起的。哥伦布显然是徒劳。今天,船只可以通过中美洲的巴拿马运河,从大西洋航行到太平洋。
天气炎热,船只被虫蛀坏,不能航行。
哥伦布一行人在牙买加岛上困了一年,缺衣少食。
土著人不帮助他们,不提供食物。
哥伦布根据天文历法,推算1504年2月29日将要发生一次月全食。于是他在那天早上威胁当地土著:
“今天必须给我提供最好的食物,否则我把月亮给你们拿走!”
土著们当然不信。
当天晚上,当月亮被全部遮挡后,土著人全来了。他们吓得跪倒在地上,哭泣着请哥伦布解救他们。
哥伦布说,只要你们答应每天给我们食物,我马上就把月亮还给你们。
土著们连连点头答应。
不一会儿,月亮恢复如初。

哥伦布和土著
最终,圣多明各的西班牙殖民者送来了船只。
1504年11月7日,哥伦布回到了西班牙。
和十二年前意气风发的英雄相比,此时的他又老又病又弱,连路都走不动了。船员们把他抬回家里。
码头没有一个人迎接他。
11月26日,一个坏消息传来,伊莎贝拉女王病逝。
哥伦布本来希望女王看在过去的交情上,恢复他对印度群岛的所有权。现在完全没有指望了。
男王表示,哥伦布可以在西班牙任选一块领地,但不可以在新大陆选择任何一块领地。
1506年,哥伦布病逝,终年55岁。
四次航行,哥伦布没有发现多少黄金。他倒是发现一种新东西。
印第安人把一种叫“托巴科斯”的叶子卷起来点燃,然后用鼻子吸上面冒出的烟。
哥伦布万万没有想到,烟草创造的利润远远高于黄金。
1542年,哥伦布的身体第五次跨越大西洋,葬在圣多明各。
1795年圣多明各被割让给法国,哥伦布的遗骸只好移到古巴。
一百年后,古巴被割让给美国,哥伦布的遗骸只好回到西班牙。
1992年,在发现美洲五百年后,西班牙政府封哥伦布的后代为荣誉海军司令。
关于哥伦布的故事,美国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1492征服天堂》值得一看。故事比较符合史实。该电影的主题曲气势磅礴,为人熟知,你肯定听过。
哪怕我用铁扇公主的芭蕉扇煽情,也不能详尽描述哥伦布坚定的意志、受过的白眼、满腹的委屈、航行的苦难,以及成功的喜悦。每一个有梦想的人,每一个奋斗中的人,都应该读读哥伦布的故事。
哥伦布生前四次到达美洲,并没有发现大量的黄金珠宝。哥伦布去世之后的一百年里,西班牙从美洲至少运回200吨黄金和2万吨白银。按今天的货币换算,至少有2万亿美元。
西班牙在美洲的领土至少是其本土的20倍,加上2万亿美元,西班牙变成了富国、强国,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超过20个国家将西班牙语作为官方语言。
哥伦布是帝国的创造者和第一功臣。
当然,哥伦布的影响不止于西班牙,而是全世界、全人类。
哥伦布登陆美洲,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征服。
因为他,4000万平方公里的美洲落入欧洲人的手里。欧洲人因为掌握了美洲的财富、土地和知识,进而发展出近代文明,大步走到亚洲和非洲的前面。
哥伦布发现美洲,不是瞎猫撞上死耗子。这背后是欧洲对世界认知(陆地、海洋和国家)的探索,是西欧数十年航海技术的升级,航海经验的总结。这里面涉及气象学、制图学、测量仪器、造船术,也可以归纳为科学技术。
当时欧洲人称美洲为新大陆、新世界。
新世界意味着人类要重塑世界观、人类观。
欧洲把人类文明分为三类:
欧洲和中国是第一类,有政府、有城市、有法律、有书籍。
墨西哥和秘鲁是第二类,有政府、有城市,没有文字和契约。
印第安人是第三类,无政府、无城市,吃人、殉葬、乱交。
如果明朝读书人见了印第安人,肯定不会感到奇怪。蛮夷嘛!哪儿都有!
如果了解印第安人的生活,他们肯定会说,这是禽兽不是人!
比如广东人称葡萄牙人为白番鬼,黑人为黑番鬼。
欧洲人对印第安人始终不能理解。《圣经》上没说有这类人啊。他们是不是人?他们和黑人、摩尔人有什么不同?他们能不能成为基督徒?他们能不能当奴隶?这些问题引发了欧洲知识分子的大讨论,也促使欧洲人重新认识自己,思考如何与人类相处。
如果明朝人到了美洲,会不会像哥伦布一样,宣布脚下的土地归明朝皇帝所有?
不会。
菲律宾有7000多个岛屿,印度尼西亚有17000个岛屿。明朝时这些岛屿绝大多数是无人岛,但大明对家门口的这些岛屿没有任何兴趣。
所以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麦哲伦、德雷克、哈得逊、塔斯曼、库克、卡蒂埃、白令,数不胜数。
说完土地,再说人口。
因为哥伦布发现美洲,至少导致5000万印第安人死亡(主要原因是传染病),至少有1000万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殖民美洲的白人也好不到哪儿去,百分之九十死于水土不服及战争。
因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直接或间接导致1亿人死亡。
不过,由于美洲的玉米、红薯和土豆在全世界生根,世界人口又增加了几个亿。
一句话,哥伦布影响了全人类。
拉丁美洲汇集了各大洲的人种,盛产世界级美女。
美洲不只是产玉米、土豆,还有菠萝、西红柿、辣椒、花生、可可豆。
如果没有美洲的食物,今天国人将失去一大半的食物,没有今天的川菜和湘菜,甚至没有西红柿炒鸡蛋、醋熘土豆丝,不能嗑瓜子。
有人提出,西班牙从美洲开采大量白银,运到马尼拉购买中国商品,导致明朝通货膨胀,民不聊生,最终灭亡。
也就是说,哥伦布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最后,再说思想。
欧洲人发现美洲有很多《圣经》不能解释的人和事,从而对坚信不疑的天主教信仰产生动摇,导致宗教改革。
哥伦布在《航海日志》中描述了美丽迷人的岛屿,描述了纯朴友善的印第安人,他认为这里有很多欧洲不具备的优点。
很多欧洲学者没有去过美洲,却按照《航海日志》的方式,虚构了一个岛屿,虚构了一个社会,虚构了一种生活方式。
比如,托马斯·莫尔撰写了《乌托邦》,提出了公有制,并称乌托邦人视黄金为粪土。
比如,弗兰西斯·培根撰写了《新大西岛》,提出了科学家治国。
这些思想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大动力。
法国人鲁雷说,世界上没有比发明印刷机和发现新大陆更伟大的事情。
马克思说,哥伦布推翻了整个欧洲社会及其制度,为各国人民完全解放奠定了基础。
因此,主流历史学家把人类历史一分为二,1492年以前,1492年以后。
西班牙修道士加尔西拉索写道:“只有一个世界,没有新世界与旧世界。”
1492年之前,世界是新旧隔绝两重天。1492年以后,新旧世界融合了,世界变大了。
在“推动人类进步的100名人榜”上,哥伦布排名第九,超过了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帝王。
衡量一个人的贡献大小,有一个简单的指标。
打开一张世界地图,看看上面有没有他的名字,有多少。
地图上有以哥伦布命名的国家(哥伦比亚),以他命名的首都(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以他命名的省(加拿大BC省),以他命名的城市就更多了。
此外,还有以他命名的大学,以他命名的电影公司、电视台、航天飞机、军舰、登月舱、户外服装及设备公司。
但是,哥伦布却错过了最重要的一个命名。
可怜的哥伦布,到死都以为自己登上的是亚洲。
亚美利哥·维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来美洲考察后,提出这里不是印度,不是亚洲,而是一块新大陆。
1507年,日耳曼地学家马丁·瓦尔德泽米勒提议用亚美利哥命名新大陆,翻译成英语就是“America”。从此地球上有了美洲、美国。否则,地球上就有了哥洲。

深色部分为17世纪末西班牙控制的美洲区域

瓦斯科·巴尔博亚(1475—1519)

埃尔南·科尔特斯(1485—1547)

弗朗西斯·皮萨罗(1471—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