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从葡萄牙到中国
让我们先从这个国家开始说起。
第一个同中国开战的欧洲国家是哪个?
第一个占据中国领土的欧洲国家是哪个?
第一个同中国结盟的欧洲国家又是哪个?
答案都是一个,葡萄牙。
提起葡萄牙,你能想到什么?
有一次我在澳门指着一种新鲜出炉的食品问售货员,这是蛋挞吧?
售货员说,不是蛋挞。
我说你别骗我,这就是蛋挞。
售货员继续说,不是蛋挞。
后来我才搞明白,原来她说的是葡式蛋挞。
蛋挞绝对算是葡萄牙特产了。
葡萄牙的确盛产葡萄酒,但和牙没有什么关系。
葡萄牙这个词来源于罗马时代的Portus Cale。Portus在拉丁语中是港口的意思,Cale是凯尔特女神的名字。因此可以翻译为女神港。
葡萄牙的领土只与西班牙接壤。整个国家可以视为一个面向大西洋的大港口。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向西直线航行,可以到达美国首都华盛顿。
葡萄牙英文Portugal的发音接近“葡吃够”。一个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后,学会了闽南话。他把“葡吃够”翻译成“葡萄牙”。
从中国版的世界地图上看,中国位于中间,葡萄牙位于最左(西)边。
从欧洲版的世界地图上看,葡萄牙位于中间,中国位于最右(东)边。
所以,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同。
中国海南有个天涯海角。
葡萄牙也有个天涯海角,叫罗卡角,是整个欧亚大陆的最西点。罗卡角有一块碑,上面刻着葡萄牙国宝诗人卡蒙斯的名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
在这里,花5欧元你可以买个到此一游的证书。
葡萄牙国土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略大于重庆。
葡萄牙人口约1050万,在中国城市人口排名中进不了前十。
葡萄牙在今天看起来是偏远小国,在历史上却是人类第一个全球帝国。
就语言分布的范围而言,葡萄牙语仅次于英语和西班牙语,排全球第三。
说完了葡萄牙的现状,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历史。
公元711年,北非穆斯林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即西班牙、葡萄牙)大部分地区。原来定居的基督徒逐步收复了部分领土,成立了几个王国。其中,葡萄牙从属于卡斯蒂利亚王国。
阿方索是葡萄牙伯爵,他向教皇申请葡萄牙从卡斯蒂利亚独立出来。1179年,经教皇亚历山大三世批准,葡萄牙成为独立王国,阿方索成为开国国王。
正德年间,葡萄牙人口约100万,相当于明朝的一个大城市。
明朝人看太阳落下山去。
葡萄牙人看太阳落到海里(大西洋),他们认为大西洋就是世界的尽头。
在陆地上,葡萄牙被西班牙包围,看来只有出海这条路了。
一个世纪级的英雄、航海家就此诞生。
他就是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的三子——恩里克,本书称亨利王子。
亨利王子对政治没有兴趣。他远离繁华的首都,到葡萄牙一个最偏远的小村定居下来,一生只做一件事情——航海探险。
亨利王子对女人没有兴趣。他终身未娶,过着简朴的生活。
他创办航海学院,培养水手。
他创办图书馆,搜集地理、气象、信风、海流、造船、航海等各种文献资料。
他设立观象台,观测天气和海洋。
他建造灯塔,经历了近六百年的风霜雪雨,今天依然矗立。
他网罗各国地理学家、地图绘制员、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航海是什么?是天文、是地理、是数学、是各种科学的综合。
当一个国家成为海洋大国的时候,它一定是科技、经济和人才大国。
没有科学技术,船就不能经历风浪,不能直达万里之外。
亨利王子劝说国王发布了很多鼓励造船的政策。建造大船者,王室提供免费木材,进口材料一律免税。
1415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国,从非洲带回一头麒麟(长颈鹿)。
1415年,亨利王子跟着父亲攻陷非洲北方的港口城市休达。从此,葡萄牙在北非有了一块殖民地,并统治了三百多年之久。
巧合的是,两个航海大国都和非洲有着不解之缘。
葡萄牙人为什么把眼睛盯上非洲?
第一,葡萄牙和非洲隔海相望,也就两百公里左右的距离。
第二,葡萄牙只有九万平方公里,非洲有三千万平方公里。
第三,葡萄牙领土被非洲人占领了数百年,也交战了数百年,是传统敌人。
第四,葡萄牙人信奉天主教,北非人信奉伊斯兰教。他们之间有不可调和的宗教冲突。
第五,葡萄牙地小人少。非洲不但有黄金,还有充裕的劳动力(黑奴)。
1419年或1420年,亨利王子的航海队意外发现了圣港岛。不知道谁带了几只兔子上岛,很快就有了一群群小兔。很快整个岛屿只剩下兔子了。
1427年,亨利王子的航海队发现了亚速尔群岛。
1432年,亨利王子派出16条船、数百人、数十头牲畜前往亚速尔群岛定居。
1444年,葡萄牙航海队从非洲掠回来235名奴隶。
但奴隶贸易不是欧洲人发明的。在此之前的数百年,非洲奴隶贸易一直存在。葡萄牙人只不过发现了这一“商机”,并成为主要经营者。
当时葡萄牙人对地理、人种的知识少得可怜。
他们以为赤道很热,那里的海水是开水。
白人一过赤道就会变成黑人。
赤道的英文单词equator源自拉丁语aequator,意为相等。
在亨利王子的支持下,葡萄牙人勇敢地跨过赤道,并逐渐深入非洲内地。
到了陌生的地方,最重要的是问地名,标在地图上备用。
葡萄牙人用葡萄牙语问非洲土著,这是什么地方?
非洲土著肯定听不懂,不回答吧显得没礼貌,回答吧只能随便应付。
一位巴兰帖人以为葡萄牙人在找东西,于是回答:往前走(比绍)。
从此,非洲有了一个叫几内亚比绍的国家,首都叫比绍。
某土著以为葡萄牙人在问自己做什么,于是回答:我在编席子(班珠尔)。
班珠尔是今天冈比亚的首都。
某土著以为问自己乘坐的是什么,于是回答:我的船。
葡萄牙人拿笔记下来,这里是塞内加尔。
某土著以为问自己用什么做饭,于是回答:我的锅。
从此,非洲有个国家叫我的锅(今天的吉布提)。
葡萄牙人到澳门的时候,广东人以为问旁边的庙,于是回答:妈阁。
广东话发音是马考,葡萄牙人把此地叫Macau(英文Macao)。
后来,葡萄牙人也懒得问了,干脆看见什么就叫什么。
他们看见非洲人穿着一种用植物做的雨衣,于是管这个地方叫雨衣。葡萄牙语发音是加蓬。
葡萄牙人捕获了大量的河虾,于是命名这里为虾国,葡萄牙语发音是喀麦隆。
大航海期间,葡萄牙人在世界地图上标注了1800个地名。
到圣港岛是探险。
到亚速尔群岛是建殖民地。
到非洲是从事奴隶贸易。
欧洲各国以后采取的都是亨利王子开创的模式。
1460年,亨利王子去世。他开创了葡萄牙的航海时代,或者毫不夸张地说,他开创了人类的航海时代,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
有趣的是,亨利王子是世界公认的伟大的航海家,但他本人却很少出海。
此后,历任葡萄牙国王都将航海视为国家战略。
今天葡萄牙国旗、国徽上都有航海中使用的浑天仪。
1487年8月,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前往非洲探险。
1488年初,一场恐怖的飓风使船队偏离了海岸。经过生不如死的长期颠簸之后,水手们终于见到了大陆。
上岸之后,迪亚士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非洲海岸从这里开始转而向东方延伸了。
也就是说,他绕过了非洲大陆的最南端,驶出了大西洋,已经在印度洋里“晃荡”了好几天了。
兴奋的迪亚士想继续航行,不到印度非好汉。
然而,逃过生死劫的船员们都吓坏了。他们死活不干,大声嚷着要回家。
海上航行一般采取民主式管理,大事由全体水手投票决定。
最终,迪亚士一路失落地回到葡萄牙。他算是个“幸运的倒霉蛋”。
迪亚士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命名为风暴角。
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看到这个名字,皱起了眉头。
如果叫风暴角的话,以后谁还敢去?
国王大笔一挥,在地图上写下一个新名字——好望角。
好的、有希望的海角。
这绝对算是五百年前的正能量!
国王召开会议,商量如何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有个意大利水手说,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案。去印度不用绕过非洲,直接向西也能到达。
若昂二世说:
“向西走到东方?你以为我是傻瓜吗?你想让我踢你的屁股吗?”
这名叫哥伦布的意大利水手失望地离开葡萄牙。1492年,他在西班牙人的资助下发现了新大陆,发现了“印度人”(印第安人)。
若昂二世后悔不已。他拒绝承认西班牙独自拥有新大陆。
经教皇调解,1494年6月7日,葡西两国签署《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
条约规定,两国在西经46°37'附近从北到南划出一条分界线,分界线以西归西班牙,分界线以东归葡萄牙。
简单地说,美洲归西班牙,非洲归葡萄牙。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两个国家瓜分世界的条约。
1494年,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卢卡·帕乔利发表了《数学大全》。会计学从此诞生。
这一年,分号“;”第一次出现在意大利的一本书里。
这一年,中国天下第一墓——比干庙竣工。
发现好望角之后,葡萄牙人摩拳擦掌,准备前往印度。
在当时的世界地图上,欧洲在最西边,阿拉伯国家在西边,中国在东边,日本在最东边。印度在最中间,地理位置优越,是天然的商业枢纽。
阿拉伯商人在这里采购中国丝绸、东南亚香料,运到欧洲后卖给威尼斯商人。威尼斯商人再卖给全欧洲人。
除了印度,东非、红海、波斯湾、东南亚的贸易,甚至中国的海外贸易,都被阿拉伯商人控制。
1497年7月8日,瓦斯科·达·伽马(以下简称达·伽马)率领4艘船,140多名水手,由里斯本启航前往印度。经过4个月和4500多海里航程之后,他们来到了与好望角毗邻的圣海伦娜湾。12月中旬,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选择一处地点登陆。因圣诞节临近,于是将登陆地命名为圣诞(今南非的纳塔尔)。
1498年4月14日,他们来到肯尼亚的马林迪港。
在这里,达·伽马雇用了一名阿拉伯航海家。在他的引导下,葡萄牙人终于到达印度南部大商港卡利卡特。
达·伽马欣喜地登上陆地,在当地发现一块石碑。
由于语言不通,让当地人翻译如下:
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立碑人:郑 和
立碑时间:1421年
1421年,1498年,七十多年前,郑和就到过这里了。
曾经有很多华商常年住在卡利卡特。
不过,当达·伽马到来的时候,阿拉伯商人把他们都排挤走了。
葡萄牙人送给印度土著酋长十二块带条纹的布,一盒糖,两箱蜂蜜,四串珊瑚,六个洗手盆,六顶帽子,两箱油。
土著酋长非常不屑。印度最小的商店都不止这点儿货。
1499年9月,达·伽马带着55名船员以及大量胡椒和肉桂回到里斯本。
一来一回,耗时两年,行程超过两万英里,死亡人数超过六成。
当时的人们认为,达·伽马的成就远远超过哥伦布。
达·伽马发现的是真印度,带回的是真香料,发了大财(据说利润率高达6000%)。
而哥伦布在中美洲只发现了烟草,最后贫困而死。
1500年3月9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率领13艘船只、1200名远征军前往印度。他们在向南航行的过程中远离非洲西海岸,结果误打误撞于4月22日发现一块新大陆。卡布拉尔上岸后,宣布该地区归葡萄牙所有。
葡萄牙人发现此地红木茂盛,于是用葡萄牙语红木(Brasil)命名这一地区,即今天的巴西。巴西虽然位于美洲,但恰在西葡分界线以东,西班牙人也无话可说。
葡萄牙国土面积只有9万平方公里,巴西最大的时候国土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公里。葡萄牙帝国全盛时期,国土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绝对算是大国。
9月,卡布拉尔到达卡利卡特。在做生意的过程中,葡萄牙人与盘踞这里数百年的阿拉伯商人发生了剧烈的武装冲突,50多人战死。不过,卡布拉尔最终还是载满了香料,平安地回到葡萄牙。赚到了200%的利润。
小小的香料能有那么高的利润吗?
设想一下,如果你开了一家公司,垄断了中国所有的辣椒销售。那么,你这家公司的价值将超过中石油,你将是中国首富。
1505年3月25日,葡萄牙人阿尔梅达率领20艘船只前往印度。
他的身份不只是探险家、商人。他是海军上将,是第一任葡萄牙驻印度总督。
他此行的目的不只是做生意,而是在印度设立远东基地。
随船同行的水手当中,有一个人叫麦哲伦。
8月,阿尔梅达占领蒙巴萨,在东非取得第一个据点。
同年,阿尔梅达在印度科钦建立第二个据点。
15世纪90年代,威尼斯商人平均每年从阿拉伯商人手中购买300万英镑的香料,10年后只能得到100万英镑的货。同期,葡萄牙的香料营业额却上升了10倍。
葡萄牙人切断了威尼斯人和阿拉伯人的滚滚财源,也就要了他们的命。
埃及苏丹威胁罗马教皇说,如果葡萄牙人不退出印度洋,他将派军队摧毁圣城耶路撒冷(基督徒心目中的第一圣地)。
信奉基督教的威尼斯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竟然出钱出炮,帮助阿拉伯人进攻葡萄牙人。
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不惧战争。在他眼里,控制印度的贸易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把穆斯林赶出印度,把印度变成基督教国家。
若昂二世给所有葡萄牙船长下了一道圣旨:
“如果你们在海上遇到穆斯林的船只,就攻击他们,尽可能将其俘获,扣押其商品、财产和人员。因为自古以来他们就是我们的不共戴天之敌。”
1509年2月9日,阿尔梅达击溃了威尼斯支持的埃及——印度联合舰队,彻底控制了印度洋。他说:
“你既然吃掉了小鸡,就得吃掉公鸡。否则公鸡会吃掉你。”
1510年,有“东方恺撒”之称的葡萄牙舰队司令阿尔布克尔克就任印度殖民地第二任总督。他陆续占领索科特拉岛(控制红海)和霍尔木兹(控制波斯湾),切断了阿拉伯人前往印度的航线。
阿尔布克尔克选择印度果阿作为葡萄牙远东总部,一占就是450年。
果阿成为南亚第一座欧化城市,有很多文艺复兴式样的教堂和楼宇。
“二战”后,印度人要求葡萄牙人交出果阿。葡萄牙人不干。
1961年12月18日,印度出动4万部队,对果阿的5000名葡军发起进攻。48小时后葡萄牙人宣布投降。
葡萄牙人的目标是控制整个印度洋。现在西部(东非)和北部(红海和波斯湾)已经设立堡垒,南部是南极,只剩下东部的马六甲了。
马六甲西达印度、伊朗、阿拉伯、东非,北接泰国,东通中国、日本、东南亚。如果说果阿是西亚和南亚的腹部,那么马六甲就是东亚和东南亚的咽喉。

欧洲人写道:
“马六甲比威尼斯更大。这里有非洲的红木,阿拉伯的海枣,欧洲的金银,波斯的骏马,埃及的鸦片,中国的瓷器,锡兰的战象,孟加拉的大米,苏门答腊的硫黄,摩鹿加的肉豆蔻,德干高原的砖石,古吉拉特的棉布。
全世界一半的财富都在马六甲。”
1511年5月,阿尔布克尔克率领19艘军舰前往马六甲。
马六甲是大明的藩属国。过去的马六甲国王还去过南京,见过永乐皇帝。
按理说,马六甲政府应该尊重中国商人,优先服务中国商人。
实际上呢,马六甲苏丹信奉伊斯兰教。他偏向阿拉伯人,欺负中国商人,甚至强征中国商船去打仗。
当葡萄牙人到来的时候,华人举双手欢迎,并主动表示愿意参加对马六甲的战争。
葡萄牙人邀请华人上船就餐,赠送给他们礼物,但委婉地拒绝了他们参战的要求。
中国人彬彬有礼、热情好客,给葡萄牙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一位被俘的葡萄牙人写道:“中国人非常讲究礼仪,在这方面似乎胜过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后来,在中国居住了几十年的利玛窦,也对中国的礼仪大为赞赏。
葡萄牙人顺利占领马六甲,守住这一咽喉要道。他们继续向前,陆续占领了今天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等部分地区。
16世纪之前,伊斯兰世界的发达程度是远远超过基督教世界的。它们垄断了印度洋的贸易,每年从欧洲人手中轻松赚取高额利润。
明朝时,中国土地肥沃、粮食高产,有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中国造纸成本极低,印刷品得到普及。甚至在造船方面也领先于欧洲。明朝的人口也远远超过欧洲任何一个国家。
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是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欧洲的崛起,明朝与伊斯兰世界的衰落。
葡萄牙人寻找印度,哥伦布到达美洲,一方面是为了赚钱;另一方面是对伊斯兰世界的反击。这是两种文明的竞争。
我把世界贸易比作一座水库。以前,穆斯林占领了水库,欧洲人每年花很多钱来买水,穆斯林用卖水的钱来发展军事和科技。后来,欧洲人占领了水库,穆斯林每年花很多钱买水,欧洲人用卖水的钱来发展军事和科技。
葡萄牙人连接了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连接了欧洲、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建立了全球贸易网络、军事网络。葡萄牙国王也自封为“西洋之王、非洲之王、几内亚之主,埃塞俄比亚、阿拉比亚、波斯和印度的征服者,航海和贸易之主”。
欧洲经济得到发展,欧洲宗教得到传播,欧洲走到全世界的前面,最早实现了近代文明。
而穆斯林失去了印度洋,失去了常年丰厚的收入,经济严重衰退,最大的阿拉伯国家埃及马木留克王朝因此而灭亡。
英国雷利爵士说过:
“谁控制了海洋,
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
谁控制了世界贸易,
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财富,
最终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贸易兴,国家强。贸易衰,国家亡。
如果说阿拉伯商人一度控制了印度洋。那么,自马六甲向东的西太平洋,应该是大明的势力范围。
首先,这里数十个国家都是明朝的属国。它们在政治上承认明朝的宗主国地位,是明朝的盟友。有些地方,明朝还直接设立机构、任命官员。比如,1405年,郑和奉旨任命福建商人许柴佬为吕宋总督。1407年,明朝设立旧港宣慰司,其驻地位于今印尼苏门答腊巨港。
当年,锡兰(斯里兰卡)国王亚烈苦耐尔不服明朝的统治,郑和把他俘虏,押送到中国。新的国王则以臣属的身份向明朝进贡。
其次,明朝的经济体量远远超过这些属国之和。因此,东南亚贸易体系的主导者也是中国。矿产、木材、香料、黄金、珠宝和大米输入中国,瓷器、丝绸、茶叶和造船业输出海外。
我们很多人在研究明朝的时候,在写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只是看到了领土。实际上,明朝在海洋上的势力范围西到马六甲,东到琉球。郑和下西洋就是明证。
然而,明朝对自己的海上势力范围并不关心,甚至视而不见。明政府不仅没有兴趣派人设立据点,广泛传播儒学思想,甚至对于印度、马六甲、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这些地区陆续成立的政权根本就不知道。
1449年,正统皇帝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举国震惊。从此,明政府视北方为生死威胁,无暇顾及南洋。
1459年,锡兰国王中断纳贡,明朝也没有任何表示和举措。没有政府的支持,又不抱团,华商在同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败退下来,陆续退出印度、马六甲、泰国、印尼、菲律宾等地区。
1523年的日本争贡事件,明朝又断绝了中日贸易。
在欧洲人高歌猛进的时候,明朝主动解散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主动放弃了东亚、东南亚、南亚的贸易主导权。
明朝放弃了海洋,放弃了财富,也放弃了未来。
一百年后。李维垣上奏崇祯皇帝曰:
“天主之夷,吞我属吕宋(菲律宾岛)及咬留吧(印尼爪哇岛)、三宝颜(菲律宾岛)及窟头朗等处。”
崇祯皇帝既无力也无心了。
但是葡萄牙人没有,他们已经急着前往中国了。
葡王曼努埃尔一世对中国的了解不超过《马可·波罗游记》的范围。但他对万里之外这个东方神秘国度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1508年,他要求前往印度的葡萄牙船长迪戈·洛佩德斯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人来自何方?路途有多远?他们何时到马六甲?带来些什么货物?他们的船每年来多少艘?他们的船只的形式和大小如何?他们是否在来的当年就回国?他们在马六甲或其他任何国家是否有代理商或商站?他们是富商吗?
他们是懦弱的还是强悍的?他们有无武器或火炮?他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他们的身体是否高大?他们是基督徒还是异教徒?
他们的国家大吗?国内是否不止一个国王?还有,倘若他们不是基督徒,那么他们信奉的是什么?崇拜的是什么?他们遵守的是什么样的风俗习惯?
他们的国土扩展到什么地方?与哪些国家为邻?”
阿尔布克尔克在攻占和统治马六甲的过程中,认识一些中国人。1513年,他命令欧维士跟随华商到中国去采购。
欧维士到达珠江口的屯门,成为近代第一个登陆中国的葡萄牙人。明朝时还没有香港、深圳这些城市,这一区域都属于东莞。
欧维士购买了丝绢、缎锦、瓷器、硫黄、桐油之后,返回马六甲,赚了不少钱。今天,澳门街头还有欧维士的雕像。
曼努埃尔国王希望与明朝建立正式贸易关系。他给明朝皇帝写了信,并准备了礼物,虽然他不知道明朝皇帝是谁。
受命前往中国的葡萄牙官方代表是王室医生和药剂师皮雷斯。
皮雷斯在葡萄牙驻马六甲基地工作,接触过不少华商。他写了一本书,叫《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这是继《马可·波罗游记》之后,第二本由欧洲人撰写的有关中国的书籍。
在书中,皮雷斯写道: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有无数漂亮的骏马和骡子。
中国人不以掠夺他国为荣。看来中国是一个重要的、乐善好施而又十分富饶的国家。但中国人非常懦弱,易于被制服。
中国人像德国人,下巴上蓄着三四十根胡子。
中国人十分聪明、智慧,同样从事各种艺术,尤其善于学习烹调。
中国贵族和平民根本见不到皇帝。这是他们的习惯。
他们的脸是平的,眼睛较小。他们的肤色介于黄色和棕色之间。”
关于印度人,皮雷斯写道:
“印度人肤色浅黑,但不是黑人,具有其他人所没有的智慧。
从明亮的眼睛中,就知道他们的狡猾。他们中很多人爱偷窃。”
当时,皮雷斯年过五旬,正准备返回葡萄牙养老。接过国王的圣旨后,他非常兴奋。他早就希望访问遥远而又神秘、富裕而又强大的中国了。
1517年9月,葡萄牙人费尔南用3艘船护送皮雷斯使团(8名葡萄牙人、5名翻译、数名仆役)沿着珠江口直达广州。
费尔南下令放炮。
在欧洲,这个礼节表示我放空了炮弹,没有携带武器。
而广州官员则认为葡萄牙人在炫耀武力、威胁军民。
猫和狗为什么一见面就打架?因为狗摇尾巴是示好,猫认为摇尾巴是恐吓。
中葡双方首先产生了第一个误会。
很快,第二个误会产生了。
明政府将外国分为两类:一类是附庸国,定期来中国朝贡,办完事就走;第二类是偏远的、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来了国门都不让进。
相比唐宋,明朝的对外政策是以防为主,消极退缩。
外国人来中国进贡可以,但不可频繁进贡。
外国人把土特产(胡椒之类)进贡给明政府。明政府回赏他们绸缎等礼物。这就是大明的国际贸易——以货易货。外国人来一趟有数倍乃至十倍的利润,所以愿意频繁来访。明政府只能规定期限,三年五年来一趟就行。
外国人来中国经商不行,留学、探亲、旅游、工作、居住都不行。
葡萄牙人认为,我们与明帝国是平等的关系。不过,上帝更偏爱我们国家。
两广总督陈西轩认为佛朗机人(葡萄牙人)不通中国礼俗(作揖、跪拜),是野蛮人,于是命令他们在清真寺内学习礼仪(阿拉伯人和中国打交道多)。
佛朗机即法兰克。法兰克是穆斯林对欧洲人的称呼。
明朝政府采用了穆林斯的称呼方式。
广东官员给他们好吃好喝,招待得很周到。
费尔南有事需要返回马六甲。临行前,他对广东官员说,如果中国人受到葡萄牙人的欺负,他都可以做主。
葡萄牙要想和大明通商,首先要把偏僻国的身份改成朝贡国,这需要北京内阁的批复。
内阁的批复很简单,让葡萄牙人回去吧,东西也不要,都退还给他们。
明朝政府有一个特点,即每一个看似精心设计的制度,最后都执行不了。
明朝政府三番五次下令,严禁广东居民从事海外贸易。
三番五次就意味着根本没有执行。
海外贸易能让广东居民发财,能让广东官员受贿,广东官员能反对吗?
他们不仅不反对,还要暗中支持华商,出了事还要庇护他们。他们本身就是灰色海外贸易链的参与者和食利者。
广东官员收到商人送来的金银,拿出一部分再送给明朝的中央官员。
中央官员心安理得地收下广东官员的白银,然后告诉广东官员,你们要禁止海外贸易。
历史就是这么奇葩。
广东官员告诉中央官员,我们一定会严格执行。转过头来,他们就把泰国人、穆斯林和琉球商人安排到东莞做生意,以至于当时的东莞被称为“暹罗港”。
广东百姓冒死出海,广东官员违抗中央,本身就说明海禁制度是错的。
收到明朝政府的逐客令后,皮雷斯自然不肯离去,他没办法向葡王交代。
皮雷斯使出了全世界都通用的一个好办法——行贿。
收到昂贵礼品的广东官员主动帮助皮雷斯,并精准地把银子送到了关键人物的手中。
这个关键人物就是正德皇帝身边的红人江彬。
1520年1月,皮雷斯从广州出发,于5月到达南京,面见正德皇帝。
正德皇帝热情地接待了皮雷斯。他翻看了葡萄牙人的礼物,试射了手铳,下了西洋跳棋。
正德皇帝觉得这个红发蓝眼的“番人”很像皇宫中的波斯猫。
皮雷斯认为正德皇帝举止自然、不拘礼俗。
有个叫“亚三”的华人充当翻译。正德皇帝向他学了几句葡萄牙语。
明朝276年的历史,只有正德和崇祯两位皇帝接见过欧洲人。
皮雷斯算是幸运的,如果遇到其他皇帝(比如,嘉靖或万历),很可能不会召见他。
站在皇帝的角度来看,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进献礼物,是大好事、大喜事。外国人为什么要来中国?当然是倾心明朝制度,渴望得到明朝教化,向明朝皇帝表达忠心。
皮雷斯发现,曼努埃尔国王写的国书被明朝官员篡改得面目全非。
正德皇帝命令皮雷斯前往北京。他希望在首都安排更为正式的接见。
没想到1521年4月,正德皇帝驾崩。嘉靖皇帝继位。
巧合的是,就在葡萄牙人觐见正德皇帝的同时,西班牙人科尔特斯进入北美阿兹特克帝国的首都,见到了他们的皇帝蒙特祖玛二世。不久之后,西班牙人将彻底摧毁这个帝国,建立墨西哥。
正德皇帝意外死亡,明朝政策完全转向。
江彬被处死,亚三被处死。
与此同时,满刺加(马六甲)苏丹的特使来到北京,控诉葡萄牙人侵略马六甲,请求明政府出兵赶走葡萄牙人。
明朝官员仔细阅读葡萄牙人的国书,发现里面没有进贡请封的内容,反而要求在广州建房定居。
明朝官员于是把广州城的葡萄牙人送到监狱定居,把皮雷斯也押回广州,关在一起。他们对皮雷斯说,你们把马六甲还给满刺加苏丹,我们就放你们出去。
明朝始终没有建立近代外交的观念。
与此同时,在亚洲的另一端,土耳其帝国的首都有威尼斯人、匈牙利人、克罗地亚人的常驻代表,罗马皇帝也派来了使节。这些人还能不时见到苏莱曼大帝本人,亲吻他的手。
1521年6月底,葡萄牙人卡尔伏率领一支船队自马六甲抵达屯门。他要求广东当局释放皮雷斯等人。
8月份,广东海道副使汪鋐凑齐50艘船,向卡尔伏的6艘船开战。
第一战,明军大败。
原因有二。第一,葡萄牙人有火炮与火绳枪。第二,能够航行万里的葡萄牙人往往有多年海上作战经验。而明朝水师则缺乏历练,连沿海海盗都懒得去管。
明军对葡萄牙人围而不攻。
葡萄牙人躲在屯门,粮草和弹药数量有限。在一个风暴之夜,卡尔伏主动放弃3艘船,率领其他人逃向马六甲。
明军趁机进攻,大败葡萄牙人,缴获数筒葡萄牙炮铳,将其命名为“佛朗机”。
聪明的明朝人很快就学会了制造西洋炮,并配备在要塞。
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得出三个结论:
第一,火炮横行海上,他国无敌。海船中之利器也。
第二,大炮中国早就有了,不是西方人的特产。
第三,不过,明朝军队不善使用,迄今莫能制寇。
“屯门海战”之后,大明与葡萄牙进入交战状态。关押在广州大牢内的皮雷斯等人更没救了。他于1524年死在牢里。
1522年,葡萄牙人麦罗·柯廷霍受葡萄牙国王委托率领6艘船来到珠江口,一来寻找皮雷斯的下落,二来再次请求通商。
广东官员拒绝了柯廷霍的要求。
9月6日,中葡海军开战,史称“西草湾之战”。此役,明朝水师斩杀35人,俘虏42人,可谓大胜。
对于大明来说,葡萄牙人根本不是对手,这两战两胜算不了什么。
而葡萄牙王国的反应就比较强烈了。他们在非洲、印度、马六甲所向披靡,没有对手。没想到大明竟然如此强大。
两战两败之后,葡萄牙人还想继续赖在中国。因为之前的贸易让他们尝到了巨额利润的甜头。
归根结底,葡萄牙人不是来打仗的,是来赚钱的。
正式通商不行,武力进攻不行,那就剩下最后一种手段了——海上走私。
既然广东政府在沿海摆上了大炮,那就到福建和浙江看看。
这次,葡萄牙人不和当地政府接触,不向当地水师开战,而是和海商或者海盗合作。
海商和海盗是一伙人。朝廷开海,他们就是海商。朝廷禁海,他们就是海盗。有了海盗,地方官员既能贪污朝廷的剿匪银子,又能收受海盗的贿赂银子,还能瓜分海盗的财产。
你想,海盗能剿灭吗?
葡萄牙人交易的地点不能在大陆,不能在海上,最佳选择就是离海岸不远的岛屿。这些岛屿包括料罗湾、厦门湾、大担、鼓浪屿、漳州与潮州分界的南澳岛等。
也别说,这种偷偷摸摸的方式非常有效。
除了当地商民参与,应该讲,地方官员是知道的,也是默许的。
最终,葡萄牙人发现了一个最佳经营地点,临近宁波的双屿港。
这里是明朝海盗兼海商的大本营。李光头、汪直和日本人就在这里搞走私。
原来中日之间有正常的贸易往来。1523年,两派日本人在宁波进贡时大打出手,杀死不少明朝官员。大明一怒之下,断绝了与日本的贸易。
实际上,明朝急需日本的白银,日本更需要明朝的瓷器和丝绸。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刚需。硬性中断贸易只能引起一个后果,中国海盗贩卖中国货到日本,日本倭寇来中国采购或抢劫。
机敏的葡萄牙人成为中日之间的贸易商,并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历史。
第一,在葡萄牙人帮助下,日本的冷兵器升级为火器。
第二,日本产生了20万天主教徒。
第三,日本人喜欢吃生食。他们从葡萄牙人那里学会了油炸食物,并用葡萄牙语命名为天妇罗。
葡萄牙人将双屿港作为大本营,与中国海盗结成伙伴。后来,西班牙人、马来人、琉球人、暹罗人、印度人,甚至非洲人都来了。
葡萄牙人建立了殖民据点。这里有市政长官,有警察,有公证人,有稽核,还有医院和慈善堂。
这可以算作欧洲人在中国最早的殖民据点,比香港要早300年。
这座不起眼的荒岛迅速变成了一个3000人口、1000余座房屋的繁华商港。
双屿岛有了三个称号:
● 16世纪的上海(日本学者藤田丰八)。
● 亚洲最大的海上走私贸易基地。
● 多国贸易自由港。
正如前面所说,大明放弃了自己曾经主导的日本、琉球、东南亚的贸易体系,现在让给了葡萄牙人以及明朝海盗。
1548年,浙江巡抚朱纨派遣卢镗进攻双屿港,杀死大量海盗和走私犯,赶走葡萄牙人,将该商港变为废墟。然而,立下大功的朱纨却遭人弹劾,被捕入狱。
朱纨愤而自杀。
3000人的繁华国际港毁于一旦,遭受巨额损失的不仅仅是商人,还有大量浙江、福建的官员。这就是朱纨必死的原因。
朱纨是一位优秀的官员。他所做的事是合法的,是有利于朝廷的。
不过,一个3000人的繁华国际港被焚为平地,这显然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双屿港被摧毁后,中国的海盗、海商跑到了日本。他们招募日本浪人,前来中国做走私生意,甚至杀人放火,终于酿成了更大的倭乱。明朝政府不仅没有从日益增长的海外贸易中获益,反而耗费了大量白银去平息倭乱。
这就是制度的问题。
葡萄牙人在浙江、福建被打得四处逃窜,只好又回到广东的江门和珠海。
说句不开玩笑的话,广东官员也想他们了。
葡萄牙人走了,广东官员没有外快了,居民没有就业机会了。
史书上写道:
“利归于闽,而广之市井萧然。”
广东政府向朝廷申请开市,允许外国人来经商。
朝廷允许广东开市,但“罪魁祸首”葡萄牙人除外。
广东政府再次偷偷违反命令。
葡萄牙人在浙江、福建有了重大收获。他们掌握了对日贸易,从日本人手中换到了大量白银。对广东官员来说,这是最好的货物。
1553年,一伙葡萄牙人在澳门对当地官员说,他们准备向明政府进贡,但是海水把贡物泡湿了,问当地官员能不能允许他们上岸晾晒。
明朝海道副使汪柏看在五百两银子的分上,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从此,葡萄牙人开始在澳门晾晒,一直晒到1999年,时间长达446年之久。
有一次,广东官员来澳门收税。葡萄牙人拿出五百两银子当众交给汪柏,说是澳门的地租。汪柏不敢解释,只能让人收下。
从此,葡萄牙人的贿赂银子变成了地租。
现在葡萄牙国家档案馆保存着大量的澳门地租收据。
葡萄牙人终于可以心安理得地在澳门做生意了。
这就是他们最初的目的。
如果明朝政府开明一些,中葡两国没必要打四场战争,葡萄牙人也没必要搞走私,甚至倭寇都不会产生。
《明史》最后也承认,葡萄牙人就是来做生意的,没有阴谋。
林希元写道:“葡萄牙人与沿海商民交易,其价平允。而其购买米、面、猪、鸡,价倍于平常,故边民乐与为市。”当时大多数士绅认为,葡萄牙人重诚信。“数累千金,不立文字。指天为约,无敢负。”
当然,葡萄牙人在中国修建工事、抢劫平民,犯下不少罪行。
不过,打了几十年交道,明朝政府始终认为,葡萄牙的地理位置比马六甲远,比印度近,可能在印尼爪哇岛附近。
明朝很多知识分子则认为,葡萄牙人喜欢吃婴儿。顾炎武还记载烹制方法:“以巨镬煎滚滚汤,以铁刷刷去苦皮,其儿犹活,乃杀而剖其腹,去肠胃蒸食之。”
汪柏是个贪官没错。但是,允许葡萄牙人在澳门居住,对明朝是有好处的。
当时倭寇兴起,东南沿海不得安宁。加上严嵩贪污,明朝的财政非常紧张。
允许葡萄牙人做生意,增加了关税收入,剿灭倭寇有了军饷。
相反,如果再严厉拒绝葡萄牙人,广东政府不仅收不到钱,还会面对葡萄牙人培养起来的海盗,花更多的钱。
葡萄牙人居住澳门,不是汪柏一个人的决定,而是广东官员的集体决定。
汪柏不仅没有获罪,数年后升任正职。
葡萄牙人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正式访华、武装冲突、海上走私、勾结海盗、贿赂官员、赖在澳门),严重冲击了明朝落后的朝贡贸易体系。
隆庆年间,明朝开放关口,允许民间经商。大量的美洲白银流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破土而出。
万历崇祯年间,明朝和澳门的葡萄牙人成为盟友。葡萄牙人帮助明军打海盗,帮助明军打清军,帮助明军培训炮兵,甚至直接卖大炮给明军。
欧洲的传教士以澳门为踏板进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欧洲的科技和文化,还给中国带来了两个词。
第一个词是China。当时欧洲人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称中国为“契丹”。莎士比亚在著作中称中国人为契丹人,英语是Cathay。葡萄牙人采用了马来人的发音,称中国为China。从此,China成为中国的正式名称。
第二个词是Mandarin(普通话)。葡萄牙人发现和广东官员打交道说的是一套话(普通话),和广东商人打交道说的又是另外一套话(粤语)。葡萄牙人只能把官员说的话当成中国话。他们根据马来语发音生成葡萄牙文Mandarim,后生成英文Mandarin。
葡萄牙海外探险大事记
1415年 葡萄牙人占领北非的休达。
1427年 葡萄牙人发现亚速尔群岛。
1488年 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1494年 葡萄牙与西班牙签署《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划分西半球。
1498年 达·伽马到达印度。
1500年 葡萄牙人卡布拉尔宣称巴西为葡萄牙领土。
1509年 迪乌海战,葡萄牙人击败印度、穆斯林和威尼斯联军。
1510年 葡萄牙人占领印度果阿。
1511年 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
1513年 第一个葡萄牙人欧维士来到中国。
1517年 葡萄牙代表皮雷斯到中国,与广东官员见面。
1520年 葡萄牙使团觐见正德皇帝。
1521年 葡萄牙人麦哲伦在菲律宾遇害。
1522年 明朝水师缴获葡萄牙火炮,并开始仿制。
1524年 葡萄牙人控制亚丁。
1529年 葡萄牙与西班牙签署《萨拉戈萨条约》,划分东半球。
1543年 葡萄牙人到达日本,从此开始介入并垄断中日贸易。
1548年 朱纨摧毁了中国、日本和葡萄牙走私者经常光顾的双屿港。
1549年 葡萄牙首次任命巴西总督。
1553年 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名,在澳门居住。
1554年 中国允许葡萄牙人在广东做贸易。
1557年 葡萄牙获准在澳门居住。
1583年 利玛窦进入中国。
1631年 在明军指挥下,葡萄牙人携火炮,大败皮岛的清军。

里斯本大航海纪念碑(局部)。左一是亨利王子,左三是到达印度的达·伽马,左五是发现巴西的卡布拉尔,他右边拿环的是环球航行的麦哲伦,麦哲伦后面比他低的人是发现北美(格陵兰)的雷阿尔,最右是葡萄牙驻巴西第一任总督德索萨(Susanne Nilsson摄)

约翰·范德林《哥伦布登上新大陆》,1846年
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获得了把灵魂送上天堂的手段。
跟随阳光,我们离开了旧世界。
知道的事,人人都能。不知道的事,绝大部分人不能。